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人生即修行——《甘露与净瓶的对话》带你透过自身看佛法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阿卡狄亚新浪博客   作者:阿卡狄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甘露与净瓶的对话》这本书不仅适合修学佛法的人阅读,同样也适合追求人生真谛的人阅读,书中的文字通俗易懂,相信每个人看到它都会有所收获。下面的书评是这本书的策划人所写,那么看看他又是如何看待此书。

我敢说这是一对吸引你眼球的组合——偶像作家吴若权+宗教大师圣严法师。吴若权,不必多说,至少在华人社会里你都能买到他的书,他是各大书店排行榜上的常胜军,同时也是多家企业营销顾问,更是形象清新的热门媒体主持人及广告活动代言人。

圣严法师是台湾宗教界享有盛誉的大师,“四百年来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法鼓山创办人,他筹建了法鼓山大学,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将宗教融入生命教育中,极力推展一片“人间净土”。

一位是惯写爱情的偶像作家,一位是讲禅说法的大家法师,一位常以文字滋润读者,一位总以佛法抚慰众生。入世与出世,创业与清修,苍生与自我,两种智慧碰撞出圣火为你指明方向,两种态度殊途同归带你感悟人生,两种历程同样精彩引你找到真我。如果你有时间,静下心,来听一听《甘露与净瓶的对话》,读这一段深入浅出的佛理禅机。

就像上面所说,除了励志类作品外,吴若权惯写的是爱情,但从这本新书《甘露与净瓶的对话》中,我体会到了一个不同的吴若权,他毫不掩饰的公开给世人他的迷茫、他的不解,褪去了浪漫的面纱与成功的光环,让人看到一个现实中茫然过辛酸过的却依旧兢兢业业的工作者。

他说——

“说真的,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何成就,面对人生的困顿,我的反应既不是生气,也不是难过。多数的时候,我是感到畏惧惶恐,常不知道老天下次要在什么时候出手?

我曾经试着努力提防过,准备过,捍卫过,像迎接生命的战役那样养精蓄锐而后全力应战过,但就在一次一次感情的、亲情的、工作的、生活的挫折……措手不及地连续被痛击之后,我才知道另一种锻炼自己的方式,是平静地接受因缘起灭,不再顽强抵抗,没有战胜的念头,弃甲并不等于投降,而是与生命的意外和平共处,以归零的心情和谦卑的态度,让自己走向生命的谷底,然后抛下荣辱、未计成败,缓步转身,重新在学习的阶梯上拾级而行,发现:生活即佛法,一念一枝花。”

生活即佛法,一念一枝花。可以说此书不仅是他在文学上的突破,更是人生的追崇他的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到多年历练后他心境上的升华,初次接触其作品的人亦可从一个高起点解读这位作家。

这本书虽提为“圣严法师开示•吴若权修行笔记”,明示以圣严法师开示为主,但其中起到穿引贯彻作用的则是吴若权自己的心路,他从一个入世的成功者角度,讲述佛法,让人读来亲切,不知不觉已触及佛理的至高境界。

大智慧,皆在平凡中展现。或许普通人会觉得,不管是生活还是思想,我们距圣严法师那样的层次已相隔九重天,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对佛法禅理,一般人也就不奢望去解读去顿悟了。

其实不然。在《甘》中,只要你用心体会用心去读,你会找到一条从自身出发的,通往佛法大智慧的路。圣严法师曾闭关六年。他说,一个人唯有找到真正的自己,才能贡献出自己。

我,究竟是什么呢?

西方的心理学讲“我”,比较常被引述的是佛洛伊德的理论,他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彼此交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内对个体产生不同作用。

本我(id):是指人类的基本需求,例如:饥、渴、性等需求产生时,会要求立即的满足。婴儿饥饿时,就要求立刻喂奶,不会考虑母亲当时是否方便。

自我(ego):是指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果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时,必须迁就现实,并且学习调整。

超我(superego):是指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遵循道德与良知的我。

另一个理论叫“周哈里窗户”(Johari Window),将“我”分为四个象限,包括:“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我,称为“公众我”;“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譬如,刻意想隐藏的秘密,或其他隐私),称为“私密我”;“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的我(譬如,我有一点驼背,自己可能不知道,别人看得很清楚),称为“背脊我”;以及“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我(譬如,还没开发的潜能),称为“潜能我”。

圣严法师讲授《金刚经》里的“自我观”时,曾经归纳三种不同层次的我,包括:“自私的我——小我”“博爱的我——大我”“实相的自我——以无我为我”。

《金刚经》讲到最后,提升自我的最高境界,是“离一切相”,就是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超脱了“周哈里窗户”所指称的四个面向,空间的我和时间的我,都消失了,到达“无我”的状态。

从前看书的时候,还不是读得很通透,觉得佛经里的“无我”,讲到这个“虚妄”的我,好像自己随时会飘忽不见,后来我慢慢地体会,其实那个“虚妄”的我,是指暂时的、临时的、会变化的。也就是说,你现在是这样,可是会一直变化,除了“不要执着于某一个形式”的意义之外,从比较正面的角度来看,还有另一个意义,代表了人的无可限量、与发展的无限可能。

贡献出这些深知至理的圣严法师却只以一个“宗教界的老和尚”自居,在他看来,“我们谈的内容,不会涉及什么高深的佛理,而是一般人在生活上、心理上乃至生理上,可能会遭遇的阻碍、困顿、矛盾等各式各样的难题,而在面临种种难题之时,若权问我‘该怎么办?’也就是听听我的看法。”而依照他的看法牵引,的确够我们找到一条更宽的人生路。

作为《甘》一书的精神中心,圣严法师为执笔者吴若权题字“净瓶常注甘露水”,解作: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是一口清净的宝瓶,透过不断的阅读和学习,就像在瓶中注入甘露一样,让智慧常新,源源不绝。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