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星云大师谈佛教现代化(系列五)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净明源   作者:星云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二.佛教现代化的依据

宗教应该因应时代的需要,而有所革新改进的认识,普遍见于各宗教。譬如天主教、基督教允许祭祖,允许神父参与世间的活动,基督教更是极力提倡革新,我们佛教也需要作一番革新,趋于现代化。那么佛教,要依据什么以达到现代化呢?下面我仍然分为六点,加以说明。

(一)观机逗教

所谓“观机逗教”,即对方是什么根器,就施予什么教化。佛教是属于大众的,佛陀为了度尽一切有缘的众生,解决众生们的各种痛苦,敷设八万四千种法门,并且依众生的根机,将佛法分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五乘,网罗一切的学派。譬如儒家讲三纲五常,而佛教提倡三皈五戒中的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依次为五常的仁、义、信、礼、智,因此依佛教的看法,注重人文精神的儒家,可归为人乘的佛教。

基督教讲永生,信仰上帝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就下地狱。佛教也讲天堂地狱,佛教的天堂是思衣得衣、欲食得食,长寿幸福的三界二十八天。因此基督教可归入天乘的佛教。只是佛教认为天乘虽然可以享受无比的快乐,但是尚未涤尽烦恼垢秽,终非究竟的境界。佛教理想中的境界是慈悲的佛陀,而不是愤怒的上帝。

道家主张清净无为、弃智无争的思想,可归为声闻缘觉的二乘佛教。二乘佛法偏重于各人的自度自了、遁世潜修,因此被大乘佛教呵斥为焦芽败种的小乘。五乘中的菩萨乘是抱持出世的思想,从事入世的度众工作,也就是将声闻、缘觉的出世思想,和人天的入世精神融和为一体,不仅自利,更要利人;不但自度,更需度他。佛教虽然方便将一代教法分为五乘,为的是不舍弃任何根器的众生,但慈悲济众的菩萨乘,才是佛教所致力推弘的法门;进而专权教的三乘趋入实教的一乘,才是最究竟的境界。

(二)契理契机

所谓契理契机,就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的意思。宇宙人生的真理虽然是佛陀所宣说的,但是佛陀即使不出世,真理还是存在的,由于佛陀出生于娑婆世间,四十九年之中,以种种的方便权巧,契合众生的根机,而说种种的法门,因此契理的佛法,乃得宣扬于世间。

根据经典上的记载,佛陀最初成道时,在金刚座上对大乘利根菩萨说华严经。由于华严经乃佛自所证的觉悟境界,为称性的根本法门,因此二乘的阿罗汉听了,如聋若哑无法领会,佛陀于是说契合于他们根机的方等诸经。在法华会上,佛陀演说一乘教的法华经时,有五千名的声闻弟子,由于道理太深,不能相契,因此纷纷退席,这就是有名的五千退席。因此今日的布教人员,对于圣贤至高至善的道理,要适合众生的程度,运用智能,深入浅出施以教化,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譬如对老农老圃而言,笛卡耳哲学的深奥,比不上如何种植稻谷菜蔬,有更好的收成来得重要。佛陀在世时,对调琴的琴师就以音乐为譬,教导众生如何不急不缓地调和自己的心性;对放牛的牧童就以牧牛为喻,教化弟子如何驯服放逸的身心,使奥妙的教理都能贴切善巧地契入众生的心中,佛陀可以说是最善于教化众生的教育家!

有时候我们听到一些人慨叹佛教的教义太深奥,无法登堂入室,窥其玄密。但是反观今日信众聆听佛法的心态,也有待商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佛教徒,赶场似地奔跑于各道场之间,一问之下,说是去听经,本来听闻佛法是好事。但是再细问对方:“那位大德讲经讲得如何呢?”则回答:“讲得很好,我完全听不懂。”听不懂的佛法再高深、再精彩,只是束之高阁的装饰品,对生活品质的提高毫无意义,实在不知道好在哪里?因此今后弘法的人,弘扬佛教教义的时候,不但要契理,更要注重契机,让众生都能蒙沾甘露法味的滋润。而闻法的人,也要修学适合自己禀质的法门,努力和佛法相应,才能契入佛法的智能大海!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