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少林寺的禅七生活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少林寺的禅七生活

  作者: 李嶷

  禅七,指禅僧以七日为期,闭关坐禅,参究心性,以期证悟。根据需要,从一个七乃至十个七不等。古制,丛林每年冬季打禅七共四十九天(七个七),至腊月初八佛成道日圆满。

  2009年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初六。这是少林寺第五期禅七的第36天。

  少林寺的禅七都选在冬季,这是古制。所谓“秋收冬藏”,按照中国医学的理论,冬季精气内敛,这也正是禅宗修禅办道的好时节。

  禅七的地点(七堂)设在少林寺的禅堂,旁边的道路早已封闭,四周张贴着“禅七期间,禁止喧哗”的告示。所有人经过禅堂的时候,都放缓了脚步,格外小心,不敢发出声响。禅堂的大门紧闭,四周都有僧人巡视。

  在打禅七的时候,七堂是一个神圣的区域。因为禅僧的开悟,可能在此;禅僧的成佛作祖,也可能在此。

  一

  禅堂沉重的大木门,断绝了世俗的烦扰;七堂厚厚的棉布帘,阻隔了外界的嘈杂。

  七堂里面光线昏暗,事实上,禅七作为禅僧闭关坐禅、参究心性、以期证悟的方式,并不需要太过充足的光线,因为参究心性的禅七,主要是针对内心的修证,无须向外的寻求,是用心悟,不是用眼看;七堂的中央有一个圆台,摆放着少林寺祖师达摩的塑像,每次行香之前,禅僧们都会向他燃香祝祷,给予智慧和意志的加持,因为禅七既是智慧的精进,也是意志的磨炼;六七十平方米的七堂里,有50余位打七的禅僧围绕着圆台而坐,一铺简单的被褥,还有狭窄得只能勉强容身的禅床,就是禅僧们在这里生活49天的全部“装备”。有的禅僧只能在地板上打七,七堂似乎显得拥挤,甚至没有伸肘的空间。这更增添了严肃、紧张的气氛。

  简单至极的禅七生活,包含着最为丰富的智慧训练,在这种极具张力——最简单外在和最丰富的内在——的生活中,能够最终冲破界限和阻碍,迸发出生命终极的超越体验吗?

  二

  七堂之中,包含三大要素:规矩、见地、功夫。

  指导禅七修行的,是“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和堂主。班首一般都由戒腊较长、威望较高的僧人担任,原本就是指导禅堂修行的寺职。尽管现代丛林中他们的权限有所扩大,已成为方丈和尚的助手,辅佐方丈工作。但是在少林寺的禅七中,依旧是按照古制来执行,班首恢复了指导禅七修行的重任,负责对打七禅僧在规矩、见地、功夫方面的指导。

  班首的开示,是根据禅僧们具体出现的情况而进行的。由于这一天已经是此次禅七的末尾阶段,难免出现懈怠、疲惫的现象,所以班首的开示核心,就是启发禅僧们对自身佛性的认识,提高对自性的体悟,增强开悟的自信。

  而七堂规矩的执行者,则是维那师。

  维那是禅宗的八执事之一,是众师修行的规矩之纲。在打禅七的时候,这个职位的意义更显重要,他是禅七秩序的维持者。即使方丈在这里,也没有任何特权。所以,在七堂设立座位的时候,门东为维那之位,门西为班首之位,两者并列。

  辅助维那师的,是监香师,手持香板,上书“监香”二字。这是禅堂中的专有法器。用来纠正僧众坐禅时之怠惰、瞌睡与姿势不正。在禅宗丛林中,香板是纪律与权威的象征,故宗门有语云“香板头上出祖师”。

  三

  在禅七生活中,主要是跑香、坐香和听开示。

  跑香时修禅者顺时针方向,绕着圆台迅步疾走,维那师会大喊一声“起”,提醒修禅者打起精神,尽更大的力量对抗无明、迷妄、散慢,专注在话头上。同时,这也是改变步调的法语,禅僧们改变原先的快步走,低沉两肩,低头弯腰,身体微向前倾地快跑。

  跑香时,若站板响起,僧人们就地站立,班首则手执香板逆顺行走,并讲开示。

  跑过4圈(有时为6圈),维那师敲击香板,禅僧会迅速回到禅座上,脱下鞋子,仔细摆好,放在座下,盘腿坐下,用棉毡护住双膝。当值僧拉下门帘,挂三板一钟,此称为大止静,开始坐香。

  坐香时所参的话头,就是丛林中千年相传的“念佛是谁”。

  这个时候,七堂之中一片寂静,只有监香师手持香板在堂内巡视。在坐禅时,若有僧众打瞌睡,监香师即持警策轻打其右肩,以示警策。若瞌睡者沉睡且鼻息大,则再重打,令其警觉。受者须端身正坐调整姿势,不可生怨恨之念。

  此外,除坐香之外,昏沉重者,则有站参,甚至跪参的方式以对治。

  坐禅的时间以一炷香(约一个小时)为单位。中间会有一个小小的间隔。叫香响起,禅僧全部站立,班首师父逐一观察,发现昏沉或掉举的情况,用香板轻打肩膀,以示提醒。此后,护七僧会进来,散杯子巡茶。禅僧用左手拿杯,快速地喝完茶水,如不用再添茶,就将茶杯放在座下。护七僧会统一收好拿出,禅僧则继续行香。

  行香和坐香结合,不仅能够活动气血,将身体状态调至最佳状态,而且本身也是禅修的方式,所谓“动静皆可参禅,片刻不离话头”,以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

  少林寺的禅七,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禅七开始(起七),到禅七结束(解七),一共49天,每天从早晨4点半一直持续到晚上11点45,一共坐10支香,行香的距离约为30公里。在此期间,禅僧不能开口说话,不能离开七堂,一切听从维那师的招呼,这对禅僧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四

  打禅七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明心见性。

  参禅是反究内心,契悟心性的方法,期求明心见性。相传禅宗二祖慧可曾要求达摩为其“安心”,而获大悟。此后,无论是南宗还是北宗,都教人于息虑忘念处,反究内心。尤其是南宗禅在数传之后,更加强调参究的重要性。

  参禅的目的在于“明心见性”,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如来智慧德相,否则就是众生。而众生染污久了,所以不能实见本性。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去妄想。而去除妄想的方法,正如少林达摩祖师所开示的,“屏息诸缘,一念不生”。

  少林寺的禅七在外在环境上,可以说已经为禅修者提供了一个“放下万缘”的绝佳条件。

  当然,仅仅有这样一个环境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禅修者的修证。“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具体修证却不那么容易。所谓上等根器,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但是对于一般根器者,还需要以理除事,待一切置之度外,才算放下。而且一放下,永远放下,妄想自消,分别不起,至此一念不生,而自性显露。此后再继续用功,真参实究。这个过程,非得明师指示不可。

  为此,少林寺延请了德高望重的禅师,对整个禅七进行指导。少林寺的班首,或为本寺高僧,或为外寺大德,这些禅师熟悉禅修过程,对禅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全部了然于胸。在禅七中,班首们的开示,或针对坐禅中应如何调养身心(粗相的调整),或针对用功的下手处在哪里(认识宾主等),或针对话头的精微解说(未念之前),或针对如何对待疑情(对话头的妄想如何应对),或针对执著境界(所谓“相上用功”),或针对如何照顾话头(时时刻刻,一念光返照),或针对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参禅的急切心和意志力),或针对老参(停滞不前、用功多年的禅修者)……可以说,对于禅修的整个过程,都有一一对应的指导。

  在少林禅七中,有着诸多呵护修道者的细节设置。如,早上要喝生姜水,因为坐禅时毛孔放开,寒气容易进入体内,所以以此温中驱寒;要补充盐水,以预防疾病……

  少林寺禅七遵从古制,有继承,也有发展,堪称一个逐步指导禅修者体验佛教最高智慧的过程。

  五

  在禅七的最后一天,有“考功”这个环节。顾名思义,也就是考察禅修者通过禅七之后的功夫进展。在古代,考功的时候,禅修者假如真的功夫到家,“有个消息”,就会“道一句出来”,而考功的高僧大德,会共同印证。若有开悟者,则挂牌于禅堂之外,如同“禅林中的状元”。

  现代的禅林,对考功的仪式作了修正。因为开悟只是修行的一个环节,禅僧们不应该以开悟作为终点,不能“以解为行”;相反,开悟正是修行的新起点。从少林寺每次禅七出来的人,“规矩、见地、功夫”,俱得绝大的进益。

  正如少林寺永信方丈所言,少林寺的禅七是“认识生命、升华生命、奉献生命”的历程。少林寺作为禅宗的祖庭,其内涵是多元化的: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有必要广泛地与社会进行交流;它存在于社会之中,所以要遵循社会的规律,以取得自我生存发展的保障,进而回报社会;它是佛教寺院,所以需要通过传戒、禅七,“绍隆佛种、续佛慧命”培养佛教人才;它更是禅宗的修行圣地,必须继承、发扬禅宗的修行。少林寺的禅堂,讲求“禅悟并举,真修实证”,正是通过这种活动,凸显佛教僧人以修行为核心的古老传统,少林寺千百年来保持着一种佛教僧人特有的“生活方式”。

  禅堂之中的达摩祖师塑像,威严之中又有着些许笑意,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期许:

  解七之时,或有僧出,

  道得一句,地动天摇。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