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修学路上偶感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海慧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修学路上偶感

  文/海慧

  佛陀是一位觉悟的证道者,人世间亲情、贵贱、名利、荣誉、善恶等,在当时的印度是极端不公平,百姓出生在顺顺当当的家庭,不会烦恼忧虑,假使生在奴隶贫苦的家庭,他一生的命运就像已经烙了疤的印记,一辈子也挣脱不出,在当时的国家时常遭遇兵戈战役,又重重打击了百姓生存的希望,这些动乱、纷扰,一切的一切,促使百姓们希望精神有个依托,是苦难的解脱、是精神的慰藉,或是外道采取透过身体的疼痛来达到超脱的解放,这些等等都是百姓心中的疑惑?能了生脱死吗?能使业力的束缚减轻吗?每当悉达多太子遇到百思难解的疑问,就会在心中生起生死是这么解答的吗?既然生的价值在人类的精神造成如此不一的型态,那面对死亡是否更应该有所认识了解,默默的在菩提树下思考著如何挣脱生死的关键,这极难煎熬的日子中,悉达多太子日渐消瘦,种种的考验测试,顿然察觉体会出琴弦的道理,弦紧,音僵;弦松,音懒;刚刚好,响彻云霄,明了其中的道理才是正确的解脱方法。世间法的相对,是烦恼疑惑之根;出世间法的绝对,是突破烦恼,化解疑惑,显现智能之光,而当时的印度出家弟子们,是在僧团中学习修为,随著佛陀的步伐,逐见突破自我假相,悟得真理智能,也因此六群比丘的恶行,也成为后学弟子们的警戒。

  生活中,有时不经易的路过手拉胚泥陶店,入内瞧一瞧,一尊一尊的佛菩萨泥像,经过人为的修饰、雕塑,栩栩如生,心念顿时中产生若干的自觉精神,学佛的我,想思著,我还未完全投入,象是自己知道所有的一切,经几年的迁变转化,又产生另一方面的看法,假使我能控制时间迁变的发展,我会顺顺利利的过完这一生,但不是如此,佛法告诉我们人来到这世间,会遭遇种种障碍,难脱难解,若不知这是自我业力的牵引引发身口意造作、若烦恼妄想不能突破而自觉觉他,那对人世间的因果、因缘法则如何认知。佛法中的几句话:「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难道这些都没有预警吗?人身难得,今已得,若不把握此时正确的悟得其中道理,难免习气的引发是不可言喻的,伤及他人也伤害自己,应从自我的五蕴下手,认知受想造作,对治根本的良药还是在于自我的突破。

  菩提寺的周遭充满无限的生机,从竹林的茂盛,到菠萝园的采收,显现这山区的活力,行道者在此山中,渐行渐悟,于事相的认知,自我的感受体会是清净的、是解脱的,当下调整五蕴,于树丛间释放的氧气更让修行者得到无限的好处,境相的清净,也因此淡化了欲念,生起对佛菩萨的恭敬心,很自然的五体投地顶礼,是信念的增上,禅和子的磨练正是如此,藉由事相的切磋,来认知了解自我的佛性。山头的水源从石壁上顺流而下,空中弥漫著水气,花圃桥间的信众往来,充满著和谐的求道精神,是你我认识的开始。

  堆砌平整的一阶一阶步砖,行在脚上,一步一脚印,求学办道亦是如此,对事情的计较、执著,可从想行之间建立起间隔,于行者是成道的良机,转业成道,明明白白的认知,有所突破,显现的是轻安徐步,渐行渐次,于办道上会产生喜悦之情,也是迈向成道的开始。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