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昏殆法”研究——现存最早的劝世“药方”
“破昏殆法”研究——现存最早的劝世“药方”
王继如
用药方的形式来治疗人们心理上的贪瞋等毛病,是佛教服务於人间的各种方便之一。
这是一种的通俗方法,文字尽管浅显,却切中心中的毛病,故颇受欢迎。这类作品在劝世的同时,自然就宣扬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佛的救世精神,也就体现在其中。佛陀本来就是大医王,医治人世创伤的大医王;後代用“药方”治人们心理的疾病,本合逻辑。
但是,义理上的逻辑如何演绎其历史上的展开?换句话说,就是这类“药方”起於何时?却是有待探讨的。
现存的知名度甚高的劝世药方是《心药方》。这个《心药方》流传的版本有好几个。其中一个是:
大师谕世人日:“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切忌言清行浊,利已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襄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後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偈日:
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
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人们认为《心药方》的作者是无际大师。无际大师,即石头希迁,但从语言来看,这个《心药方》不可能是唐朝人的作品,“阴駡”一词,亦非佛典用语。
据笔者看来,这个《心药方》应该是明宣宗时代的无际禅师的作品。《大正藏》册49,No.2038[明]幻轮编《释监稽古略续集》卷三(页0944b栏)对这个宣宗时代的无际禅师有记载,云:
无际禅师,讳悟,本蜀人。二十出缠,专坐参究念佛。缚竹为庵,研励无懈。师曰:“无念即著空,有念即著执。有无两相忘,非空亦非执。”又日:“寂照无上下,光明处处通。本来无皂白,何处不含容。”授法偈日:“我无法可付,汝无心可受。无付无受心,何人不成就。”师有《心药方》,行於世。又走马灯偈云:团团游了又来游,无个明人指路头。灭却心头一点火,刀枪人马一齐休。
文中明言是这个“讳悟,本蜀人”的无际禅师有《心药方》行世。而无际大师,即石头希迁(700--790),是唐代惮僧。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俗姓陈。曾礼六祖慧能、青原行思为师。得青原行思之印可。天实(742--755)初年,居衡山南寺,结庵坐禅於寺东石台上,大扬宗风,世称石头和尚。时江西以马祖为主,湖南以石头为主,四方学徒多辐凑於二师之门。唐贞元六年十二月示寂,世寿九十一。著有《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行世(撮《佛光大辞典》页2140该条大意)。《宋高僧传》卷九、《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五灯会元》卷五均载其事,未见有作《心药方》之事。大概是人们习知无际大师,便将《心药方》的作者无际禅师与他混同了。《心药方》的作者应该是明宣宗时代的无际禅师。
那麽,唐代就没有这类“药方”吗?
否。
实际上,这类“药方”起源甚早,唐代前後已经有流传。八年前我在南京大学时就从敦煌遗书中抄了一篇“药方”,就是编号为北8387(字”号的那一篇。北是北京图书馆的编号,如今是中国国家图书馆了。
北8387(字1)号载黄永武博士编的《敦煌宝藏》册110,页153—158中,共158行。据黄永武博士的说明,正面拟题为“戒五门薰辛及内(注意:是内,不是肉)五辛”,前文阙。背面拟题为“破昏殆法”,後文阙。我数次捆读全文,恍悟先读背面,後接正面,则成一完帙,拟名为“破昏殆法”即可,遂抄录一过。我未见原物,不知黄永武博士所说的正面、背面是否有颠倒之处,或者是当时抄手率意而为。但黄永武博士的拟题,显然有不确之处。拟题为“戒五门薰辛及内五辛”正在《破昏殆法》转入背面之处,并非文意另起,显然不妥。後见许国霖先生《敦煌杂录》,其页162--165中已录此文,且前後不颠倒,然录文有不确之处,遂取以校正。《大正藏》册85,No.2821《诸经要略文》卷一,页1205b栏载有“谨捡大小乘经,食胡藧菜得恶趣报”以下的文字,今也取以入校。
敦煌研究院施萍婷主撰稿《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页558则将北图字1号正面定名为《破昏殆法》(首尾俱全),将背面定名为《禁食胡荽菜》,是所说正面、背面和《敦煌宝藏》本正相反。可能《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所说的正面、背面较《敦煌宝藏》所说要准确些,但我只见图版,未见原卷,不敢遽定。而《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将正面所写和背面所写定为两种文献,则恐未是。商务印书馆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页100将字1号所有文字定名为《破昏殆法》更可取些,因为据图版来看,施萍婷先生所说的《破昏殆法》是从施氏所说的正面抄至背面的一半之处,结束处有“余有禁忌,别方具录”之语,其下空两三行的位置,便写了施氏所说的《禁食胡荽菜》,所以,这个禁食胡荽菜的别方应是《破昏殆法》的一个附录,不应该独立成篇。字l号全篇文字,出自一人之手。
另有俄藏J0(827号,实即《破昏殆法》的另一个抄卷。孟列夫《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说:“解释佛教用语:内五辛、外五辛。残卷,42X 27。部分手卷,首尾缺。上下边沿皆残。1纸。29行,每行25—28字。纸色灰,纸质粗。各行有纸折行。楷书小字。无题字。(9---11世纪)”(袁席箴、陈华平翻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页444)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敦煌文献》册7定名为《释五辛》,所定未确。此卷实即此《破昏殆法》的另一个抄卷的残卷,共29行,起自“薰辛。(下另起一行)三谓鼻者,戒之於香”(相当於北8387号的67行),迄於“大蒜五种外五辛”(相当於北8387号的107行),上海古籍版定名未确。这个本子和上面提到的许国霖本、《大正藏》本不一样,它不是从北8387号衍生的,而是另一个抄卷,在校勘上的作用就更大些,当然要作为重要的校本。
现以北8387号为底本,将全文依行抄录如下,正面、反面则暂依施萍婷先生所说,即与黄永武博士之说正相反。()中的文字是略加说明的,㈠中的文字是补阙字的。俗字定作通用之体,疑难俗字的考定见於注中。校释的文字也放在注中。
破昏殆法(拟题)北8387(字1)号
[正面]
1)有昏沉懈怠,厌厌缠身,操(躁)暴贪婪,时
2)口(原阙无字)动,惑(或?)致刑致害,销瘦渐惧凋亡,或
3)觉命衰微,仅存朝夕者,此由跊慢良
4)毉(医),不口(原阙无字)服饵(饵)使之然也。仆曾带斯疾,非
5)常委(萎)顿,遇一长者授仆,亲试之,良验。
6)乃先圣秘要,岂虚传哉?所须药味,列之
7)如右:
8)西域真阿拂利一分取至心珍重者息世缘一分取绝不关心者
9)离贪爱一分取如辟(避)怨贼者制情欲一分取了知虚幻者亲善友
10)一分取鱼思水者怖生死一分取观如火宅者乐正法一分取如渴思
11)浆者观察一分取动念皆知者广慈悲一分取不捐含灵者
12)普恭敬一分取观真如者深惭愧一分取决欲酬恩者大欢喜
13)一分取粉身无悔者常精进一分取勇猛坚固者摧人我一分取谦捐(损)柔
14)和者逊轨仪一分取圆备无鴃(缺)者巧方便一分取不失时机者
15)右件药一十六味,皆纯真上妙者。以分别智刀
16)刮削令净,拂乱相尘埃,勿容辄污。然用大惠(慧)
17)杵於净心臼中,捣令和合,末为一相。以观察罗
18)细筛,取解脱香水以为丸,其丸大小如菩提子。
19)欲服药时,选无为吉日,入净戒堂中,先[以]阿
20)拂利汤漱口,次以忏[悔]水遍身沐浴,然後面向光
21)明,正念服之,仍用赞诵蜜浆徐徐下药。尽此
22)一剂,限一周时。昼夜三分,相去如人行六七里。
23)服此药者,先禁五种薰辛。必须坚固,勿另
24)触犯。五薰辛者,第一外五辛者,所谓大蒜曹局革葱阴
25)慈葱恩爱兰葱邪教兴渠商价(买)一谓大蒜即是曹局。文武百寮(僚)
26)居家奉国,代天理物,割判公司,日夜生心,千思
27)竞起,苄(算)料一切,万计交生,预怕悬愁,虽荣
28)不乐。为如是事,与道相违。出家之人,以此为
29)障。是故弃,舍离前缘。修行门中,名断大蒜。
30)二谓草葱即阴阳。龟图启兆,预尅吉凶,候
31)历占辰,享祀灵庙,咒道药术,使役妖精,呼唤
32)灵只,徵召魍魉,飞符走印,幻化众生,乞福祈恩,宰
33)煞性命——猪羊鷄犬,奉谢鬼神,归伏邪魔,将为倚托。以
34)是事故,与佛隔缘。出家之人,最为大障。是故今者,
35)永绝邪因,归命圣宗,更不染著。以如是故,名断草葱。
36)三谓慈葱即是恩爱。畜养妻儿,恋着父母,内外
37)亲眷,相爱无,共命连身,相看无尽。将为胜果,受
38)报人天。取乐目前,不虑後苦。以如等事,能障道因。
39)出家之人,须断恩爱。无明缠索,攀建(逮)无缘,顿绝俗
40)忧,修行圣乐。以是义故,名断慈葱。四谓兰葱即
41)是一切外道,邪法出白天就(龙之误),爰及夜叉,非人等行,专行
42)幻法,变现灵祁(只),拔井剥驴,水行不湿,吞火瞰铁,作牛
43)化蚁,隐没身躯,现其他(怪)光,作菩萨相,称天中天。广解
《4)伎能,或(惑)乱一切,作罪言福,饮酒转经,自号大乘,摄诸大
45)众。以如是行,障蔽真宗;说此邪术,将为圣道。出家之
46)者,须离邪众。离邪众故,名断兰葱。五谓兴渠即
47)是商价(买)。广为贪求世间财宝,离乡别国,触处经营,隔
48)别妻儿,远离父母,常防劫夺,怕怖不安,累岁駈駈(驱驱),年年役役。
49)如奴事主,终不自由。对境观因,现招生苦。明知死後,定
50)受愆殃。以此驱驱,深为大障。出家之者,万事顿除,更
51)不攀缘,专求出世。以是等故,名断兴渠。
52)如是五辛,周罗三界,人王宫殿,无不被缠。住此俗因,贪
53)生忘死,爱欲缠染,烦恼萦心,所作所为,皆成大障。不
54)出三界,由此熏辛;六趣轮回,亦因斯事。是故先佛禁断
55)五辛,所以出家求道之众奉持圣戒,永断此缘。具此
56)功能,性归常乐。
57)第二中五辛,所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一谓眼者,戒之
58)五色。金银宝物,及余珍玩,妆点多般,种种眩曜;
59)谷(谷之误)杂锦绣,绫罗异类,雕装竞为华饰,贪新
60)驮旧,改仪呈奇。妻子亲姻,递相夸妙。辇举巧
61)制,宝马争鲜。以眼观瞻,爱由见起。智人不顾,愚
62)者贪求。没命营治,至死无悔。如斯等类,名眼熏辛。
63)二谓耳者,戒之五音。鼓乐歌咏,唱和之声,并是邪俗。
64)捐(损)害之响及赞,斗竞喧乱言音哭泣,叫呼不善,悲
65)唤如斯多种,能乱真心。出家之人,当须戒断,耳与
[背面]
66)聋等,不合听闻。凡俗之流,专贪此事。以斯多
67)种,名耳薰辛。三谓鼻者,戒之於香。男香女香,旃
68)檀薰陆,及诸沉射(麝)一切名香,如是种种,诸多酚馥,幻
69)或(惑)色身,能生贪欲,寻香访味,为鼻经营,没命
70)追求,与象无异,起业作罪,由此鼻根。智者远离,
71)愚人不舍。以如是故,名鼻薰辛。·四谓舌者,戒之
72)五味及恶言语。妄说短长,自赞毁他,无益谈话,
73)咒誓谗啭,绮佞谄邪,和合吉凶,享(烹)煞之徒,但
74)规不舍,名舌薰辛。五谓身者,戒之五阴。谓
75)贪华饰,衣服装严,广积珍财,多求名利,色
76)欲纵恣,细软晖鲜,毡褥枕席,床敷卧具,家宅
77)畜乘,贮备经营,揠(惬)意称情,由(犹)贪不足,望过一
78)切,苦已经求。智者远之,愚人以爱著故,名身
79)薰辛。如斯五种,生在五门。一一门中,薰
80)辛具载。出家僧众,断绝不行,慎护禁防。是真
81)臭秽,能障圣道。陷悟(误)众生。智者断除,不令染
82)污。以兹业行,名戒薰辛,得证涅槃,能超彼岸。
83)第三内五辛贪爱毒恶瞋恨迷惑愚痴卒暴娌欲妻妾努财宝。一谓贪者,广
84)求万物,积聚无,种种贪婪,不将为足,内心起
85)计,外事则成,内外相应,心随境变,念念不住,种种
86)攀缘,其此贪心,犹如大海,吞并百川,竟不能满。
87)以无满故,积罪无边。出家之人,当须禁断,以
88)是事故,名断贪辛。二谓瞋者,毒心炽盛,躁动
89)精神,内起犲(豺)心,外现狼虎,叫声烈(裂)地,恨气冲天,种
90)种侵陵,非言竞起,务在恼害,觚触他人,一至命
91)终,沉沦地狱,为恶缘故,障道众生。出家之人,永
92)除瞋相,心怀慈忍,名断瞋辛。三谓痴者,
93)心昏性惑,不识正邪,唯纵贪求,不分善恶;若
94)闻真妙,元不了知;无意虚言,心开意解;从迷
95)继惑,自暗添昏;於佛法宗,不能行学。出家
96)之者,绝此非缘,识悟玄通,舍凡从圣,以如是
97)故,名断痴辛。四谓侄者,随心欲变,性逐爱
98)利,恋着色香,广贪恩爱,於其妻子,怜爱
99)情深,没命经营,不辞劳苦,五欲目(日)恣,三毒无
100)广纵六情,沉沦苦海。以是事故,障道因缘。出家
101)真僧,元无法染,是故名断侄辛。五谓努(怒)
102)者,纵情发恶,兴大毒心,卒暴顿生,无明竞起,毒
103)心盛故,猛火狂然,自损损他,伤身害性。以如是故,
104)障道根源。出家之人,先当除伏,不令竞起,名
105)断努(怒)辛。如是五辛,名为内毒,能成罪
106)业。诸恶因缘,若不戒之,永沉地狱。以是事故,具
107)此宗门,自外及中,分为三段。大蒜五种并外五辛,障
108)绿色声五根,内连外合贪瞋五等,起动诸根,所以
109)内外相承,三门并列,三五十五,一十五条,攥略要文,
110)大乘关键,十重四禁,亦在其中;册八轻不出其
111)外。言虽不广,具济时行。若有通人,随文便解。
112)如是五门能污净性,以污故,名薰辛,即此五辛
113)是真臭秽。能障圣道,能损含生,为害甚重,
114)不可不慎。纵能慎者,犹恐虚羸tHl,仍须法食
115)充饥,服以禅浆解渴,即於平等牀上、忍辱被中
116)不动不摇,安然适性,於时药力通彻,即觉
117)精神爽悟,然後三身和畅,智照圆明,五性
118)恬虚,觉惠清朗,内外澄寂,身心坦然。当
119)此之时,万疾皆愈(愈),纵有劬劳风起、饥渴火
120)生,但坚固忍辱受之,则不能为害。须臾
121)屈滞,虽暂艰辛,事缘身命,岂可辞
1X)惮?凡抱此患,羸困者多,若时暂疗治,
123)恐根源不尽;能七日一剂,则终身永除;若
124)常服者,神验难说。因慈(兹)愈(愈)病之効,遂
125)成超世之功。有智之者,应当报重。幸
126)存秘要,勿妄空传。苟非其人,道不
127)虚受(授)。略标大况,未尽深文。
128)余有禁忌,别方具录。
129)谨捡大小乘经,食胡藧菜得恶趣
130)报。《大顺经》云:食此菜者,所生之处,
13”不得闻经佛法。《华报经》云:食此菜
132)者,生生之处,不覩诸佛,被人憎疾。
133)《天畔经》云:若俣食此菜,不生悔,
134)长劫处阿鼻地狱,无有出期。若故
135)食者,不通忏悔。《大集经》云:此菜者
136)是天魔波旬变身作千年媚狐
137)尿处因生此处。食者,能减道,设今生
138)不知经典,来生决定[不]能守圣教,作
139)外道一阐提。世间一切罪,极不过五逆,
140)盗常住物,此不通忏悔。若对吃胡
141)馁人,五逆、盗常住物人我即能救。
142)吃胡馁菜人,自业深重厚,吾不能
143)救也。《菩萨戒经》中兰葱是也。
144)食者结业罪。《龙树论》云:若人食
145)胡蕴入佛塔中,堕大地狱,具足十
146)劫,受大极苦,花报作秽粪中,经无
147)量劫。《五明论》云:食此菜者,令人散
148)乱,失於正定,鬼神得便,多非命死,
149)堕无间狱。尊者婆顺(须)密(蜜)识其
150)弟子婆眉多言:汝宜护正法,道(导)
151)引群生,便佛种不断,乃真出家。
152)汝当勤精进,将来无食胡馁
153)五辛酒肉,则十重戒自然清净,
154)现在证果。若人食胡镶菜者,纵
155)斋戒具足,死堕守厠中神中(?),切
156)令断之。劝僧以(与)俗守严坛,
157)莫吃胡赅触佛颜,萨缍投崖
158)由自辨(办),菜中间择有何难!
文共一百五十八行,起句是“有昏沉懈怠”,结末是四句偈语,是完整的一篇文章。
五辛,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五辛究竟为何物,佛典说法有异同。《佛光大辞典》册2,页1099—1100作了归纳,说:
关於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
略归为如下两说:(一)指大蒜、革
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
网经卷下等所举。然诸家对五辛之
解说,亦颇不同。据菩萨戒义疏卷
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义寂之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载:大蒜,
即是葫菱(当是胡荽一引者)、家蒜。
革葱(苳葱),即是薤、山葱、革山葱。
慈葱,即是葱、胡葱、莉葱、春葱。兰
葱,即是菲、小蒜、家葱、野生。兴
渠,即是葸蒺、龚薹、孝咾子、阿魏
药、琉渠卢、形具。
(二)指蒜、葱、兴渠、菲、薤等五
种,为菩萨戒义疏卷下、宋高僧传卷
二十九慧日传、智周之梵网经菩萨
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
本疏卷四等所举。
此外,翻译名义大集亦皋出:
蒜、葱、小根菜、菲、兴渠等五种。
此文对五辛的理解是和《菩萨戒义疏》等一致的,其排列的次序就如《佛光大辞典》中所说的第一种,即: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但是将此五辛和人事其他活动联系起来,则是这篇文章的一个创造。大蒜一曹局(指政府的职能部门)、革葱一阴阳(指从事算卦等活动)、慈葱一恩爱、兰葱一邪教、兴渠一商买,是为外五辛。将眼一色、耳一声、鼻—香、舌一味、身一触看作中五辛,其他佛典中也未见到。将人和外界的接触视为中间层次,那么,自然而然地必定把人的内心活动视为内五辛了,这就是贪爱一毒恶、瞋恨一迷惑、愚痴一卒暴、侄欲—妻妾、怒一财宝。其中内心活动而涉及外物的,只有侄欲一妻妾、怒一财宝,其他三项则似乎是情感的两端。这篇文章的文化学意蕴,尚待做深入的探讨。文章中有些词语、术语、句读,亦尚待研究,非此文所能完成。
这篇文章,陈寅恪先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时是读过的,他在1930年发表的《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对鄙薄北京所藏八千卷敦煌遗书的说法提出批评:“或曰: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其发见之佳品,不流入於异国,即秘藏於私家。兹国有之八千余轴,盖当时唾弃之剩余,精华已去,糟粕空存,则此残篇故纸,未必实有系於学术之轻重者在。今之编斯录也,不过聊以寄其愤慨之思耳!是说也,寅恪有以知其不然,请举数例以明之。”所举数例中,就提到“破昏殆法所引《龙树论》,不见於日本石山寺写本《龙树五明论》中,当是旧译别本之佚文”。这些佚文,就见於144至156行间。可见此卷虽为劝世宣教之普及之作,而仍有其学术上的意义。但是,《破昏殆法》所引是否可以认为是《龙树五明论》的佚文,是可以讨论的。
这裹,先要研究一下《破昏殆法》所引经、论的性质以及《龙树五明论》的性质。《破昏殆法》中,提到经、论的,是在禁食胡缕这一别方中。文中提到的经有《大顺经》(130行)、《华报经》(131行)、《天畔经》(133行)、《大集经》(135行)、《菩萨戒经》(143行)等五部,提到的论有《龙树论》(144行)、《五明论》(147行)。其中的《大顺》、《华报》、《天畔》等经,正统佛藏中不见其名,不知是出自杜撰,还是曾有伪托的经而後世不传。《大集经》大概是借用《大方等大集经》(60卷,[隋]僧就合)之名,其内容并不是出自《大方等大集经》,所以是不宜视作《大方等大集经》的佚文的。《菩萨戒经》亦是借用《菩萨内戒经》或《菩萨善戒经》(二书皆为[刘宋]北印度三藏求那跋摩译)或《菩萨戒羯磨文》(唐玄奘译)或《菩萨戒本》(在《大唐内典录》、《古今译经图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中名为《菩萨戒本经》,有北凉昙无谶译和唐玄奘译两种)之名,不宜梘其内容为这些佛经的佚文。同理,《破昏殆法》所引《龙树论》和《五明论》的内容,如果看作是《龙树五明论》的佚文,亦是不妥当的。
《大正藏》册21,No.1420《龙树五明论》显然系中土所造伪经,其页957e栏有云:“第五符主女儿不宜媒嫁至年高大。以绢一尺,真朱闭气书符,佩臂上。三公大贵敬来问之。吕后年二十五无夫主,得此符力。昔支皇后年三十未嫁,亦得此符力,即为天下之母。千金不传子。”是其证。《龙树五明论》中所示符甚多,显系受道教影响甚深。而这篇《破昏殆法》,完全是谈禁五辛的问题,看不出道教的影响,很难说它所称引的文字来自《龙树五明论》。而且,《破昏殆法》是将《龙树论》和《五明论》看作两种佛经的,和No.1420《龙树五明论》是一种佛经显然不是一回事。
(作者:王继如,苏州大学教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