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稻盛和夫做灵魂的朋友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1日
向炳伟带给我们两个启示: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课堂,历经苦难的人生是稳健而扎实的;信仰是人生坚持的力量,有信仰的内心是强大而充盈的。而这两点,恰恰是当今很多企业家所缺失的。
2009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来得都要早一些。11月1日晚6:30分,窗外大雪纷飞,五洲皇冠假日酒店贵宾厅内却洋溢着春日的温馨,西安伟志集团董事长向炳伟,怀着虔诚期盼的心情,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日本经营四圣之一,也是唯一健在的稻盛和夫先生。
为会见稻盛和夫先生,向炳伟已准备了许久,特意把几十年都不练的书法重拾起来,练了好长一段时间,并专为稻盛先生提写了一幅字——“修心悟道、觉己觉人、福佑天下”。 稻盛和夫对向炳伟说:“你先做泥瓦工,后做缝纫工,成就了中国知名的成衣企业,还如此用心感悟佛教,这样的企业家在中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53岁的向炳伟和77岁的稻盛和夫进行了自然而又深刻的对话,他们在很多问题上产生了共鸣。他们在“如何将佛法思想融入企业的管理哲学之中,从而帮助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问题上,形成统一认识。
“我一定要让中国人穿上中国人制作的西服。”向炳伟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 只读过四年书的向炳伟通过看一些时装书,学会了做西服。为招徕顾客,他把门口的牌子换上了一个正式的店名“新时代服装店”。由于他做的衣服合身,找他做西服的人常常把小店挤得满满当当。 1987年,靠着5000元贷款,“汉中市伟志西服厂”正式成立,向炳伟从缝纫店主变身为一名厂长,他的西服制作也从手工作坊扩展为流水线作业。 向炳伟有着朴素的企业理想:“我创办企业至今,始终坚持着一个理想,就是让更多的人穿得更好、住得更舒适。” 这和当时稻盛和夫先生创办第二家世界500强KDDI时的初衷——“要让日本国民享受更优惠的通信费用”也是相通的。 “伟志西服厂”以稳定的生产投入、好的质量和模范纳税户的形象在政策扶持和当地政府的呵护下一步步成长起来。 “对我来说,最大的机遇应该是1992年。”向炳伟说,“邓小平南巡讲话把私营企业的地位从有益补充提升到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中国私营经济在历经三年徘徊后爆发出强大的活力。”当年9月,“伟志西服厂”更名为“陕西伟志服装有限公司”,向炳伟任总经理。他把这家陕南小厂的第一家分公司开到西安繁华的东大街上。 1994年,伟志终于以超常规的发展跨上了时代快车。集团设立销售网点近50个,销售突破 2000万元大关,上缴税金过百万元。 1998年7月,陕西伟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顺利挂牌,向炳伟任董事长。这一次股份制改革,不但夯实了伟志集团未来发展的根基,也顶住了当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服装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企业一举在山西、河南等省份扩张了400多家专卖店。也在同一年公司顺利实施了整体股份改制,成立了陕西伟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至2001年,集团实现生产、销售双过65万套,销售收入3.2亿元,利税过3000万元的大企业。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 生命的重量总是和所能承受的苦难是成正比的。新东方教父俞敏洪坦言,其成功是能够挺立在失败、孤独与屈辱的废墟上;马云也说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熬出来的。 向炳伟终于熬出来了。 向炳伟关于“5.12”的记忆 2008年5月14日早晨7时,我本应该坐飞机去香港,赶赴公司事先安排的一趟商务行程。我放弃了,前一天晚上的电视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我想去救灾。 这样的想法立即遭受到一些人的反对。我知道,这些反对是有道理的:我们没有专业的救援知识,也没有相应的设备和救灾经验,而且灾区情况还不稳定;我作为公司的领导者,去灾区也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经营。但是,灾区遇到的是生死问题,企业经营只是赚钱多少的问题。企业既是环境的塑造者,也是环境的分享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安排好公司的工作后,我带领公司的10名员工来到了四川青川灾区,从5月15日一直干到5月27日。我只是想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一名志愿者对履行社会责任的理想。 虽历经多次余震、塌方、路桥塌陷的危险,虽经历疲劳、饥饿、淋雨的艰苦,但是在灾区群众最危难的时候,用上了我们送去的帐篷、棉被,吃上了我们送去的馒头,喝上了我们运去的矿泉水——我们觉得很值。 在一线灾区的亲身体验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思想。看到那么多人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才真正理解什么是苦,什么是难,平时遇到的很多都不是困难,活着就好!这次行动,让我们变得更坚强,也更平和了。 事实上,此行对公司是有益的。留下来的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加努力,并全力配合我们在一线的需求。我们在川期间,员工们对小分队的人非常关心,每天都给我们发短信,表达牵挂和祝福之情,还对救援队人员家属非常照顾。此次救灾之行让公司更和谐了。而且,愿意当志愿者的员工多了,有不少员工愿意抚养孤儿,捐款、捐血者也都很踊跃。 地震再一次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天地无常,人生无常,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缘分,学会感恩,学会相互理解、互相帮助。 5月25日,我在帐篷里奋笔写下了《致灾区父老兄弟姐妹的信》,勉励自己,也勉励灾区同胞。我信里说: 自31岁创办企业至今,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回顾总结如下:一是无论遭遇多大灾难,都不怨天尤人,不消沉,不灰心,坚定生活的信念;二是从挣一分钱、种一两粮做起,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地抗争下去,生活一定会慢慢好起来;三是以感恩的心和助人的态度去生活,力所能及的去帮助周围的人。这样,不仅自己能生活地更好,还能帮助更多的人,对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