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宗教交流在推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麻健敏
大力推动和发展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是对台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闽台文化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所起的作用极为重要,广大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两岸统一的基础。尽管台湾当局多方阻绕,但是两岸的文化交往已形成时代潮流,势不可挡。福建是祖国大陆对台文化交流的最主要省份,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胞回乡探亲以来,文化的交流成为闽台民间交往的主旋律,而宗教信仰始终贯穿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闽台“神缘”为何如此之热?首先有必要揭开闽台宗教关系的面纱,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闽台宗教的渊通
台湾的宗教信仰史就是一部闽台关系史。
闽台两地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宝岛台湾的佛教兴起于明末郑成功时代而发展于清代,据台湾省志书记载,明末以来,台湾佛教“本流是由福建鼓山及西禅二大禅寺传来,另一派是福清黄聚寺。”经过清康熙、乾隆年间的逐步发展,至19世纪末期,台湾佛教形成了月眉山系、观音山系、法云寺系、大岗山系四大法脉,这是台湾早期正统佛教的派系,前三者与福州鼓山涌泉寺密切相关。闽地许多僧人入台定居弘法,大大推动了台湾的佛教。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一批闽地名僧入台,后因海峡两岸阻隔,便定居台湾,积极推动台湾的佛教事业,不少成为台湾佛教界有影响的人物。
道教是传入台湾最早的宗教。台湾区域性的道教神仙信仰,大多由大陆(特别是福建)传去。有代表性的如莆田湄洲岛的妈祖信仰,自1592年于澎湖马公建造了天后宫后,迅速成为台湾住民供奉道教神抵中信仰人口最多的神明。再如王船信仰源于泉州,清水祖师信仰源于安溪,开漳圣王信仰源于漳州,广泽尊王信仰源于泉州,五福大帝信仰源于福州,灵安尊王信仰源于惠安、南安、晋江等地。台湾道教中许多全国性神明也是福建传去。如玉皇大帝信仰在台湾相当普遍,其各官庙祭祀活动的习俗,都是从闽南传过去的。又如关圣帝君(也称关帝、恩主公),在台湾有众多信仰,最早是由福建东山传入。台湾许多道观与福建道观关系也很密切。
此外还有大且福建地方性民间信仰神灵,也由福建移民传入台湾。例如,台湾(粘氏源流·渡台开基族谱)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第二十二世德字辈粘粤与其弟粘恩,粘x(佚名),背带祖父母、父母木主两座,从家乡衙口渡台,今传八代。“乾隆五十三年,德字塑粘尚,四十一岁,带五子一妻渡台经商,为求平安顺遂,并带去衙口中堡境主丁王爷神位奉祀,至今传九代。”他们分别是泉州晋江粘氏在台湾彰化福兴乡厦粘、顶粘村开基的始祖。
二、闽台宗教的共同特征
其一,表现在宗教的兼容和多元性方面。
多元的闽台宗教文化源于福建文化的多元一体背景。福建文化的形成与闽越文化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等诸因素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福建文化在和外来异质文化的交往中,表现出更大的融摄力和兼容性。正由于这种兼容性,造就了闽地多样的文化体系,有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莆仙文化、闽东文化、闽北文化、闽西文化等区域文化,有以畲族文化为代表的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宗教文化上,既有中华传统的佛、道文化,以及数通极大、门类极为庞杂的民间信仰文化;同时还兼容并包着许多海外传来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这些不同的宗教文化类型在闽台大地各具特色、和平共存、传承不息。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传承上的多元性,闽台的宗教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动态系统,与此相应地,这种宗教文化生态处于一个多层次的社会文化体系相交织叠压和互动的状态中。它们彼此之间呈相对独立且平行并存的状态,尽管在相互交融上有逐渐加强的现象,但彼此的地域文化距离仍是十分明显的,并且谁都无法占据绝对优势的主导地位。 其二,具有极强的传承性。
福建自古以来即是一个“信巫好鬼”的区域,这是培植民间信仰最好的土壤。对古代闽越人而言,世界万物都是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生存在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是协调自己与大自然精灵之间的关系。倘若人类因为无知得罪了神秘的情灵,那么人生的路途中即会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这是大自然中的情灵在对人类施以惩罚。因此,人类必须顺从这些精灵,时刻揣摩这些精灵的意志,为他们献上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精华,由此产生了民间神灵的崇拜。闽台均是移民社会为主体的地区,闽台民众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文化观念必然会随着他们的迁徙而传播。闽人渡台,许多是背着祖宗的牌位和神位到达新的生活地区的,宗族和神灵又将乡党聚合在新拓展的地区,这种现象在台湾比比皆是。由于闽人将信仰的元素分解到生活的诸多方面,例如家庭习俗、社会习俗、曲艺、艺术,乃至民间体育等等,福建渡台移民将这些“习惯”了的生活因子播撒到了台湾各地,并世代相延。
三、闽台宗教交流对促进两岸情感和谐的作用
台湾人的祖先大部分从福建渡海到台湾,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感到孤立无援,只能祈求神明保佑。如今虽然经济不断发展,科学不断进步,但仍不能消除民众对这种民间崇祀的需要。自祖国大陆对外开放以来,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交往出现热络现象,掀起一硬又一波的热潮。
1.台湾学甲、大甲信徒的破冰之旅
台湾有800多座妈祖庙,信徒达1600多万人。1983年开始,就有台湾信众不顾台湾当局的阻挠偷偷绕道回闽谒祖拜庙。
1987年,台湾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董事长周大围带领保生大帝的信徒,冒着风险跨越海峡,回到漳州角美白礁宫谒拜祖庙。台中大甲镇澜宫多位董事也率团绕道日本,到莆田湄洲岛妈祖祖庙参加妈祖千年祭典,揭开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序幕。
1988年,国务院批准湄洲岛对台胞开放。次年5月6日,台湾宜兰县苏澳南天宫董事会组织20艘渔船224名信众,冲破重重阻力,从海上直航湄洲朝圣,开创1949年后两岸大型船队直航的先例。
1997年,应台湾妈祖信众要求,湄洲岛妈祖庙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200多万台湾信众及各界人士前往顶礼膜拜,规模宏大、场面空前壮观,在台湾产生了轰动效应。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10万人次台胞到湄洲岛妈祖庙谒祖朝拜,2006年已突破12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湄洲岛妈祖庙已接待130多万人次前往朝圣的台胞,湄洲岛对台客运码头接待台轮1500多艘次,湄洲岛妈祖庙与台湾800多座妈祖分灵宫庙建立了联谊关系,还与一些台湾妈祖宫庙结成至亲庙。
与此同时,台湾关帝信众也不断回闽寻根谒祖。漳州东山岛关帝庙是台湾470多座关帝庙的祖庭,庙中关帝神像曾从东山岛出发直航抵达台湾并巡游达半年之久,令30多万台湾信徒争相膜拜,轰动全岛。此外,还有台湾陈靖姑和保生大帝的信众等每年也不断组团赴闽寻根谒祖。
2.闽台宗教交流的新趋势
近年来的闽台宗教交流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闽台民间信仰交流的规模扩大,佛教、道教的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宗教与学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在台湾,保生大帝的民间信仰影响力仅次于湄洲妈祖,为了使保生大帝信仰能成为一种文化被传承,2005年在台湾专门成立了保生道教文化学院,和普通高校一样,该学院向社会招生。2006年是青礁慈济宫立庙855周年,在厦门海沧举办海峡两岸最大的一次青礁慈济文化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
2006年5月20日,“海峡两岸佛教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两岸有关专家学者及两岸佛教界大德高僧共40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这是首次以福州鼓山为中心的闽台佛教文化交流,在闽台两岸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06年6月8日,以“弘扬关帝文化,共谋发展远景”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关帝文化节在东山县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的代表万余人参加了活动。150多名两岸专家学者参加了同时举办的“海峡两岸关帝论坛”,在探讨关帝文化对两岸影响的同时,就如何利用关帝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此外,2006年在闽举行的“两岸观世音文化研讨”、“闽南文化与开漳圣王文化交流”及台胞进香团谒拜仙游田公祖庙、台湾玉二妈到东山认祖等文化交流活动,都表明了台胞寻很谒祖的意愿和两岸同根同源的感情。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互动,在前景广阔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每年大批的台湾信众到福建,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更重要的是,大量的台湾民众到改革开放的东南前沿省份,看到的是祖国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飞猛进,亲身感受到来自家乡的亲情,加大了他们在文化上的认同感。
四、正确粉待宗教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
1.要理解宗教背后的文化基础
台湾的宗教文化是维系血浓于水的民族意识和乡土情结的主要纽带和共同的基础。宗教是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台湾宗教文化兴盛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考察它们的历史渊源,除基督教、天主教等有着外国背景外,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其余宗教和神抵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源自大陆。从早期居民的原始图腾崇拜,从大陆移民带进宗教文化,从两岸相同的“多神合一”宗教现象,从大甲妈祖回娘家引发的台湾宗教和神袄到大陆的寻根热,完全可以证明两岸宗教同根共源、一脉相承,有着密不可分的人文历史渊源。台湾出版的《今日台湾风俗》一书载道:“合湾宗教信仰是大陆宗教信仰的保留和延续,并带有浓厚的家乡色彩。凡踏上台岛的人都可以从宗教活动仪式中,看到中国历史的影子,尝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两岸文化习俗的相同是多方面的,从台湾的居民组成,到生活习俗、文化体育、宗教信仰等方面与祖国大陆深层的联系,这决不是简单的文化影响、风格模仿、强行灌输的结果,也不是偶然的巧合,只能充分证明两岸同属一源、同承一脉、同为一体,血脉相连:两岸的分是暂时的,两岸的合是长久的。
同时,台湾民间信仰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汇儒家伦理、释家哲学和道家思想于一体,为台湾先民们提供了精神支柱,更重要的是深深地融入民间的风俗习惯之中,展示了中华古国的民族气节和传统美德。
台湾史籍对台湾居民作如下概述:“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闽台两地,地缘相近,血缘相通,民俗相似,信仰相类。共同的信仰使闽台两地许多风俗习惯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这种“重土爱乡”的炽烈感情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这一相似性,很大因素与两地人民对闽台民间信仰的崇拜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闽台两地由特殊的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演化出一种地域性文化,即闽台文化或海峡文化。看似纷繁复杂的闽台宗教信仰,逐渐升华成了一种留存在两岸民众心中的文化现象、成为这一文化区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是这种文化的核心。
2.充分发挥宗教促进统一的作用
2006年春节前胡锦涛总书记在厦门海沧视察时,曾指出大陆五种文化对台湾的影响,主要是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信仰、歌仔戏和南音。这些福建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妈祖文化是纯梓的民间信仰文化,而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中也包含了不少信仰文化的成分。闽台信仰文化交流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应当好好利用和发挥。
第一,宗教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文化背景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得以实施的重要因素,文化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是一种社会保障,而活跃的文化又将促进经济的发展。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合作总体布局中一个新的版块。随着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服务海西”的意识已经成为各方的共识,“海西”概念开始助推闽台乃至两岸的交流与合作。福建是台商来大陆投资最早的省份之一,闽台的地缘、亲缘乃至神缘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以文化交流互动来促进祖国统一。这一方面我们还要做许多工作。海峡文化的交流,包括闽台宗教文化的文流,可以做许多民间性的交流工作。台湾的宗教力量不可小视,这种力量由两个部分构成:一种是宗教社团,宗教主干的影响比较大:另一种就是民间信仰诸神灵的广大信众,他们形散而神不散,只要是与信仰有关的拜神活动,一呼百应。要让台湾人民的心向往祖国大陆,两岸民众的心永远相连,就要充分发挥文化在促统中的作用,使文化形成一股强大的促统力量,因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影响最能深入人心,,也最会深得人心。
第三,求同存异,注意方式方法。尽管两岸文化一脉相连,同宗同根同源,有着永远割不断的多缘性文化纽带,但是台湾与大陆毕竟相隔50多年,现代台湾文化有着与大陆文化不同的个性东西,如台湾文化具有西方文化色彩,因为台湾与西方国家接触多、来往多,特别是台湾中青年一代:台湾文化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承上某些方面超过大陆,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的研究、传承在某些方面就做得相当出色,可以说现代台湾已是个有着多元文化的社会。对此,我们应当正视它、尊重它,不能也不可能以一揽子办法硬把现代台湾文化纳入大陆文化。我们应本着共性包容个性、求同存异的原则和实行更加开放的文化政策,来加快两岸文化交流互动,促使两岸人民在文化层面上达成进一步共识、取得共鸣,难解难分,最终促进两岸和谐统一。
审视两岸前景,仍须通过文化的互动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民俗信仰的东西以及那些民间民俗的节庆活动,通过正确引导也能成为连接两岸人民的桥梁,这样更可以贴近台湾民众。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闽台宗教文化的交流互动依然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进行这项工作过程中,我们应正确认识闽台宗教文化的异同,相互取长补短;建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的架构、促进良性互动.扩大交流广度深度、发挥交流效果;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政治化倾向。
作者:麻健敏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