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后秦长安佛教界存在当今弘道人主即佛化身思想并在麦积山实践---夏朗云
引论
在文献记载中,认为“当今弘道皇帝即佛”的思想,最早明确的提出者是北魏的法果。但是,在当时,这种思想并不只局限于在北魏地区流行,同时期的后秦,在长安佛教界也同样流行这种类型的思想。
前此,新发现遗迹证据,证明麦积山90、165、74、78、51窟为后秦皇(王)家洞窟[1],此后,此5窟乃为后秦立国前后5个帝王统治者所造窟的命题也有所论证,并为此五窟命名为“姚秦五龛”[2]。
此五龛乃为后秦5个帝王所造的结论,是本文论点所主要涉及的考古学实物论据,需要着重再重申其成立的主要理由:
1、开龛时代在后秦。
2、开龛时龛中的三世佛主题符合后秦主姚兴《通三世》论文的佛学主张。
3、龛的排列顺序,能同后秦历代统治者特殊身份的排列顺序取得一致。
龛中主像的依次排列顺序,即龛中主尊佛或主尊菩萨的依次排列顺序,同后秦5帝王特殊身份的依次排列顺序相符合,即:自上而下的第90、74、78、165、51窟的依次排列顺序,以及其中的主尊佛、主尊佛、主尊佛、主尊菩萨、主尊佛共5身主尊塑像的排列顺序,可分别对应皇帝姚弋仲、皇帝姚苌、皇帝或天王姚兴、摄政王姚襄、皇帝姚泓共5位统治者的依次排列顺序,在具体细节上,也与他们的特殊身份相符合。
从这种符合看,应该不是偶然的巧合,应该是必然的规划,只能说明,姚秦五龛应该是专为后秦5帝王所造窟龛。
由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麦积山之所以出现姚秦五龛与5帝王对应的情况,也应该有后秦长安佛教界的“人主与佛”某种关系的理论作为指导,才能通顺地解释其5龛顺序正好与其5位统治者,在与主尊佛、主尊菩萨对应上的符合。
事实上,后秦佛教界,在初期开凿姚秦五龛的姚兴当政期间,应该存在“当今弘道人主即佛”的舆论。这种舆论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因此在后秦佛教界可产生了这种舆论,这种浓厚的历史背景,涉及古代中国佛教理论界,佛与世俗人主之间关系的一种逐渐趋于调和的历史趋向。
作为中国政治思想界主流的儒家,祖叙尧舜,归宗周孔,故其理想的帝王,历来是教主,是大道的体现,是圣人。儒家在佛教传入内地后,在佛教与儒教互相矛盾,互相利用中,逐渐产生了佛与儒家帝王关系的讨论,并将两者逐渐认同,后秦长安佛教界存在这种舆论的浓厚的历史背景,因此可产生具体的这种舆论,并在后秦长安佛教界得到倡导和实践。 A 后秦长安佛教界“当今弘道人主即佛化身”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 《牟子》中的帝王与佛的关系
大约魏晋之际的牟子,作为佛教徒,答复世俗文化学者对佛教有所抵触或排斥的提问,作《牟子》一书:“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同时,还说佛能分身散体,有很多应化身,释迦牟尼也是其中的一个。佛的相好,如同中国古圣贤生而有异相一样,均是不同一般的标志,故“佛之相好,奚足疑哉!”“尧舜周孔修世事也,佛与老子无为志也。”“(对于佛教)吾复尊而学之,何为当舍尧舜周孔之道?金玉不相伤,精魄不相妨。”
这里,佛与三皇五帝,在名号意义上等同了起来,在名号的等级上也基本等同,因没有列举世俗低等身份的名号相类比。
同时,文中认为佛可化身很多,在世间,可根据需要随意化现。因此,根据此道理,也可化现为世俗圣主等。于是,使得佛与世俗圣主的联系可从理论上打开通道。
另外,文中还认为,佛与世俗圣主一样,向世间应现的相貌,均不同凡夫,因此,他们的一致性更多。
文中进一步论证得出结论:世俗圣主入世,佛(与道教的代表老子)出世,所依据的道是一样的,他们均来普度众生,均不可弃,故此,所谓入与出,内与外是对等的,世俗圣主与佛(和老子)也是对等的。学佛道和学世俗圣主之道,是一致的,世俗圣主同佛是不矛盾的,是相辅相成、相容、相通的。
二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更明确提出
东晋的孙绰(320—377),作为佛教徒,答复代表世俗文化的一些人对佛教的怀疑,进行调和,作《喻道论》,第一次明确提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的口号。其文与《牟子》一脉相承,论述佛与周孔“盖内外名之耳”,说明大道,内为佛,外为周孔,实际是一回事。
这种说法与儒家中流行的所谓“内圣外王”也类似是一回事。
文中还以佛家的妥协口吻进一步叙述:佛家认为,世俗周孔亦为圣人,故其先觉的含义同佛一致,佛与尧舜汤武周孔,在导引众生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因佛为内,周孔等弘道帝王为外,“故(佛)在皇为皇,在王为王。”
这里,暗指皇或王为佛的化身。文中,尧、舜、周是天下统治者的概念,与皇帝的统治范围一致,所谓皇、王只是名称,总之是世俗人主之意。孔子为世俗圣人,在世俗思想界亦是人主,亦可与皇、王比肩。于是佛便与尧舜周孔,与世俗中弘道的人主有了“等身”的意义了。于是,他便顺理成章地提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了。
孙绰的这种提法,旗帜鲜明,在世俗人主与佛关系的历史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以后,庐山慧远的“佛化身世俗人主”,使得某些世俗圣人主具有等身佛意义的论点,可以看作是对牟子和孙绰论点的进一步继承和发挥。
三 庐山慧远调和帝王与佛教矛盾时更具体的解释
1 东晋王朝提出“尊王”的要求促使世俗人主与佛对应思想的更具体提出
东晋元兴元年(402)4月,桓玄《与八座书》中,复提出沙门礼敬王者的问题,认为要沙门礼敬王者的本意是“尊王”,并认同《老子》把王侯与“道大、天大、地大”并列(《老子·二十五章》),即认为弘道的王侯是天地大道的体现或承载者。这种思想使得把世俗弘道人主同大道本体等同起来,于是也会从一个方面诱导慧远把弘道的世俗人主同佛法等同起来,进而同佛等同起来。慧远的弘道圣帝王有可能乃佛化身的观点便应运而出了。
2 慧远弘道世俗人主有可能乃佛“化身”观点的理论框架
元兴元年(402)四月,慧远作《答桓太尉书》,在此文前面的论述中,强调世俗弘教者,或在家佛徒们应“尊王”,其观点,基本上等于是肯定了“同王侯于三大(天、地、道)”的中国传统世俗理论,通过呼吁世俗信徒“尊王”,把世俗人主的地位在佛教界中抬升。
其次,元兴三年(404),慧远作《沙门不敬王者论》,又将世俗王者的地位作了进一步的抬升。他依据佛经中的有关内容提出:佛会化现为世俗人主的转轮圣帝弘道,世俗人主中,就有佛的化身或化身佛。
于是,因为有些弘道世俗帝王是佛的化身,就使得不但世俗,而且出家的沙门都必须崇敬世俗弘道帝王。因为某个世俗帝王弘道,虽然形式上沙门可以不致敬帝王,但内心可致敬,或可以出于认识而把帝王当作佛去致拜。
因这个“化身观点“的提出,佛化身的弘道王者与佛,从化身的角度上看,便可等同看待。反过来看,只要王者弘道,就载道通运,就有可能是佛的化身。
如果王真正是佛的化身,那么,佛就是王,王就是佛,礼拜王就等于礼拜佛,就不存在沙门礼敬王者的问题。
慧远虽从表面上论述沙门不应礼敬王者,但从更深层的论述中,从一个侧面为沙门礼敬王者开了绿灯。
这样,沙门可以礼拜世俗中的佛化身的王者了,沙门可以认定某弘道皇帝即佛化身而致拜,弘道皇帝也可因弘道而自标榜是佛。
慧远的观点,皆以弘道为前提,于是,虽然慧远没有明确这么说,但“弘道人主即当今佛”的概念乃至口号,呼之欲出了。
四、北魏法果明确提出礼拜当今弘道皇帝即礼拜佛的口号
《魏书·释老志》中,北魏法果经常致拜北魏太祖皇帝,并提出“太祖明睿好道,即是当今如来,吾非拜皇帝,而是拜佛。”的说法。但在记载中,此种情况的出现,在文中却显得很突兀,没有其它的佛教思想作为铺垫。
但根据东晋庐山慧远的上述“化身观点”,可推导出“礼拜佛化身的弘道王者就等于礼拜佛”的命题,这命题,正是北魏法果礼拜弘道皇帝,并提出“弘道的北魏太祖皇帝即当今如来”口号的思想基础。记载中,法果只提出口号,没有提出理论阐述,故其思想有可能受到慧远的“佛化身为弘道帝王”观点,以及之前孙绰、牟子类似观点的影响。
世俗人主多认为自己是有道明君而弘道,于是崇佛的世俗人主,据上述弘道人主与佛关系的理论,应会自我表标榜为佛的化身。在北魏太祖时,太祖对法果谀奉自己为佛的说法,大概采取的是默认态度,但,是否自我标榜为佛,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几乎同时的后秦长安佛教界,这种世俗人主与佛对等的关系,由谀奉到自我标榜的现象,已初露端倪,后秦王姚兴是关键人物。
五、后秦佛教界本身的政治宗教背景
1 姚兴非常重视儒教故应“尊王”与“崇佛”并举
姚兴作为一国之君,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在鸠摩罗什来长安之前,已开始大力提倡儒教,在国家政体上,必然以“尊王”为基础,这一点上,与东晋桓玄的思想并没有二致,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会认同这种主张。因此,对帝王在佛教中的地位,应该是非常关注,并作为一个对佛教表现得比较虔诚的统治者,在他的崇佛思考中,会自觉地在佛教中寻找自我的位置,并在宗教活动中实践。他必须同时考虑到,既要崇佛,又要尊王,任何一个表面上以儒教为国体,同时又崇信佛教的统治者,都会这样。因此,姚兴必然要考虑调和崇佛与尊王两者的矛盾,必然会注意到或研究调和两者矛盾的,历史上的有关佛教论点,尤其是当代著名高僧的此类论点。
2 姚兴非常尊重慧远的主张应认同其佛化身转轮圣帝的调和主张
姚兴与东晋庐山慧远的关系比较密切,除了书信往来,赠送礼物外,还采取“远规”管理后秦僧众,并在思想上认同慧远的“神不灭”“三世实有”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并且也效法慧远的往生西方净土的做法,在后秦佛教界,尤其在麦积山石窟供奉阿弥陀佛摩崖造像[3]。因此,姚兴对慧远的其它佛教思想一定也非常关注,因此他对慧远的《沙门袒服论》和《沙门不敬王者论》这2篇与中国国情较直接关系的论著和论点,应给予重点关注和尊重。
这2篇文论,慧远均是在表面上维护佛教的传统,而实质上在“守本”的名义下,给了人们以“达变”的机会,对中国国情和世俗帝王以有条件的妥协。
以姚兴为世俗信徒首领的后秦佛教界,非常尊重此种观点。
一方面,半偏袒袈裟,作为符合传统袒服形式的,又符合中国国情的袈裟形式,在后秦佛教界能得到较为普遍的推行,作为对《沙门袒服论》的响应和遵从[4]。
另一方面,为了对《沙门不敬王者论》响应和遵从,使得沙门和王者不致对立而是协调,慧远文中的“化身观点”,也一定会在后秦佛教界得到认同。
因为这种观点会大大提高了世俗弘道帝王在佛教中的地位,作为后秦王,且在长安非常弘道,姚兴一定会很感兴趣于此观点,并且出于自身统治僧俗利益的考虑,会想到是否自我标榜为佛的化身,将佛教法统,与后秦皇统相结合,使得更加利用佛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即便姚兴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表示,但他的暗示,最根本的是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中“化身观点”的暗示,会使得姚兴身边的佛学理论家,将姚兴谀奉为佛的化身。那么后秦的其他历代(届)统治者,均可被标榜为佛或菩萨的化身了,并且正符合姚兴的三世佛代代相传的《通三世》论文中的理论,后者不排除是对“王即佛,佛即王”的暗示。
总之,上文所述,已知姚兴的佛学观点,后秦佛教界的某些宗教实践,基本上均能找到东晋庐山慧远思想的影子,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后秦佛教界是慧远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场所。因此,慧远的化身理论,也必将在后秦佛教界,在姚兴处得到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在佛教活动中实践。其实践的规模越大,越能表明姚兴是弘道的人主,越能证明其人主的合法性和正统性。
慧远的这种佛化身帝王的思想,会诱导了人主去争着去作弘道的人主。姚兴以他“好名”的一贯作风,在这方面,在麦积山将这一皇帝或王者与佛“等身”的思想通过石窟,形象化,明确化,领先了其他地区,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加用佛教来巩固后秦的皇统。他通过弘扬佛教,来弘扬其人主地位的统治,(由自谦的天王名号)逐渐成就其万民拥戴的转轮圣帝的理想,成就后秦人主三世循环不绝的皇家帝业的理想。
3北魏法果拜皇帝如佛可佐证同时期后秦佛教界也会存在类似思想
正是由于北魏法果明确提出了“当今弘道皇帝即佛”的口号,佐证了同时期的后秦长安佛教界亦存在类似看法,因为思潮可以流布,在同一时期在不同地点可以是普遍的。
法果的口号,或者是依据历史思潮自行产生,或者也是从庐山慧远处传来,或者是从北方最大的佛教中心长安佛教界传来,甚至先于后秦长安佛教界,然后传到长安并曾影响了后秦长安界,但均佐证了后秦长安佛教界亦存在“当今弘道人主即佛化身”的思想。
B 后秦长安佛教界“当今弘道人主即佛化身”思想的产生
后秦长安佛教界中姚兴曾明确地被比喻为当今佛
北魏有法果,将太祖皇帝比作佛。无独有偶,当时后秦也有将秦王姚兴比作佛的僧人僧肇,他是鸠摩罗什门徒中理论水平最高的之一,也是最年轻最有文采的一个,他的佛教论文为政治服务的倾向较多。
姚兴在《答安成侯姚嵩》中,曾写道:“然诸家通第一义,廓然空寂,无有圣人。吾常以为殊太径庭,不近人情,若无圣人,知无者谁也。”
僧肇在《表上秦主姚兴》中对姚兴上述论述引用并谀曰:“实如明诏!实如明诏!……幸遭高判……扣关之俦,蔚登玄室,真可谓法轮再转于阎浮,道光重映于千载者矣。”
僧肇在这里,将姚兴的高判,称谓为“法轮再转”。按,佛又称法轮王,转法轮的一般当指佛,这里将姚兴称为转法轮者,则明确地将姚兴比喻为佛了。僧肇能突然地在文中这么大胆地比喻,将只有佛的特权给了姚兴,似乎不是突兀的,偶然的现象,当有一定的社会群体思潮效应为基础的,结合庐山慧远和北魏有关理论和口号的佐证,这个思潮应该是“当今弘道人主秦王姚兴即佛化身”。包括僧肇在内的佛教界,可能很多人士认为,秦主最崇佛,也最应为当今佛。
C 佐证
姚兴开始用官职管理僧众也有实践当今佛身份的因素
在一段大致同一时期内,社会上普遍出现了上述思潮时,即佛有可能化身世俗人主,和当今世俗人主被认为是佛化身时,后秦主姚兴至迟于弘始六年(404年)任命“僧正”、“悦众”、“僧录”,为秦地僧官之始,也是秦地僧人在一定程度上听管理于人主之始。
僧人为方外之宾,以前不受管理于人主,而受管理,说明,姚兴始有管理僧人的资格了,是受僧人承认的资格,这种资格,就有可能是佛化身的转轮圣主或当今佛。正因为当时后秦长安佛教界,有当今秦王姚兴为佛化身的转轮圣主,为当今佛的思想,从佛教的道理上更能说服僧人们服从世俗人主的管理,接受世俗人主的官职和俸禄等待遇,而不是强迫的。慧远404年所著的《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所表述的佛可化身世俗人主的此类思想,在建立此类僧官制度中,可能起到了较关键的推动作用。
这种僧官制度,也在同时的北魏政权中所建立,故在当时,不是孤立的。结合北魏也拥有和一直继承着当今弘道人主即佛化身的理念,也似可说明,这种制度的建立,不是单纯的管理问题,也不是人主的单方面的强制行为,应该有一定的思想基础,是人主与僧人的互动行为,是周孔即佛,到当今弘道人主即佛化身,这一一贯思想的集中结果。制度是理念的结果,理念是制度的基础。
D 后秦和北魏当今佛现象的异同
北魏太祖和后秦王姚兴均为弘扬佛法的人主,确实均具有作为佛化身的世俗资格,但以弘扬佛法的规模和力度看,后秦王姚兴更具有这种资格,后秦更有产生这种思想的温床。
北魏出现沙门礼拜皇帝的举动,在僧俗界会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是否表现在其他方面,不得而知。
后秦是否出现沙门礼拜姚兴的举动,亦不得而知,但姚兴在麦积山造窟龛,明确将佛、菩萨的形象对应后秦统治者,比起当时的北魏地区,只有口头说法和致拜皇帝的个人举动的情况,增加了宗教化的表现,也使得沙门与王者的关系,在宗教的媒介上显得更调和一些。
北魏除法果外,也未闻其他高僧致拜皇帝者,但带动了后代此种例子的发生。而后秦所开创的皇(王)家等身佛、菩萨窟,在以后的北魏皇家石窟,等等为皇家祈福的石窟中屡屡继承,在当今弘道世俗人主即佛(化身)思想的理解和实践方面,保持着旺盛的历史生命力。
后秦和北魏的当今佛现象,两者是有联系的,不孤立的,故在历史上是形成规模和趋势的。此种理念,在后秦和北魏以后的朝代统治者中多有所表现,呈现出类似的形式,如唐武则天曾被称弥勒佛化身,宋太祖曾被称为现在佛,清慈禧曾被称老佛爷等等。僧官制度的延续也可看成是这种理念延续的一种结果。
总之,后秦和北魏的当今佛现象,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作用于中国佛教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以往,有人可能会认为北魏法果是第一个提出“当今弘道皇帝即佛”说法的人,而认为只有北魏才能产生皇帝与佛对等的石窟,只有北魏才能产生昙曜五窟这种等身佛窟等身菩萨窟理念,从而怀疑麦积姚秦五龛为等身佛窟和等身菩萨窟,并怀疑姚秦五龛曾影响北魏云冈昙曜五窟,甚至怀疑麦积山存在后秦洞窟。这种只看到北魏佛教界,未看到后秦长安佛教界的局限,成为我们正确认识的障碍。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法果的理论,非但不能成为障碍,反而成为佐证,佐证了同时期的后秦长安佛教界也存在“当今弘道人主即佛”的思潮,佐证了麦积山存在为后秦帝王所造的等身佛、菩萨窟形成的1组大龛,即“姚秦五龛”。
总之,后秦长安佛教界,会接受来自庐山慧远的主张,也会与北魏法果理论同时互动,在一个大的理论场中,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出现了普遍存在的舆论,即“佛有可能化身为当今人主”“当今人主或有为佛化身者”,于是各自认定自己的当今弘道人主为佛化身,在后秦长安佛教界,后秦主姚兴自然被认定为佛化身。
由于姚兴认为佛统三世循环不止,所以据对等关系,推及或希望皇统亦如是,认为其代代三世统治者,即可为佛化身或候补佛化身,并率先在麦积山石窟姚秦五龛中得以实践。这应该是后秦佛教界的一个发挥创造。这种三世佛与三世人主的对等结合,比云冈石窟早期的此种洞窟昙曜五窟要早。北魏在熟悉这一对等理论的基础上,更容易在以后继承后秦长安佛教在麦积山的上述实践,在云冈石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三世佛与三世人主对等结合的1组等身窟。
[1]考证见《麦积山石窟早期洞窟最早焚烧痕迹的考察——后秦开窟新征》,载于《敦煌研究》2004年6期。
[2]考证见《麦积姚秦五龛对云冈昙曜五窟的启示》,载于《2005年云冈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
1 考证见《炳灵寺第1窟对麦积山西崖98窟大立像断代的启示》,载于《炳灵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甘肃人民出版社。
2 考证见《麦积炳灵半偏袒袈裟西渐高昌》,载于《第二届吐鲁番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夏朗云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