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乐:穿越时空的清凉梵音
五台山佛乐:穿越时空的清凉梵音《清凉山志》载:“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峰耸出,顶无树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山川秀美,古今共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中国的佛教音乐分为南北两派,南方佛乐以委婉、清秀为特点,江南韵味十足;北方佛乐则深受古印度音乐的影响,呈一种古朴、典雅、庄重和肃穆的特点。作为北方佛乐的代表,五台山佛乐与五台山佛教同生共荣。佛教音乐与五台山佛教相伴,始于北魏,五台山佛乐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到了唐代,由于佛教仪式的日益集体化、规范化,五台山佛乐达到繁盛,形成独唱、齐唱、轮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元代、明代之交,乐器被引入五台山佛教,使五台山佛教仪式艺术性大大提升。
五台山是全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的佛教圣地。黄庙音乐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要求不甚严格,曲调明朗,更富有民间色彩,仅在五台山繁衍发展,而青庙音乐则讲究“入法”,即规矩,风格幽雅、静谧,从五台山向全国辐射。历史上,五台山的青庙、黄庙都有自己的乐队。除日常殿堂诵经吹奏之外,各种法会都会有乐队吹奏。以后,庙堂音乐流传于民间,祝寿、葬仪等也请和尚喇嘛念经奏乐。至今,在五寨、左权、洪洞、襄汾、繁峙、代县、原平、太原市等地,还有佛事音乐文化活动。
五台山佛教音乐在近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始终沿用随佛教进入中国的“歌赞”“转读”“唱导”等形式而且还保存有唐宋以来各时期流行的歌曲和乐曲。其中常见的早课曲目有 《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等,晚课曲目有《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文》等。
“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闻,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这一描述北齐时五台山佛乐盛况的短诗已佐证了佛乐在当时的重要和流行。据介绍,五台山佛教音乐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成分,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当时,东晋高僧道安、慧远,创造了“唱导”这一新的佛教讲唱体制,以讲唱法理开导众生为宗旨,采用了多种民间说唱方式,使唱导音乐与净土宗教义结合起来,编撰成《西文化导文》《往生礼赞》。唐代是五台山佛乐的极盛时期,五台山僧人澄观是华严经疏的集大成者,他同时完成了呗赞音乐的系统整理,即《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一八所载:“十赞叹者,乐则歌赞,苦则哀叹……如来具是六十种声音……”这种呗赞音乐是华严宗音乐的代表,也是唐代佛教呗赞音乐的代表。
流传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声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为“梵呗 ”或“合念”。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以乐器演奏器乐曲牌,是五台庙堂音乐的精华。
2003年经中国音乐界多位专家论证认定:风靡大江南北的著名江南民歌《茉莉花》曲调起源于山西五台山的佛教音乐。
2004年,常治法师83岁,他是五台山上教授佛家吹奏念唱传统文化资历最老的法师之一。他说,培养一个能演奏乐器并会唱经的僧人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训练班里的僧人流动性很强,这使得大多数乐曲已不能被完整地演奏。他表示,云游四方是不少僧人乐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但继承五台山千年不息的佛乐文化遗产却需要一份持久的耐力与恒心。
2006年,五台山佛教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作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五台山佛教音乐,其开山圣典《华严经》偈颂很多,倡导讽诵,其音乐的节奏性、旋律性和艺术性已达到了相当水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