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农历12月13日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身心灵>> 修心养性>>正文内容

高于道德信仰之上的精神力量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7日
来源:网络博客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自古以来,中国人很注重人生修养,因而,在古今那些仁人志士身上,往往表现出一种特有的人格魅力。正如儒家所认为,人生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功名利禄,而在于后世评价中所体现的人生价值、人格张延的力量,也就是所谓的留名千古。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说,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这也是古今仁人志士追求的人生目标,造就人格的最高境界。
  


  于是,便有了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上的故事,流传千古。周武王起兵灭了暴虐无度的商纣王,但在伯夷看来,这种做法不义而可耻,发誓不食周朝的粮食,宁愿到首阳山上采薇菜充饥,最后以身殉道,饿死在首阳山上。当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并赞扬伯夷叔齐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贤而能若是乎?
  
  介子推,也是被儒家推崇的道德上的极端人物,是个割股奉君的忠臣。晋文公当上了诸侯王时,介子推不求名利,不求高官厚禄,而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山中。晋文公觉得对不起介子推,便派人去山里找他。人们以为放火烧山,介子推一定会背着他母亲出来。于是,晋文公命令放火烧山,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但介之推并没有出来。最后,人们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母亲,相拥而被烧死于山中。
  
  象伯夷、介子推这样忠于君主、以身殉道的人格典范,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屈原以身殉国,而抱石自投汨罗;陶潜保持自己的靖节,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李白为了一份逍遥自在,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慨然之叹;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成为中国人人格的一种象征。这样一种人格标准,基本上以忠孝为准绳,以节气为基调,来衡量、判定人格之高尚或者卑下。
  
  就是到了现代,也是褒扬一种为了信仰不屈不挠的人格精神。有人就算在死牢里,也在高唱这样的诗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爬出来呵,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洞里爬出。但是,在我看来,人格往往是独立存在的,不是依附在忠孝之德,或者信仰之上的。相对于梁启超的观点,我更倾向于人本主义的主张,人格是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
  
  人格,其实就是心灵的脸谱。在古代希腊,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在人生舞台上,人的社会角色相应便有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而在面具背后,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只有当外在的面具和内心的真我,达成和谐一致时,人格才显示出美感和高尚来;反之,就是卑下和丑陋的。
  
  因此,人格的价值往往和社会价值不一致,和忠孝的观念相违背,更和思想信仰相背离。在现代文人中,郭沫若是一种畸形的人格典型。他的人生始终跟随着社会价值的改变而改变,从尊孔到反孔,从反秦始皇到歌颂秦始皇;从信仰三民主义到信仰共产主义,都是为了体现主流的社会价值。但是,须不知,这种所谓积极的人生进取,恰恰是自我人格的大倒退,体现的是自我灵魂的颠倒无序,人格的严重扭曲。
  
  显然,这样的人格终被人们所唾弃。同样是现代文人的周作人,他曾是民族的罪人,在社会价值方面,几乎被贬到了最低。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所具有的人格魅力。我看过一幅旧照片,是被押赴法庭的周作人。穿着一件干净的长衫,整个人精瘦得很弱小,可是在气度上,却显得那样置之度外,而又斯文通脱。在我看来,这就是他自我内心和谐的集中表现。无论他做了什么,或者别人怎么看待他,他的心里都是如此坦荡。
  
  自然,人们对周作人的人格评价,比郭沫若要好得多。那些从民国过来的文人,从十年浩劫中劫后余生的文人,除了个别象巴金那样,能够通过自我反省,得到一些人格补偿外;其他文人的模样,无一例外地坍塌了,被扭曲了。他们大都说了不少违心的话,也做了不少违心的事;先是把别人推入地狱,最后自己也被别人推进了地狱。他们的灵魂都被炼狱之火,烧得面目全非。虽然他们都经历了炼狱般的苦难,但他们的人格却仍被人们所不屑。
  
  古往今来,那些优异的中国人,骨子里都有儒雅凝练、脱略虚空,被西方人形容为高贵之消极的气质,是一般西方人所不及。这种人格的特质,无论是在孔子身上,还是老庄那里,都有着鲜明的体现,也就是一种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有人说,在中国,儒、释、道三教是相通的,特别是在人生的追求、人格的选择上,有着殊途同归的妙处。也就是在人生的功名利禄之上,还有着更高的人生价值,闪耀着永恒的人格光芒。
  
  日本茶道曾流传这样一则故事,现代禅师铃木大拙曾在《禅与茶道》中引述。说的是一位茶匠遇见一位武士,因为茶匠穿着一身武士的装束,武士便提出要和茶匠比剑术,实际上茶匠对武士道一窍不通。他便赶忙去向剑匠求救,心里想,要死也要死得体面。因此,他不是去求致胜的剑术,而是求死的途径。但是,剑匠并没有教他剑术,而是让茶匠表演一场茶道,在茶匠看来,也许是自己人生最后,也是最精彩的表演。
  
  于是,茶匠泡茶时,表现出一种清朗无念、庄严绝俗的表情,令剑匠深受感动,并喝下这辈子最好的一杯茶,感叹道,你不必学习什么死的方法了,你刚才泡茶的心境,不论与任何武士决战都能取胜。当茶匠站在武士面前,同样是对剑术一无所知的茶匠,但在武士看来,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人格,无畏、无我、无念,以至于让武士丢下剑,仓皇逃走了。茶匠在武士面前举刀而立的形象,正是一种不可比拟的人格力量的体现。
  
  因此,在禅师铃木大拙看来,事物的最高境界都是相通的,无论茶道、剑道、禅道或者人生,对于内在心灵的提升与洗炼,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们认为,人格是独立于人的道德、信仰而存在的心灵力量。它的存在,与人的社会价值无关,与人的社会角色高尚或卑下无关。只要我们真实地表现自我,体现出心灵内在的和谐,就能象茶匠那样,庄严、无畏、优美地举刀而立,展现一种无畏而自尊、无所不克的人格。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