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丝路起点看洛阳(长篇连载)宗教洛阳(之十一)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30日
来源:不详   作者:邵如林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丝路起点看洛阳(长篇连载)宗教洛阳(之十一)

  □邵如林

  这五个石窟后来被统称为“昙曜五窟”,成为大同云冈石窟的代表。“昙曜五窟”中的雕像,无论是面貌神态还是体态服饰,其造像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特色都与河西凉州的佛教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佛教由西向东传播的历程。文成帝去世后,即位的献文帝和孝文帝于公元467至494年间继续在武周山麓凿洞塑像,形成了云冈石窟建造的第二个时期,也是云冈开龛的最盛期。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至农民起义军攻陷平城(526)期间,云冈石窟的工程继续进行,因为没有了皇家寺院的身份,故大都是一些小型窟龛。

  北魏迁都洛阳后,随着政权的稳固和国力的强盛,佛教也进入了传入中原后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自东汉至西晋末年,佛教虽然开始在中国传播,但洛阳城内的佛寺仅有40余所。北魏时期,特别是北魏迁都洛阳后,为佛教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西域僧人来到洛阳译经传经,洛阳僧人也远涉流沙前往西域取经。著名的有宋云等受胡太后派遣,于518年左右前往西域,抵达东波斯境,又入北天竺之乌苌国,遍朝佛教圣迹,于522年返抵洛阳,带回大乘佛经近200部。北魏时大大小小的佛寺很快遍布国内各地,仅都城洛阳的佛寺就达1370余所,达到前所未有的惊人数目。其建寺者,既有帝、后及皇室贵胄、外戚达官,又有市井里巷的平头百姓,也有来自西域的胡僧。既有新建寺院,也有舍宅为寺者。外国和尚也多在洛阳城内建寺,如菩提寺等。据《魏书·释老志》载:“孝文帝太和元年(477),京城内僧尼二千余人,四方诸寺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此后北魏境内的寺院、僧尼数量猛增。至延昌中(512—515)“天下州郡僧尼寺,积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数量较太和元年增加了一倍多。到了神龟元年(518),京城洛阳的寺院比太和初的帝都平城增长四倍多,僧尼之众也可想而知。《释老志》提供的北魏寺、僧的最后数字是正光(520—524)以后的:“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而同期与之相近的南方梁朝,有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人左右。南北两方的寺、僧数目悬殊。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