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西双版纳访贝叶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充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西双版纳访贝叶

  □ 王充闾

  情满天山 (国画) 陈玉先 作

  几十年来,我每到一处都要去书肆访书,且为平生一乐。

  这次在西双版纳,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访求的书是历经沧桑、闻名于世的“贝叶经”。

  风光旖旎的西双版纳,花开四季,引人入胜之处甚多。我却一直结记着贝叶经,亟欲一读为快。因为这里聚居着全民普遍信奉佛教的傣族,从一些文献的记载看,利用贝叶刻经自印度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是较早的,以至有人索性就把傣族文化称为“贝叶文化”。

  在当地一位精通贝叶经的学者的帮助下,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首先陪同我到景洪的佛寺浏览了庋藏贝叶经的盛况,然后又同去他家,检读了他们几代珍藏的贝叶经。

  这些经卷的书页,呈淡青色,大约长60公分,宽10公分左右;叶片靠边处有一穿孔,被细绳连缀起来,每50页或100页装成一册;每册叶片上的刻字为5行、6行、8行不等。

  承主人见告,这种作为刻书材料的贝叶,一般是从8年以上树龄的贝多树上采下来的,经过剪裁、蒸煮、搓洗、晾干、捡磨、压平等多道工序的特殊处理,使叶片更为柔韧、光洁,便可以用铁錾刻写文字了,而后,再涂以掺和烟炱的植物果油,叶面上的字迹就更为清晰。经过加工处理的贝叶,具有防潮、防腐、防蛀性能,可存放数百年而完好无损。

  关于贝叶,当地流传着一个“绿叶信”的传说——

  古时候,一个傣族青年离开心爱的恋人,去太阳的家乡寻找光明与幸福的种子。他们相约每月通一次书信,以倾诉彼此的思念之情。别后,青年把情书刻写在芭蕉叶上,由一只鹦鹉传递。开始时倒也顺利,可是,后来他们相距越来越远,传递时间越来越长,没等鹦鹉飞到姑娘身边,芭蕉叶就已经枯萎、破损了。这样,被迫中断了联系,青年十分伤心。一天,忽然发现一只虫子在贝多树叶上爬过后,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而且,叶片虽然干枯了,却没有破碎,痕迹也经久不消。于是,他就试验着用小刀在贝叶上刻写情书,然后交鹦鹉衔回。足足等了一年,鹦鹉才飞回到青年身边,并且衔来姑娘在贝叶信背面刻写的情诗。

  故事的结局是:这位青年虽然没有走进太阳的家乡,却找到了光明与幸福的种子——作为文明象征的贝叶信。从此,傣族人民开始用贝叶记录史实、传递信息,青年男女则用它来刻写情书。这就是傣族民间叙事长诗中常常提到的“莱邦东(用树叶写信)时代”。

  这位傣族学者告诉我们,贝叶刻经大约已有2700多年历史了,700多年前,从印度经由泰国、缅甸传到了西双版纳。在傣族地区已知的几万部贝叶经中,除佛教经典外,举凡天文地理、阴阳历算、社会历史、哲学法律、谱牒世系、经济文书、文学艺术、医药体育、工程建筑、农田水利等,应有尽有,内容广泛。这些珍品不仅是傣族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出于一种“爱屋及乌”和“因蜜寻花”的心理追求,读过贝叶经后,我又特意驱车赶到景洪县曼乱弄佛寺前看了贝多树。这是一种树身高大、挺拔,叶片硕厚,树冠似一把巨伞集生于顶端的热带树种。据说,整个西双版纳现在只有二三十株,每株约能存活五六十年,傣族人民对它们怀有深厚的感情,视之为知识与智慧的象征。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他们勤劳的双手,会有更多的贝多树扎根展叶,拔地而起。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