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藏民族中的宗教派别源流
香格里拉藏民族中的宗教派别源流
苯教:据苯教经典《十万白龙》记载,苯教徒“以石片为棺”。尼西幸福石棺幕的发掘和东旺、金江一带石棺墓的发现,说明原始苯教已在距夸2700多年的西周时期即已传人香格里拉。香格里拉藏族中流传的喜庆集会诵词(“格差”)说“最古之教,专擅杀牲,血肉为祭,脏腑为帘,弓箭为栏,上祭天神,下祭龙神,中祭念神……”足以证明原始苯教广泛流传于香格里拉。公元8世纪,吐蕃王朝兴佛抑苯,推行严厉的灭苯措施,迫使一些苯教徒逃向边远地方。有一些苯教徒逃到了姜域(唐、宋时期对大理——香格里拉一带的称谓)。佛教后弘期,苯教徒将佛经内容大量吸收到苯教经典中,这时的苯教称“觉苯”,意即改良苯教,香格里拉则称其为“白苯”,把此前的苹教称为“黑苯”。宋、元时期,白苯传人香格里拉,不但有居家苯教巫师“敦巴”,还建立了苯教寺庙,也有了苯教僧侣,建有东旺乡中心村白桑苯教寺,格咱苯木贡村苯教寺,建塘镇次浪村苯教寺。小中甸贡下村苯教寺。康熙十三年(公元l674年),这些寺庙均因参与当时木瓜支持噶玛噶举派教僧侣和各地木瓜发动的反黄教战乱而被蒙藏兵所摧毁。寺庙及其庄园与居家敦巴的房屋财产土地均被没收,僧侣被迫还俗,多数居家敦巴被捕杀。自此,香格里拉县境内无苯教僧侣,亦无杀生祭祀的黑苯敦巴,至今只有白苯敦巴存在。在这一地区,人们把彝族信奉的“毕摩教”称为“黑苯”,纳西“东巴教”称为“花苯”。遗留的藏族“苯教”被称为“白苯”。
宁玛派:在佛教前弘期朗达玛灭佛前,香格里拉藏区就有很多旧译密乘的民间居士仓巴,崇奉高僧白玛迥乃(莲花生)。古神川铁桥附近的仓觉村(夸五境乡)留有“仓巴寺”遗址。后弘期(公元11世纪),宁玛派口述索路学派和藏伏文字传承学派都已传人香格里拉。元代后期(公元l4世纪初)宁玛派—位上师从巴塘来到东旺上游“崩”地方传教,建立日吹招收门徒,这位上师在东旺境内享有很高声望,被称为“崩喇嘛”。其后有传人倪金将宁玛派在东旺弘扬,建立了一批供僧人修行的山间静修室。由于活佛向·初称江初为新中国的诞生,为民族宗教工作作出突出贡献,廖运周师长特批把静修点扩建升格为寺院,取名“云登”。l954年,还有一批民间居家仓巴、居家僧人经过静修闭关后,获得某种密宗功能的宗教职业者,只持一二种戒,在民间祭神驱鬼,禳灾祈福。他们也吸收玛尔巴、米拉日巴改革的噶举教仪规,通常把自玛迥乃、玛尔巴、米拉日巴尊做上师供奉。仓巴多为父子传承,解放前香格里拉藏区比较普遍。
噶举派:“噶”译佛语,举“译传承”。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的佛教徒,是藏传佛教派系之一。有两派,四大支,八小系。传入香格里拉的现尚存有噶玛噶举、达隆噶举、止贡噶举的几座小寺院。
噶玛噶举:噶玛噶举为噶玛·杜松钦巴(1110~1193)年所创。杜松钦巴生于康衢朱倭下区(今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境),是噶举派祖师玛尔巴的再传弟子,噶举派高僧塔布拉杰的弟子。1147年,他于康区类齐附近噶玛地方创建噶玛丹萨寺;1187年,在进拉萨西北堆龙新建楚布寺。从此以噶玛丹萨和楚布寺为上下两寺,有此传承,形成噶玛噶举派。据川滇藏区口碑传说,及理塘地方史料记载,南宋孝宗时(公元1163~119年),杜松钦巴到理塘创建乃古寺,后来,他经香格里拉到大理鸡足山朝佛,并与纳西族首领建立了福田施主的关系。这时香格里拉已经有很多噶举教咒师,(仓巴)在民间禳灾祈福,弘扬噶举教义。1192年,噶举派高僧卓滚热清(1148~1217)由西藏到香格里拉传教,在崩波岗下部贡满(今香格里拉格咱翁上)调解了部族的斗争,并说服当地官员,将当地40位仓巴集中起来,建立了香格里拉第一座噶举派密乘院。翁上成为全县仓巴、阿吹最多的地方,直至解放前,县城雪巴舒卡的封雹仓巴豆是翁上的人。
1256年,蒙古大汗蒙哥赐噶玛拔希一顶黑色僧帽及一颗金印,封其为大宝法王。自此,追认噶玛噶举派创始人杜松钦巴为黑帽系第一世活佛,而把噶玛拔希算做第二世活佛。认噶玛拔希为杜松钦巴的转世,在藏传佛教史创立了活佛转十分制度。噶玛拔希也曾到香格里拉发一带传教,继承了与纳西族首领之间的福田与施主关系,并以法术威力,劝阻了纳西王向藏区用兵。黑帽系三世活佛让迥多吉(1284~1339)也曾到香格里拉传教。之后,噶玛巴?帽系僧人达娃强参及桑杰扎巴受七世活佛噶玛·却扎嘉措去“四水六岗”择地建寺的法谕,2人遍游康区,最后选定在青海玉树襄谦县嘉巴扎噶山西创建了贡下寺。八世?帽系活佛弥觉多吉在丽江住了7天后回到了小中甸,在康司下哈顶建立康司寺。
九世黑帽系活佛噶玛·旺学多吉(1556~1603年)也与丽江木氏土司保持福田和施主关系。1574年,一大批香格里拉进藏学经的僧人和木氏土司派去献礼的使者得到了喇嘛旺学多吉的款待。三坝纳西族僧人当却白桑请求喇嘛收其为徒,喇嘛允诺,后由喇嘛送当却白桑荣登噶丹寺宗喀巴大师法座,为第31任噶丹赤巴,得到法王称谓。
在1615年后,噶玛噶举派红帽系第六世活佛昂吾却吉旺秋(1584~1635年)应木氏土司邀请,到香格里拉指导新刻丽江版《甘珠尔》,并为丽江版《甘珠尔》作了后记。在香格里拉期间,为孜夏寺(今噶丹·松赞林寺址的噶玛噶举寺,本地藏语称“瑟日衮”)创建了法相寺,讲解了教规和戒律。然后,却吉旺秋到风波圣地修行一年。丽江版《甘珠尔》刻成,木氏土司再次邀请却吉旺秋参加开光典礼,典礼在康司寺举行。继后,却吉旺秋向木天王传授了灌顶黑法三尊等仪式,并作了如来三身(即法身、报身、化身)和身大印瑜伽的指导。还在王宫前搭起法座。通过汉、纳西两种语言翻译,向汉、纳西民众讲解了十善业法规和念诵六字真经簿的利乐关系。
自藏历土兔年(1639年)起五世达赖在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支持下,格鲁派势力在西藏占据了优势。十世黑帽系活佛却英多吉逃离楚布寺逐渐向南潜游,约于顺治六年(公元l649年)到达香格里拉,将康司寺作为夏令道场。并赐给寺庙亲手绘的十罗汉画卷,供奉了无数的工本费,向当地各寺庙、圣地作了丰盛的供养。此间,却英多吉曾往北方迎接六世红帽系活佛的灵童,于l656年才回到香格里拉。当年为木氏土司治下的一千多僧众授沙弥戒和比丘戒,杜绝了一切红祭(杀生祭祀),并应木氏土司邀请到小中甸林都王宫会晤,向木王和隶民作了无比的六法等法轮灌顶,还作了火鸡年(1657年)神变法愿会(即浪饮波)的盛大供养。为丽江王噶玛彭措传授了上师瑜伽的修行仪规。铁鼠年(1666年)新年,噶玛噶举派所有主寺话佛噶玛红帽系七世、司徒活佛、帕木勺仲、则拉古杰、夏贡古杰等都集中到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成了噶玛噶举派的最后阵地,却英多吉为他们做了丰盛的新年宴席。当年,却英多吉在香格里拉认定了五世杰策活佛的转世灵童,为丽江版《甘珠尔》用汉文刻印于目录,剃度了木懿的幼子“噶玛米旁丹碧尼玛”出家,筹建了大宝寺。l662年,却英多吉为在香格里拉出生的8岁的杰策活佛农布桑布授居士戒,举行坐床仪式。在大宝寺为七世红帽系活佛益西尼渡、杰策,农布桑布,司徒·成来饶丹、巴吾、成来嘉措、帕来世系噶玛仁清曲噶、追郭却迥桑波迫郭格桑尼波进行《甘珠尔》经教。派司徒活佛与帕木勺仲赴内地人贡。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为杰策活佛农布桑波到楚普寺升位一事,十世黑帽系活佛大宝法王却英多吉返回西藏。据王菘《道光云南志钞,边裔志下西静裁记》载,明至清初噶玛噶举派在香格里拉建立大宝寺、康司寺,甲夏寺等寺庙25座。康熙十三年(公元l674年),噶玛派寺庙、苯教寺庙和各地木瓜为反对格鲁派的渗入和和硕特部蒙古兵的占领,发动了武装暴乱,五世达赖与和硕特部振巴图尔台吉、乡佐农布率蒙藏兵镇压,并令木里王桑布派兵协助,以甲夏寺为首的暴乱武装被术里王击败。木氏土司势力退出香格里拉。蒙藏兵占领香格里拉,没收了所有噶举派、苯教寺庙财产,烧毁了甲夏寺等噶举派诸多寺庙,没收了所有参加战乱的噶举、苯教仓巴的家产,镇压了暴乱的头领,强迫噶举、苯教僧侣改宗格鲁派。使噶玛噶举派势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德格八蚌寺司徒活佛一直试图恢复噶玛派在香格里拉的势力,但终究未果。香格里拉成了格鲁派的一统天下。
达隆噶举,由帕木竹巴弟子达隆塘巴扎西贝(1142~1210年)于ll80年在藏北达隆塘建立达隆寺,形成达隆噶举支系。据史料记载,达隆噶举高僧桑杰温扎把贝(1251~l296年)曾到康区各地传教,又有高僧诺喀贝桑布(l333~1379年)也曾多次到蒙古及康区传教。明洪武十七年(公元l384年,达隆噶举派活佛隆曲嘉措,从西藏来到云南和四川结全部在这里建立了一批噶举派寺庙,罕批寺(承恩寺)为其中之一。主崧《道光云南志钞》载:“中甸(令香格里拉)来设流官时,喇嘛但有红教而无黄教,其红教又分二派,一日当览(即达隆)派,叉称打览,建有承恩、报国、恨呼、普恩四寺。”(此“红教”即为噶举派)。余庆远《维西见闻录》中将噶举派误为红教,其中史籍多沿其说而将噶举派(白教)误为红教。其所建四寺,据当地口碑传说,有小中甸和半村滚巴贡(称杂郭寺)罕批寺、崩格寺,尚不知另一寺为何名。盖因史籍所载为汉名,而口碑所言皆藏语,时代九远而难稽。但知香格里拉迭隆噶举寺庙建于明洪武年间。至清康熙十三年(公元l674年),蒙藏兵入境,拆毁所有噶举派寺庙,强迫改宗格鲁派,惟罕批寺任待咒、治病等方面在群众中有较深影响,由大中甸境老民出面要求,并樽清廷官员从中说情,方仰承皇恩保留罕批寺而改名“承恩寺”。
县属五境乡,有止贡噶举派僧人,到维西县来远寺为僧,至今该寺仍有僧人。
萨迦派:元代,萨迦派曾传入康南巴塘时香格里拉东旺及格咱上部受其影响,在解放前民墙上有涂染红、白、蓝三色线条的传说,但无具体资料考证,目前亦无寺庙。
格鲁派:又名甘丹派,是依寺院立名。因为宗喀巴创建甘丹寺后,晚年长住此寺中,所以就称这一派为甘丹派。后来统称为“格鲁派”。西藏后弘蚓,高僧卢梅赴藏前,拉勤贡巴饶塞将自己曾经戴过的一顶黄帽送给他,且嘱咐说:“汝戴此帽,可忆念我。”由于这件事情,后来持律的大德们都戴黄帽。当宗喀巴出世弘化时,藏地戒法久衰,就依古代持律大德的密意,戴上黄颜色的帽子,作为戒法重兴的象征,并且成为一家的标志,所以此派亦称黄帽派。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元至正十七年(公元l357年)生于青海宗喀地方。3岁受近事戒,8岁受沙弥戒,l6岁到西藏受比丘戒。宗喀巴25岁时已学完《惧舍论》,《集论》、《量释论》、《戒经》、《现观庄严论》,说明宗喀巴对佛教哲学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对显教的学习阶段结束。l390~1392年,他从布顿的两位弟子那里系统地学习丁密宗的经典注疏,从布顿的再传弟子贡桑瓦学各部密续之事相仪轨,这几年宗喀巴完成了密法的学习。1390年他在弟钦寺从布顿弟子却贝瓦那里学习《时轮经疏》修行事象和六加行法等,1392年他从布顿弟子穷波雷巴学习过瑜伽部、行部、事部。宗喀巴也先后学习过萨迦派的“道果法”、噶举派的“大手印”、“那若六法”等密法。但宗喀巴更重视几种大部的密教经典的注释解说和事象仪轨,而不标榜哪一密法。他也不专重哪一修法,而是着重显教教义结合密教修正的体验。宗喀巴主张先显后密,在显宗深厚的基础上学密宗,学密宗也要遵循一定的次第程序。
1395~1396年,宗喀巴先后在罗扎的卓窝寺、聂地的扎郭寺,从噶当派中教典派传人切交桑布学习噶当派教义。他在聂地得到卓垄巴所著《菩提道次第》与《圣教次第》两书。书中的精华成为他佛教思想体系的基础。1398年在阿喀地区阿德公结地方的拉顶寺,宗喀巴得到一部《中论佛护释》,他细读后对中观性空的理解更加深刻,弄请了中观宗月称、清辩两派的差别,至此他的佛教思想体系已形成。l401~1402年,宗喀巴著《善提道次第广论》时,只是把这一思想体系完整地表达出来。同时开始宗教活动,提倡自己严格遵守戒律,修复寺庙并创立诵经法会。
1393~1399年,宗喀巴师徒先后在聂地区的饶种寺、阿喀宗以北精其寺等举行法会,讲出家人应遵行之戒律。讲比丘,举行祈愿法会等等,目的是振兴“正法”,摧伏“邪外”,进行宗教改革。
1401~1408年,宗喀巴写出了八部著作,其中《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是他对显教、密宗的系统论述,代表了宗喀巴的佛教思想体系。《蔷萨戒品释》、《恃师五十颂释》、《密宗十四根本戒释》是号召僧众遵守戒律,应如何遵行戒律而写的。《中论广释》是阐明他对佛家哲学的根本见解。《辩了义不了义论》是辨析中观、唯识二派优劣的论述。
1409年藏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主持大祈愿法会。各地来参加法会的僧众万余人,来观光的俗人有几万人,阐化王扎巴坚参君臣为大会施主。这个会是全藏性的,正是扎巴坚参受永乐帝封为阐化王(1406年)之后,当时扎巴坚参对卫藏绝大部分地区的统治相当稳固,又由中央正式加封王爵,但是主持会的人,不是他自己(他也是僧人),而是请宗喀巴来主持,宗喀巴能成功地主持这样的大会,自然获得了全藏喇嘛界第—号人物的地位。
会后,宗喀巴又在拉萨东25千米的旺古尔山旁,以帕竹下属贵族仁钕见、仁钦贝、仁钦伦布父子为主要施主,创建甘丹寺。从此,以宗喀巴为首的新教派——格鲁派,以甘丹寺为主逐渐形成。
宗喀巴所创的格鲁派教义认为,释迦如来的一代正法,不外教、证两种,而一切“教”的证法,又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陆,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因此,三藏未可偏座,三学亦须全修。藏传佛教格鲁派兴起于l5世纪末叶,是在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格鲁,是善规(或善律)的意思,因该派倡导并注重严守融黼得到的名称。
据《明实录》记载,三世达赖索南嘉措于l578年接受云南丽江术氏土司的邀请到云南藏区讲经传教。在此之后,他又于1580年到巴塘、理塘传教并主持修建了理塘长
青春科尔寺。
藏文地方史料载,l667年蒙古和硕特部进入迪庆之之前,噶举派各大寺院中都有格鲁派出家僧人习经并独自修行格鲁派教法。这些僧人的出现与五世选赖到云南藏区传教有密切关系。即在五世达赖传教后,迪庆境内有僧侣皈依格鲁派。另外尚有可能是迪庆籍僧侣到理塘寺研习格鲁派经典教义戒律后又回到迪庆境内藏传佛教圣地处修行。
总结上述资料,格鲁派传入迪庆的线路仍应是西藏及康区南下两条线。
1643年,西藏格鲁派为了不被噶玛噶举派消灭,达籁和班禅约请蒙古和硕特部进兵藏区。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和硕特部占据香格里拉,西藏政府委派僧官管理,而德铁奔子栏一带由巴塘土司管理。香格里拉开始建立起以格鲁派为主的政教合一政权。
1674年,以香格里拉噶举寺院甲夏寺为首的迪庆境内噶举派寺院。在丽江木氏土司的支持下联合境内宁玛派和苯教僧侣,引发起反对格鲁派及和硕特都统治的战火。
在巴图台吉和乡佐农布为首的蒙藏联军的攻击下,尤其是受命前来参加镇压迪庆噶举派反抗格鲁派战斗的木里地方格鲁派寺院借兵的主动攻击下,噶举派武装一触即溃并被消灭。
蒙藏联军关闭了香格里拉、德钦一带的大多数噶举派,宁玛派及苯教寺院,解散了这些寺院的僧众,没收寺产,改建或新修格鲁派寺院。
在香格里拉,将各噶举、宁玛和苯教寺院中没收来的财产全部交给松赞林寺,由西藏三大寺中抽调格鲁派高僧本洛穷结阿旺朗杰任该寺堪布(掌数)。划70户差民为掌农奴。派遣举玛倾则客管理寺院财产,并划300户差民作为寺院庄园。康熙皇帝并颁发330本度碟给该寺,命令当地土流官从所收赋税中按年度支皇粮及差发银两以供寺院香火。这样,自1674年开始拟议筹建,集番格里拉所有寺院财物,1679年动工,l681年完成基本建设,由五世达赖赐名“噶丹·松赞林”,迪庆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院正式建成。
1674年,噶举派引发的战乱平息后,和项特部首领巴图台吉与藏官乡佐农布派员赴巴塘“第巴”处协议,没收原德钦境内噶举派寺院红坡寺,德钦寺,冲冲错岗寺全部寺产,解散这些寺院的噶举僧人,之后又上呈达赖喇嘛建议将上述寺院改宗格鲁派。
铁阳猴年(1680年)西藏派遣哲蚌寺崩拉康村著名格西绕江巴阿旺米浪为三寺掌教。阿旺米浪于十月初三抵达噶丹羊八景寺(红坡寺),初五正式任职。自此德钦县三大寺掌教(三寺掌教,俗称“衮橙堪布”),由西藏派遣形成制度并沿续到清末。
棒鲁派传人迪庆并建起几座寺院后,由于与西藏方面联系紧密,香格里拉噶丹·松赞林寺又得到云南巡抚及清朝历代皇帝的垂青和一再赏赐,取得了极为尊崇的地位,在政治上享有许多特权。在以后的二百多年里,得到了较大发展,拥有众多的信教群众。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