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农历12月14日
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基因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7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陈晓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连绵的蔗田间突起三三两两美人般修长秀美的小山,白云倒挂山后衬出稻田的青翠,如画的田园让人记住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广西处处是桂林”这句话。8月16日至23日,“情系八桂·两岸文化联谊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展开,走过邕江、柳江、漓江,探访博物馆、书院、瑶寨,两岸文化界人士一路行来一路讨论,各自提出对文化建设的观察与思考。台湾“中广”的高惠宇女士说:“文化有比经济更强大的力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马红英女士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基因。”

  桂剧·刘三姐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台湾文化界人士对壮锦、瑶绣、绣球等啧啧称道。作为东道主,马红英认真地问:“你们真的喜欢吗?这些工艺其实真的都是一流的,壮锦与宋锦、蜀锦、云锦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但我们这些工艺品如何走出去,让外面的人真能看懂它们,喜欢它们,我们最想听到台湾同行的意见。”

  入夜的南宁,清朝古建新会书院里,匾额高古,梁柱森然,一场广西地方戏精粹晚会展示了广西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风情。壮剧、邕剧、桂剧,或活泼或幽默或怀抱绝技,令人感慨这样的艺术如果不传承下去就大大可惜了。广西桂剧团团长龙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想全国的地方戏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没有观众,后继无人,没有钱,有的剧种普及程度高一些还好,桂剧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现在要传承下去,遇到了很大的坎。”

  龙倩一路走来都在说桂剧,还找到了桂剧与台湾的渊源。桂剧在清朝时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乡下的草台班子表演,难登大雅之堂。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割让台湾,时任署理台湾巡抚的唐景崧逃回大陆,承受着欺蒙台湾民众、陷国土于倭寇的骂名。他自此隐居桂林,以研究改造桂剧为寄托,提升了桂剧的艺术品位。

  “到广西来都要看一看《印象刘三姐》,其实桂剧像刘三姐一样,也是广西的文化品牌。但我们应该怎样推广桂剧呢?”龙倩向台湾文化界人士提出了问题。

  “要用现代手段推广桂剧,比如电视打擂赛;要推出桂剧明星,就像梅兰芳这样的名角支撑了京剧一样;要打造桂剧的精品,比如上世纪50年代就在全国拿大奖的桂剧《拾玉镯》,还要有一句叫得响的推广桂剧的口号……”台湾世新大学副教授张依依为桂剧开讲。

  漓江的游船上,关于桂剧的讨论一直继续,而且诞生了一个新的口号:印象刘三姐,桂剧《拾玉镯》。

  大歌·八部合音

  少数民族都是以歌舞相伴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两岸莫不如此。23日的研讨会上,广西艺术学院教授杨秀昭先登场介绍广西民族歌谣:“广西各民族都认为饭养身,歌养心。”杨教授边讲解,台上的少数民族姑娘小伙边示范。当侗族多声部民歌响起,虽然听不懂唱词,但听得清其中的蝉鸣、水流、鸟叫,听得懂风吹过竹叶的清凉与香气,虽然没有伴奏,没有煽情的词句,但姑娘们模仿自然之声的天赋歌喉征服了全场。

  台北艺术大学教授吴荣顺就把他介绍的布农人的八部音合唱称为“天籁合音”,这首布农人世世代代用于祈祷小米丰收的无字歌谣,已经成为洗涤现代人心灵的灵药。布农歌手也走上了讲台,没有化妆,没有饰品,简单民族图案的布衣布裙,10个人手交叉在背后拉成圆圈,面面相对,一音既出,其他人在各自的声部中相随,于和谐中起承转合,于高低中浑成一体。歌手们眼神专注、皮肤黝黑,表情坚毅到木讷,没有任何舞蹈动作和声光电的烘托,却紧紧扣住台下人的眼睛和耳朵。原来艺术不只是漂亮,他们的声音来自小米田的质朴,只有保持这种质朴,原汁原味地展示这种质朴,才能打动人心。

  民歌怎么唱最好听?就像八部合音一样,最质朴地唱。

  灵渠·大龙峒

  桂林市兴安县境内的灵渠,是秦始皇时期修建的人工运河,有“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美誉。泛舟灵渠,渠畔古树浓荫,乡人洗衣濯足,民居朴素。“这么美的地方,可惜游客设施太少了。”有人为灵渠抱不平。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李乾朗在座谈会上提出忠告:开发一地的旅游是一个整体的社区再造方案,并不是单纯修饭店、建商场、招揽游客,有些旅游名城已经满街都是店铺、咖啡馆,把山水市场化,这是短视的做法。而整个社区再造不光是为游客设计的,也要提升社区人的生活质量,不要因为游客而干扰了他们的生活。这样他们才会更爱自己的居住地,对游客也更友善。

  台北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荣誉教授辛晚教在研讨会上分析了台北大龙峒文化园区的规划案例。大龙峒是台北市的一个老街区,但却集中了保安宫、孔庙和有100多年历史的“大龙国小”等一批有价值的建筑,大龙峒文化园区把园区内的老建筑视为互为依存的整体关系,在这个街区统一规划保护,形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化生态环境。

  辛教授说:“任何文明的民族莫不珍惜他的历史文化,保存他的历史记忆,而遗址、旧有建筑、器物、民俗、传统艺术皆是以往历史、文化、艺术的真实载体,保存这些载体就是珍惜历史文化记忆,缺乏这些载体,即成为失忆的民族。”

  “两岸都意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都在做研究保护工作,我的梦想是两岸合力来做,这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大事,应该由两岸的中华后辈联手完成。”中华文化联谊会副秘书长肖夏勇说。

  走过八桂大地,“从昔山川夸八桂,只今文物盛南州”。山水之美、人文之盛,是感动,也是责任。爱护他们,保有他们,令他们永远养育和滋润我们的后辈,是这一辈人最大的使命。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