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尤其需要有一种精神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月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尤其需要有一种精神

  ——访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赖永海

  本刊特约记者王月清

  3月22日,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的揭牌仪式和研究院大楼(佛光楼)的奠基典礼在南大仙林校区举行。忙碌了一天的赖永海教授回到家中,——杯绿茶、…根香烟,窗外玉兰的暗香飘落满屋。

  随着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他的思路又被拉回到中华文化研究院上来。

  记者:赖教授,南大中华文化研究院已正式揭牌,能否谈谈南大传统文化研完领域此前的基业?

  赖永海:南京大学的人文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近百年来,南京大学一直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镇。数十位著名的国学大师,如黄侃、吕叔湘、胡小石、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汤用彤、宗白华等,先后在南京大学执教,上世纪的学衡派和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也多与南大有关。新中国成立后,南大文、史、哲的相关学科和专业在孙叔平、韩儒林、程千帆等一批著名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成果,奠定了南大传统文化研究在海内外的领先地位。这次中华文化研究院的组建,旨在把这些前辈学者开创的事业进一步向前推进,并且把“再创辉煌”作为今后的奋斗目标。

  记者:南大中华文化研究院在内因外缘汇合下应运而生,请您谈谈组建的缘起。

  赖永海:中华文化研究院确实是因缘和合的产物。首先,研究院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是时代、社会条件的产物。这几年来,许多著名高校相继建立国学院,社会各界也都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注重研究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可以说是研究院产生的大背景。其次,南大领导高度重视,致力于学科的优化升级、交叉整合,从去年开始,由陈骏校长挂帅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直接促成了诸如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院、中华文化研究院之类的跨学科科研实体的诞生。这也是洪银兴书记提出的要在若干领域“打造南大晶牌、发出南大声音”意见的落实。再次,中华文化研究院的组建,得到社会各界和四方大德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除星云长老捐赠三千万元用于研究院大楼的建造和相关的科学研究外,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先生也向研究院捐赠了三千万元,主要用于组建中华文化研究院下属的生命哲学研究中心和相关高端人才引进。

  记者:对于传统文化研究,国内不少著名大学也成立了相关机构。南大中华文化研究院今后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赖永海:中华文化研究院与国内许多大学成立的国学院有同有异:相同的是,部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弘扬;不同的是,其他大学成立的国学院绝大多数由学校拨款建立,而我们这个研究院主要通过社会筹资的方式建立,因此今后在运行机制等方面应该与他们有所不同。我们希望南京大学能“给政策”,把文化研究院建设成为南大的一个“特区”。至于应该“特”在哪里?如何“特”?我们正在与有关领导和部门进行沟通和磋商。

  至于研究院的建设目标,我们希望通过5至8年的时间,把中华文化研究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研究平台;成为研究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大陆和台港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标志性子台、传播中华文化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和海内外中华文化研究的资源共享平台。

  记者:围绕研究目标,如何开展具体的研完规划?

  赖永海:目前研究院下设三个研究中心、两个研究所。一是人间佛教研究中心,二是生命哲学研究中心,三是“两岸三地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两个研究所是文学研究所和民族与边疆文化研究所。

  人间佛教是现当代佛教的主流,人间佛教中心成立后的3至5年内,将以人间佛教为重点研究课题,从经典依据、思想渊源、社会历史条件、现代走向等各个层面,对人间佛教思想进行集体攻关。除近期将面世的海内外第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总15卷,650万字)外,还计划推出《缘起论与佛教的基本精神》、《人间佛教与佛儒交融》、《人间佛教与现当代社会》等10部较具理论深度和影响力的系列专著。总之,希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把人间佛教研究中心建设成全球一流的佛学研究中心。

  生命哲学研究中心是中华文化研究院的一个跨学科、国际性的研究实体,最近3至5年内将把“三个和谐”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围绕儒释道三教展开:一是发掘道家、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资源,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和谐方面的研究;二是发掘“儒重治世”的思想资源,着力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的研究;三是发掘“佛重治心”的思想资源,侧重于人自身的和谐,尤其是心理质素的提升与和谐方面的研究。

  需要强调的是,生命哲学涵盖儒释道、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因其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逐渐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又因其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研究难度较大,故至今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研究中心将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借助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这个平台,汇聚一批著名学者,争取经过若干年努力,使其成为南京大学文科建设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两岸三地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将与相关学术机构、社会团体和著名人士联手,组建一个致力于大陆和台港澳文化研究与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以文化为纽带,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文学研究所将致力于把前辈学者开创的古典文学进一步推向前进。通过汇聚中文系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集体攻关,在三五年后推出《中国禅学与古典诗学》、《宋明理学与文学》、《宋代史学与文学》等9部系列专著。元史研究和西域文明史研究也是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的优势学科,民族与边疆文化研究所近几年将围绕相关领域,推出《元史今注》、《元史汇注考证》、《西域文明史》等重量级研究成果。

  记者:能否谈谈星云长老为何如此关爱南大?

  赖永海:星云长老是当今佛教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佛学大师,也是当代人间佛教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对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把人间佛教推到一个新阶段,并且弘播全球。近几年来,星云长老与大陆的许多高校和学者交往日多,也有许多著名高校希望星云长老到他们那里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星云长老之所以最后选择南大,一者他是扬州人,长期以来一直十分关注家乡的文化建设;二者因为南大是一个开放性国际化的综合性大学,领导层的思想比较开明;三者他与我校的许多学者有长达20多年的交往,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也有较深的感情;四是他可能觉得南京大学相关学科的基础比较好,相信在这里可以做出点事情来。这第四点尤其重要,我们今后一定要竭尽全力把文化研究院建设好,不辜负学校和长老的期望。

  记者:您是任继愈先生的第一位博士,又与季羡林先生有长期师生之谊。传递先辈们的薪火,想对您的团队和年轻人说些什么?

  赖永海:这里只想谈一点:“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从事传统文化研究,尤其需要有——种精神。任继愈先生的“四不原则”和季羡林先生70岁后才进行人生的“第二次冲刺”,都是有一种精神在作支撑。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特别是传统文化研究,要坐得了冷板凳,嚼得了菜根,耐得住寂寞。在这个领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大量、系统地读书,用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去读书,才能有所成就。尽管多读书不一定能出成果,但不读书绝对出不了成果。诚如《中庸》所言:只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记者:南大中华文化研究院已正式运行,请谈谈下一步工作计划和愿景。

  赖永海:下一步主要做四件事:一是抓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主攻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这将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整合校内传统文化的研究力量,二是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包括招聘若干位年薪30至50万、在海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如生命哲学),招聘十位左右中青年学术骨干。二是确定主攻方向,围绕主攻方向确定一批攻关课题,并在三五年内拿出一批标志性成果。三是抓运行机制建设,争取把研究院办成南京大学的一个“特区”。四是抓服务社会和研究院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我们将尽快举办一个“禅修·国学”高级研修班,这个研修班将由名誉院长星云长老领衔,聘请世界知名禅师、著名心理学家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专家,以及一批海内外著名的国学大师,组成一个超豪华的师资阵容,以大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董事长、总裁和社会文化名流为对象,以提升生命素质为主要内容,融禅修,国学、心理调适为一体。这既是一个服务于社会的具体举措,也是确保研究院能够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虽然星云长老和杨钊董事长向我们捐赠了六千万元的资金,对研究院的创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推力,但确保研究院长期、持续发展,还得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我们对研究院的期望值还是比较高的,希望通过5至8年发展,把中华文化研究院建设成传统文化研究的重镇,建设成世界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唯有如此,才对得起南京大学,对得起那些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我们的社会各界和四方大德。

  (作者为南京大学校报主编)

  《中国宗教》2010年第6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