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中的佛教思想浅析
《文心雕龙》中的佛教思想浅析
王小芳
摘 要:刘勰所写的《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巨著,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新纪元,古今研究这部作品的人非常之多,本文从作者刘勰与佛教的关系、佛教在梁代中国的发展概况以及该书中的“神理”说的大量存在等来浅析《文心雕龙》中的佛教思想。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佛教;神理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10)04-152-02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文心雕龙》是刘勰于32岁时开始写作,历时五年完成,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该书共计三万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书超前人,体大而虑周,它总结了南齐以前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论述比较全面,体系比较完整,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新纪元。
一、作者刘勰与佛教的关系
这里我们先看一下《梁书》对刘勰的简介:“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梁书.列传》第四十四,文学下)
“(《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然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文集行于世。”(同上)
由这则引文可知,刘勰从青年时就虔诚笃信佛教,而且是精通佛学的,他曾经岁僧佑在定林寺整理佛经,研究佛学,时间长达十余年之久,后来虽然进入官场,但是仍然还参加了许多佛学活动,最后还成了佛教徒。同时,他还长于写佛教的碑志。
二、佛教在梁代中国的发展概况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这么七八百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绝大多数的佛教经典,就是在这一时期翻译过来的。第二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隋唐以来,天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已具有特色,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发展到南朝梁武帝(502-549)时达到全盛。武帝起初崇奉道教,即位的第三年(504)四月八日,率僧俗二万人,在重云殿重阁,亲制文发愿,舍道归佛,对佛教表示信仰。建有爱敬、光宅、开善、同泰等诸大寺。所造佛像,有光宅寺的丈八弥陀铜像,爱敬寺的丈八旃檀像、铜像,同泰寺的十方佛银像等。所举办的斋会,有水陆大斋、盂兰盆斋等。又以僧旻等为家僧。还在四部(即比丘等四众)无遮大会中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寺奴,由群臣以一亿万钱奉赎回宫,这样充实了寺院的经济。
梁代不仅武帝笃好佛教,他的长子昭明太子肖统、第三子简文帝(550-551)、第七子元帝(552-554),也都好佛。身处这样的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刘勰的思想,以及反映刘勰思想的作品《文心雕龙》不能不染上佛教思想的烙印。
三、《文心雕龙》书中的“神理”说的大量存在
“神理”说是王夫之诗歌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杨明先生《刘勰评传》谓:《文心雕龙·原道》和其他篇中还讲到“神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共有七处涉及“神理”的概念。
1.“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录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原道》)
2.“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原道》)
3.“(赞)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俲。”(《原道》)
4.“《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伪二也。”(《正纬》)
5.“(赞)民生而志,咏歌所含。兴发皇世,风流二〈南〉。‘神理’共契,政序相参。英华弥缛,万代永耽。”(《明诗》)
6.“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神理’之数也。”(《情采》)
7.“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丽辞》)
在这七处地方,《原道》篇中三处“神理”,其实是说明神明原理的最为明显的地方,如第一例“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录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正是说上天神明授予人类启示,告诉人类什么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原理,这就是最早的“人文”,“人文”正是来自上天神明。
另外僧佑的《出三藏记集》也是我们探讨刘勰《文心雕龙》与佛学关系的最可征信的文献材料,此处我们不再赘述。总而言之,单纯从《文心雕龙》的作品本身来看,其中的确既没有多少佛学词语和概念,也没有很明显、很直接地运用佛学思想的论文,但佛学思想的确对《文心雕龙》的影响非常大。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陶礼天.《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8):339-347.
[5]姚思廉.梁书[M].中华书局,2003.
(责任编辑:王琪玖王晓芸)
出自: 《西安社会科学 》 2010年4期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