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名人刻石梅山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6日
来源:不详   作者:盛锦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名人刻石梅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盛锦朝(安徽省东至县文物管理所)

  梅山,接壤江西,安徽的西南门户。古人赞其曰:“西山(今梅山)横列,烟雨连绵,日月琨耀,熊态万千,前后俯仰皆山,而独西山为胜。”自宋代以来,多少鸿儒墨客、社会名流,由于迷恋“熊态万千”的梅山胜景,因山而名的参禅古寺,前来探幽访胜,咏诗作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摩崖石刻和碑刻。

  从梅山南麓拾级而上,再翻越山巅,即是梅山宝树坞的摩崖石刻“聚宝”和《聚宝石记》,这给近代梅山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聚宝”石刻上下高2.18米,左右宽2.11米, 竖排阴刻:“民国四年三月”六小字居右,“聚宝”两大字居中,“汉南鲁宝书题”六小字落款居左。

  《聚宝石记》亦为竖排阴刻行楷,立面面积1.52×1.11平方米,全文144字,句读如次:

  聚 宝 石 记

  天地人各有三宝外,此佛有七宝:林多宝塔,清凉宝山,此坞产宝树、宝石、宝禽、宝穴,遂以宝称;余又名(鲁)宝书,何相遇之奇也!宋时,朱晦翁与智南禅此,时聚于此。有致远和尚问曰:“后五百年,若复有人于此会聚,可知其为谁乎?”笑而不应,久之相视曰:“此后当名宝树坞。”今观此石,收束内堂全局而又归之,玉山先生故名之以聚宝。

  鲁叔善题

  鲁之珉(鲁之)璞刊石

  文中所说的“朱晦翁”即朱熹;“智南”即志南,号海庵,宋时建德梅山寺住持,“智”当为“志”之误;致远和尚应是虚构的人物,人物的虚构给“石记”平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文中提及的“玉山先生”,即清末封疆大吏周馥(字玉山),官至光禄大夫,陆兵部尚书,两江、两广总督。显然,鲁宝书不过奉命作文并题字而已,主见还是出自周馥。“聚宝”者,聚宝之地也。居然有七宝之多,并神奇地将撰文题字者也汇聚其中,的确不同凡响。在堪舆家的眼里,此处自然是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玉山先生的本意,就是已选中此聚宝之地作为日后周氏家族的坟山,刻石记之,以示庄重。

  从石刻字面不难看出,“聚宝”和《聚宝石记》的刻录年代都在民国四年前后,而周馥的侧室李姨太安葬于民国二十七年,其坟茔就在刻石之上一百余米处。当年看坟守墓人的后代,至今还住在石刻旁的小屋里。

  与《聚宝石记》近在咫尺的“仙人遗迹”摩崖石刻,楷书阴刻右读,占地面积2.81×1.22平方米,字体硕大,遒劲稳健,气势磅礴。遗憾的是,此方石刻没有著录款识,究属何方书圣之墨宝?不得而知。也许是作者无意留名或有意让后人根据书体推测……

  “原来梅山南面石刻比北面的要多得多,”据当地村民说,“1995年5月25日的一场泥石流将这些石刻掩埋地下。”天灾不可避免,但发掘清理这些石刻,优化整合梅山的人文资源,使之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名片,应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时至今日,难见天日的这些石刻仍在翘首以待拓荒者的惠顾。

  从《聚宝石记》下行160米,石阶左侧立有《龙泉记》碑刻。碑高0.59米,宽1.14米,“龙泉记”三大字双勾阴刻,其左竖排右读阴刻143小字(原文无标点):

  龙 泉 记

  余在建(建德)有年矣,风雨晦明,辄占此山,土人亦如之。甲寅冬,余辟是坞。每风雨,云先起,上天下地,笼罩四山。将晴,其云仍收于此。噫!奇矣。嘘气成云,喝气成雨,为龙有是灵?然龙不得而见之也。乙卯午节,薄暮,余经此处,见一巨物蜿蜒泉涧,向天而嘘,色青翠,甲白亮,角长尺许。转眼间,已失所在。夫能大能小,变化不测,得不渭之龙乎?作《龙泉记》。

  华寅臣 魏瑞庵同刊

  石工韩向道

  廖廖百余字,生动刻画了梅山坞异乎寻常的晴雨风云和变化不测的青龙之象,给平日宁静的山坞平添了灵气和神韵。

  下山再右转弯约150米,僧志南的“古木”《绝句》将展现在你的面前。

  据《建德县志》载,南宋淳熙年间,志南僧名噪一时,名流多与之往来。梅山寺旁的崇明院,一度为志南僧的住锡处。梅山寺的左右两侧,志南还建有两亭,一曰净身亭,凡入梅山寺拜佛求经者,必先于此净身更衣,二曰松关亭,可以进亭寻幽览胜、听涛观瀑。两亭之东:瀑布流泉,宛若银河倒泻;松翠菊黄,可谓景致诱人。摩崖石刻“水落石出”等横卧其间。

  一个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时节,热爱生活的志南和尚,身披袈裟,走出庙门,意往河东去观赏春光。他先在参天古树下系好自己的小篷船,再拄着“杖藜”一步一步走过“桥东”。杏花雨、杨柳风使诗僧百感交集,即兴赋诗:

  古木荫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僧的这首“古木”《绝句》,可谓即景诗之精品,佛学家之绝唱。谱写在岩石上志南的这首《绝句》,如今已残损不全了;不过,溪流边的另一方石刻,却依然透露了与之相关的信息。此石上所镌刻的似乎也是一首诗词,可惜其正文同样被时光和流水打磨得漫漶不清,幸好后面的两行注解还依稀可辨:“乙巳(1188年)寒食,芮宜言复同万(“王”旁+“圭”)、德夫来访海庵。大雪,遂宿,因书识雪也”(原文无标点)。

  寒食节是清明前一至两天,寒食下大雪,这在皖南山区的今日已是不可想象,足见古今气候变化之大;下雪便赋诗识雪,并刻石记之,足见在志南禅师的影响下,梅山当时文化氛围之浓郁,同时也能证实志南的确曾为梅山寺住持。

  多少诗人寻着志南禅师的足迹而来,梅山流动着诗的旋律。

  就在志南作《绝句》不久,大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即专程造访志南,作“普门岭”三个大字,并落款“晦庵作”。志南禅师镌之于石,立之于净身亭旁。“普门”,佛家用语,意指“普及佛法于一切之门。”朱熹青年时代就曾钻研佛教,痴迷参禅,甚至他的科举功名都与佛教参禅有关,所以此次朱熹过访志南,除敬仰、推崇志南的诗作以外,与他的人生历程、思想轨迹也是密不可分的。

  朱熹的弟子戴时中,也曾步其老师的后尘,专访志南上梅山,刻石记下了“问讯梅山老,梅开第几枝”的五言律诗。明末三朝元老、翰林院编修、文渊阁大学士孔贞运,吏部尚书郑三俊等均刊刻步戴韵的五律和诗。郑三俊和诗的前两句是“我为寻梅至,寒山未有枝。谁将一滴水,拟向过桥时。”孔贞运和诗的后两句是“桥头传古木,石上谱残诗。为探寻梅句,悠然有所思”。

  梅山之东,面朝正西的一处摩崖石刻,上下高1米,左右宽0.5米,阴刻小楷,纵排四列23字:“淳熙辛丑十月望日,双溪颜道、甫剑江、吴廷杰来访南明老。(原文无标点)”江西、浙江、四川都有名双溪的,究属哪个省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是远道来客;南明老何许人也,有待进一步查明,但双溪三位游客于南宋淳熙年间同来拜访南明老,至少说明南明老是当时梅山的名流。

  有山就有石,刻石皆名山。结束对梅山石刻的探访,迎接我们的是一轮明月。而远处通明的灯火、鼎沸的人声则是抢修梅山寺院的场景。我们很想去探究一下,重塑梅山佛教文化形象的同时,是否考虑到梅山历代人文景观的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假如能这样,梅山将会吸引更多的名人来探幽访古,朝拜参禅。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