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二号石窟:阁罗凤出巡图
石钟山二号石窟:阁罗凤出巡图
董增旭
石钟山二号石窟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式雕刻,所表现的是南诏历史上最为英雄的历史人物———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公元748年———778年在位)在出巡途中进行“政教合一”议事的宏大政治场面。布局严谨,雕刻线条细腻流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画面构图复杂多变,人物造型有主有从。王臣侍从前呼后拥;国王威严而至上;文官儒雅而有谋略;武士勇猛而刚毅;奉侍卑躬而忠顺。这是石钟山石窟刻画人物性格最为突出、历史文物价值和雕刻艺术价值最高的一个石窟,是石钟山石窟的镇窟之宝。
南诏国的统一和建国、开疆拓土、建章立制等等都是在阁罗凤时期完成。石钟山第二号石窟给我们再现了南诏国建立初期的宫廷政治生活场面。石窟正中雕刻的是把唐朝二十万军队埋藏于西洱河边和在太和城竖立《南诏德化碑》的雄才大略的南诏王阁罗凤,其身着圆领宽袖长袍,头戴一种特制的具有地方特色叫做“头囊”的王冠;窟门两侧对坐的是头戴锥形高冠的南诏“清平官”;国王前身着“波罗皮”(老虎皮)的是南诏“大军将”;二号石窟里在国王阁罗凤坐前左右站立手握佩剑的那两个人就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南诏王贴身护卫的“羽仪长”;还有手持雉尾长柄扇的侍女和衣着鲜明的南诏“仪仗队”;南诏“头戴羽饰和头插牦牛尾”的罗苴子(武士)形象。
在第二号石窟中有一个让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重要历史人物,那就是身着大领僧衣,手持佛珠,头上打有曲柄伞(扛伞)和阁罗凤并坐的那个僧人。从整个石窟的布局来看,其官位非常显赫,地位仅次于国王阁罗凤。这有力地证明了在阁罗凤时期佛教势力已相当强大,以至达到了参与国家大事的地步。可见这位僧人的地位高于清平官,是仅次于国王地位的国家第二把手,能与国王共商国家大事。石窟给我们再现了一幅南诏“政教合一”的宫廷政治生活场面,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实物历史资料,这是在所有记载南诏的文献资料中从未出现过的。石窟中这个地位显赫一时的“僧人”应该是史书中所记载的阁罗凤那出家的弟弟阁陂和尚。
该石窟造像再现了南诏王者、清平官、羽仪长、仪仗队、侍从等的衣冠相貌、用具器物以及建筑和风俗。石窟的艺术形象和创作灵感来自南诏王宫当时的现实生活,使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与民族个性。石窟犹如一面镜子,使我们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看到一千多年前南诏国宫廷政治生活与宗教活动等若干侧面。史籍所载南诏事迹简略,又多疏漏,成为今天了解和研究南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典章制度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石钟山石窟一个窟就攮括了这么多的历史,不愧为真实写照南诏宫廷政治生活的艺术珍品。
来源:大理日报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