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鼓山禅”理论渊源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马海燕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鼓山禅”理论渊源

  元贤自己曾言其“禅本寿昌,戒本真寂”。[1]寿昌和真寂分别是无明慧经(1548-1618)和闻谷广印(1566-1636)两位大师。

  慧经乃曹洞中兴的关键人物,元贤说:“我曹洞一宗,盛于唐,衰于宋,至元似复盛而实衰,其故盖难言之也。自元初,雪庭裕公奉诏住少林,天下学者,翕然宗之。历传至万历改元,小山书迁化。诏幻休润补其席,四方之腰包而至者,如鸟投林、如鱼赴壑,而润公乃讲习评唱为事,大失众望。时有蕴空忠和尚,先事小山老人有年,受其密印,归隐旴江之廪山,天下不得而物色之。寿昌先师,从其雉落,后蒙记莂,始为弘扬。”[2]

  寿昌的弟子主要有鼓山元贤、博山无异、晦台元镜[3]等。道霈就屡次提及寿昌老祖,表明自己的传承:“(禅宗五宗中)沩仰、云门、法眼三宗,与宋运俱终;其传至今日者,唯临济、曹洞二宗,其洞上一宗,亦已久衰。至万历间,寿昌无明老祖杰出,始中兴于世,寿昌入室弟子凡数人,其最著者,博山无异和尚与先师鼓山鼓山永觉老人。”[4] “寿昌师翁挞毒鼓于万历间,中其毒而死者,实繁有徒,而博山鼓山相继而起,尤为显著。”[5] 寿昌和元贤的师徒因缘和元贤的悟道因缘,在林之蕃《行业记》与道霈语录里都有详细的记载,[6]这些因缘也为后代的鼓山禅师所津津乐道。

  慧经禅法有其特色,最突出的就是禅风朴实,这首先表现在坚持禅修与劳作的结合。我们上面提到,在明代中前期,僧人游走京师依附权要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慧经针对这种不良现象需要提倡百丈古风,他反对把“禅房”变为“应院”(就是专作法事),主张保持禅林修持的纯洁性,要求众僧自己劳作,以求经济的自主和精神的独立。闻谷大师在《赞》中就说他“五十年中无少歇,锄头下有活生涯。”[7]傅国珍说:“卓哉吾师,洞水逆流,孤风峻节,不忮不求,钁头一柄,七旬弗休。”[8]元贤说他:“一任人间喜者喜,忌者忌,建二十余刹,使鬼驱风,历五十余年,填坑挖地。”[9]慧经总是身体力行,“惟随众作务,众未及田,师已荷钁头先至。”慧经还傲视王侯,尝曰:“吾佛制,不臣天子,不友诸侯。”[10]

  其次,慧经反对逞词锋,重在操履:“示众说法,信口而道,不落思议。衲子有好逞词锋,嗜文艺者,每视师法语如啜木札羹,无脍炙味,间以此议师,师亦尝笑此辈,如叶公怖真龙耳。……然师意贵在操履,力追古风。”[11]

  此外,慧经主张看话禅,在指导元贤的时候就要他参“干屎橛”话头。什么话头一般没有定式,只要于话头能够专注一心,所以他的禅学与净土宗提倡一心念佛有许多共同之处。他有念佛法要说:“念佛人,要心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12]

  在慧经之外,博山无异也是一个和元贤关系密切的人物。他和元贤师出同门,但元贤受戒于博山无异,故而他们关系非同一般。博山无异在禅净方面较有特色的是提出了“禅净不必兼修”的主张[13]。元贤以为,慧经之后“既得博山来公继之,其道遂大行于世。”元贤对他的评论是:“师苦参日久,备尝险阻,故其言功夫,为独详;其慧光浑圆,辨才无碍,波澜浩荡,莫窥涯际,故学者多望洋而退;其门庭紧密,金鍮立辨,高提祖印,不妄许可,故假鸡声韵者,不得冒渡关津,而惑乱群听也。”[14]“余因先师迁化后,曾相依三载,虽无所得于师,然三载之中,未见其一语,渗入情识。但勉以向上事,则师之有造于余也大矣!”[15]足见博山无异对其还是很有影响的。

  佛教戒律的东传,通常认为是在三国时代的曹魏嘉平二年(250年)[16],佛教戒律属于一种成熟的宗教约束,对于信仰者具有普遍意义,佛教戒律之学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到了唐代形成律宗,影响巨大,宋以后律宗逐渐衰微,明末的莲池、藕益等众多大师都曾试图再兴律学。元贤的戒律之学,主要师承的则是闻谷广印的思想,这是很明确的,元贤自己也多次提及:“某痴怀腐璞,癖甘系匏,舌长深苔,安庸群石之点首,门无半屦,自分一壑以藏身。偶觐慈光,即蒙过誉,爰有宝戒之托。”[17]“老僧昔年在宝善庵中,受闻谷大师委曲一场,将个云栖戒本子相付。”[18]“先是某癸酉春,一见师于建州,遂有水乳之契,因付以大戒。明年春推主鼓山。”[19]

  闻谷大师师从“莲宗八祖”云栖祩宏[20]。云棲祩宏即著名的莲池大师。莲池大师(1535-1615),字佛慧,别号莲池,俗姓沈,杭州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他力主教禅戒融合而归于净土;主张儒释道三教同源。莲池大师著作洪富,闻谷大师深得莲池大师真传。崇祯五年(1632年),元贤谒闻谷大师于宝善庵,相见恨晚:“壬申(崇祯五年)谒闻谷大师于宝善庵,一见投合,以为相遇之晚。适宜兴曹安祖兵宪,请大师作诸祖道影赞,因属师命笔。师成百余赞。大师惊讶不已,且曰:‘我不入建,公将瞒尽世人去也。’即以大戒授师。” [21]闻谷对元贤大加赏识,就把佛教戒律之学尽授元贤。元贤称赞闻谷大师云:“云栖为师,永明是式。后学之标,前圣之翼。”[22] 因了这样一层关系,元贤的思想受莲池大师影响甚巨。

  总之,元贤是把云栖、寿昌、闻谷三位都奉为自己的楷模的:“三师并出,日照昏衢。或禅或教,异路同趋。承前启后,作众良模。吾虽不敏,愿学之而未能者乎。”[23]“特以寿昌一脉,若断若续,而兼之魔风广煽,蛊乱法门,故勉强鼓两片皮,冀欲救其万一矣。”[24]元贤从他们身上接过了中兴曹洞禅乃至佛教的神圣使命。

  马海燕《鼓山禅研究》(2007年7月)

  --------------------------------------------------------------------------------

  [1]道霈:《(元贤)塔志》,《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

  [2]元贤:《博山语录集要序》。

  [3]详见前文。

  [4]道霈:《最后语序》。

  [5]道霈:《憨山大师寿昌语录题辞跋》,《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四卷合订》。

  [6]“值寿昌无明和尚,开法董岩,师往谒之,反覆征诘。昌曰:‘此事不可以意解,须力参乃契。’因勉看干屎橛,久之无所入。一日留僧夜坐,举南泉斩猫话,乃有省,作颂曰:‘两堂纷闹太无端,宝剑挥时胆尽寒。幸有晚来赵州老,毗卢顶上独盘桓。’举呈寿昌,昌曰:‘参学之士,切不得于一机一境上取则。虽百匝千重,垂手直过,尚当遇人,所谓身虽已在青云上,犹更将身入众藏,是参学眼也。’为别颂云:‘大方家之手段,遇物一刀两断。赵州救得此猫,未免热瞒一上。若是有路英灵,毕竟要他命换。’师得颂益省。逮二亲继殁,师裂青衿,弃妻拏,投寿昌落发,为安今名。师凡有所请益,昌但曰:‘我不如你。’一日值昌耕归,师逆问曰:‘如何是清净光明身。’昌挺身而立。师曰:‘只此更别有。’昌遂行,师当下豁然,如释重负,随入方丈,拜起将通所得。昌遽棒之三。曰:‘向后不得草草。’仍示偈曰:‘一回透入一回深,佛祖从来不许人。直饶跨上金毛背,也教棒下自翻身。’师不及吐一辞而退,然犹疑云:‘因甚更要棒下翻身?’”《福州鼓山白云峰涌泉禅寺永觉贤公大和尚行业曲记》,载乾隆《鼓山志》,鼓山刻板;另见于道霈:《云山法会录为霖禅师说四卷合订》卷一,鼓山刻板。

  [7]《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四卷合订》。

  [8]《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四卷合订》。

  [9]《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四卷合订》。

  [10]《寿昌经禅师》,《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转引自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P260。

  [11]《寿昌无明和尚语录四卷合订》。

  [12]转引自陈扬迥:《中国净土宗通史》第498页,慧经的净土主张亦参见此书。

  [13]参见陈扬迥:《中国净土宗通史》第499页。

  [14]元贤:《博山语录集要序》。

  [15]元贤:《博山语录集要序》。

  [16]参见[台湾]劳政武:《佛教戒律学》,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第63页。

  [17]元贤:《祭真寂闻谷大师》,《永觉元贤和尚广录》。

  [18]《宝善受戒普说》,《永觉元贤和尚广录》。

  [19]《真寂闻谷大师塔铭(并序)》,《永觉元贤和尚广录》。

  [20]《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四十三,《明梵村云栖寺沙门释祩宏传》,《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901页。

  [21]《福州鼓山白云峰涌泉禅寺永觉贤公大和尚行业曲记》。

  [22]《真寂闻谷大师塔铭(并序)》,《永觉元贤和尚广录》。

  [23]《云栖寿昌真寂三大师赞》,《永觉元贤和尚广录》。

  [24]《与张二水相国》,《永觉元贤和尚广录》。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