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高昌佛迹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3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高昌佛迹

  高昌位于天山东部的吐鲁番盆地--中国最低的盆地,曾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化。佛教传入后,这儿又成为丝路之上又一处最大的佛教中心,为无数虔诚的佛教徒所仰慕。

  高昌得名于该地"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贰师军李广利远征大宛。李广利率军队出河西后,进入莫贺延碛,遇到干燥、炎热的气温,加之供应不足,军队中伤病甚多。进入吐鲁番盆地之后,这片绿洲的自然条件让将士们为之一振。李广利认为这里气候宜人,并有源于天山的雪水,可以垦辟农田,屯种粮草。他将军中病、伤者集中起来,屯驻于此,后来,此处便被称为"高昌壁"。之后,人口逐渐增多,成为汉朝政府设置的戊已校尉屯驻之地,属敦煌郡管辖。高昌城也成了西域和中原内地文化的交融之地。

  魏晋时期,这里仍为中央政府设置的戊已校尉府所在地,长期隶属敦煌郡管辖。曹魏时的敦煌太守仓慈体恤过往商旅,深受西域各地商旅、百姓爱戴。后来仓慈病逝,西域各地商旅、百姓聚集在高昌戊己校尉所致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诚,又为立祠,遥共祠之"。以后,高昌逐渐成了中央政府在西域的政治中心。

  西晋,永嘉之乱后河西成为中原人民避乱之所,高昌也获得了汉人迁入的绝好机会。公元327年,前凉的张骏正式在吐鲁番的高昌设郡,扩大了高昌城的规模。至北凉时,北凉的且渠无讳、且渠安周西迁至吐鲁番,赶走了当时的高昌太守阚爽,以高昌城为北凉王都。公元460年,柔然卷士重来,灭且渠安周,扶植阚爽后裔阚伯周为高昌王。从此,高昌国以独立的姿态正式出现。

  今天的高昌故城,经历代增修,现存中城的范围,就是当时的遗迹。其周长3,415米,城墙用黄土筑成,城墙高11-12米,墙基厚11米,城外有马面、瓮城,堪称当时西域的一座"坚城"。城内街道纵横,店铺林立,各国商客在城中聚集贩卖,成为了西域最大的国际商会。

  高昌地区受佛教的影响较早,日本大谷探险队曾在吐峪沟搜集到一份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书写的《诸佛要集经》。这是现存西域最早的纪年的佛经。北凉时期,沮渠蒙逊设高昌郡后,佛教发展较快,以后经麴氏高昌,唐西州时期的不断弘扬,规模更大了。

  现存的高昌故城内仍保存了大量的佛寺建筑遗迹,主要集中于外城的南部。在东南部保存有寺庙的塔基和支提式的残窟,保留一些壁画;西南部寺院的范围很大,约10,000余平方米。残存的塔基上仍有多层的小龛(图40)。在内城偏北处有一个俗称"可汗堡"的建筑,在其东南角的寺院遗址,德国探险家勒柯克曾掘得一块北凉承平三年(公元445年)"且渠安周造寺功德碑"。专家们分析,此处可能为当时的王室寺院。附近发现的其他塑像壁画、幡画等佛教艺术品也说明高昌城内佛教的兴盛。高昌地区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也有一定影响。玄奘在取经回来路过高昌时,在高昌住了三年,也推进了高昌佛教的发展。

  高昌地区还有两处非常重要的佛教胜迹,这就是唐代文献《西州图经》中提到的"丁谷窟寺"和"宁戎窟寺"。"丁谷窟寺"即今天的伯孜克里克石窟。

  文化胜迹吐峪沟,位于高昌故城东约20余里处的一个小村落。在沟内尚存有46个石窟,大部分是唐窟互相错落分布(图41)。敦煌出土唐代的《西州图经》上说"寺其依山。弃摖巘疏陛,雁塔飞空,虹梁饮汉。岩蛮纷乱,丛薄阡眼。既切烟云,亦星月。上则危峰迢带,下轻流潺湲。"看来当时此处环境非常适于僧众修行。吐峪沟石窟中年代最早的石窟造像大致在晋、十六国时期。在沟东的一个残窟中曾保留着一幅佛本生故事,并有"尸毗大王"、"昔有国王名曰妙光,为一切……"等字样。且渠安周在吐鲁番称王后,大力提倡弘扬佛法,在吐峪沟开山凿窟,供养佛身。公元444年,且渠安周亲赴吐峪沟礼佛,抄写《佛说菩萨经》,吐峪沟石窟得到较大发展。

  吐峪沟石窟的壁画风格接受了龟兹和敦煌的影响,既有一佛二菩萨的说法图、禅定千佛图,也有佛本生故事画、因缘佛传等。

  公元1905年、1907年,勒柯克在俄国人之后,进入吐鲁番探险,对吐峪沟石窟内精美的壁画、塑像进行大肆割剥,并将一间封闭的石窟密室内的大批唐代佛教经卷悉数掠走,连同壁画、塑像一道运回了柏林。更令人扼腕的是,这些精美的佛教艺术品最后也未逃出劫难,毁于二战的战火。

  1903、1908年,日本大谷探险队分五组也在吐峪沟掠走了大量的文书、刻花砖写经和铜像等艺术品。其中有一件是署名有"大凉王大且渠安周所供养"的"佛说菩萨经"写本,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伯孜克里克在今吐鲁番县城东北约57公里,与吐峪沟千佛洞一样是吐鲁番绿洲的明珠。沿火焰山前的戈壁东北行,经胜金口入山中,沿木头沟曲折前行,在河谷的西岸上,有大小洞窟83个。"伯孜克里克"是维吾尔语"山腰"之意。石窟寺也正处于山峰的山腰之间(图42),石窟寺的始建年代为麴氏高昌时期,并一直延续至公元13世纪。在宋元时修建规模达到顶峰。

  伯孜克里克石窟寺洞窟的形制主要有三种,中心柱式、长方形纵券顶式和方形穹窿顶带回廊式。其中长方形纵券顶式在伯孜克里最为普遍。其时代大致在麹氏高昌和高昌回鹘强盛时期(公元8-10世纪)。新疆考古工作者对此进行过清理,在石窟下的积土中,发现了木质斗拱16件,拱径达75厘米,外表涂漆或朱红色。由此推断在当时的窟洞之外,有规模宏大的殿堂和回廊,并有梯架以便出入。

  保存下来的壁画总数达1,200平方米,内容多为佛传故事。窟顶绘满千佛,沿窟两侧壁绘画佛传。身躯高大、披红色袈裟的立佛,配饰环钏缨络,脚著草鞋,踏在盛开的莲花之上,形象慈祥而庄严。在佛的周围簇拥着天部、菩萨、比丘、婆罗门、国王等人物形象,宣传四时供养,累世修行(图43、图44)。伯孜克里克还有以毗沙门天为中心的壁画,以大悲观音为中心的壁画和以涅槃为中心的壁画。第33窟后壁,一幅表现佛涅槃后众弟子举哀的壁画,表现了各种不同身分、民族的佛弟子,哀伤地围侍在涅槃后的佛身左右。这些佛弟子的服式、肤色、发型各不相同,但都面含悲戚,表情肃穆。

  在伯孜克石窟寺中,画面完整、色泽鲜丽的高昌回鹘国王、王后形象的供养人,是壁画中的精品。

  勒柯克在编号为第9窟(现为第20窟)中窃走了回鹘高昌王、王后的画像,是极为重要的资料。画幅中的高昌回鹘国王,头戴莲瓣形宝冠,冠下系带。身着圆领宽袖长袍,腰中系带,佩七事,脚著长靴,另外还佩有小刀、火石、砺石、针筒。王后形象丰满,头戴上翘鱼形冠,发髻左右横分,上面插满金银饰物。身着桔红色窄袖通裾大襦,翻领上有刺绣花纹。这种冠服及色泽,与《唐书》中提及的回鹘王后的冠服完全一致(图45)。其绘画笔法极为细致,是有关回鹘生活习俗的深刻表现。

  在今编号为32、34、45、47、48、53等窟,也有相类似的国王和王后的形象,有的还保存有回鹘文标题,大意为:统治帝国的、……英雄的维凯·得凯恩公,民族的大鹫侯,如神的雄狮之像。

  高昌回鹘是在公元840年,由漠北回鹘的一支入居吐鲁番盆地,占领了高昌,回鹘阿斯兰汗即狮子王,成了高昌的主人。他们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所以在伯孜克里也在有摩尼教的窟寺和壁画。入居吐鲁番不久,皈依佛教,成了虔诚的佛教徒(图46),大力推广佛教,使得伯孜克里克在公元10至11世纪前后,其石窟寺的规模达到了顶峰,这里甚至成了王家的专用寺院。

  在这一时期,除了上述这种大型的长方形纵券顶式的石窟外,还有一种为佛寺高僧修建的小型石窟。窟分前后室,放置陶质舍利盒,壁画内容也很丰富。新编82窟的前室正壁中间画有山丘,山上树木葱郁,飞鸟入林,山下鲜花簇簇,山林间有武士持弓行猎,生活气息浓郁。

  伯孜克里克石窟在本世纪初也没能逃脱外国探险家的掠夺。勒柯克等人用刀、锤、凿等将整块的绘画切割下来,运回柏林。至今在伯孜克里克石窟寺中,仍有当初盗割时留下的痕迹。面对惨遭浩劫的石壁,令今人感慨万千。二战时,盟军空袭柏林,保存在柏林人类文化博物馆中的620幅壁画,在战火中毁掉了大半,再也无法弥补了。

  中国丝绸之旅国际互联网编写

  2001年2月12日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