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宗教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贾建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宗教

  作者:贾建平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伴随着全球化的脚步,人类社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刚谈论《世界是平的》,又评议《世界是弯的》,这个世界变化迅疾、发展太快。发展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胡锦涛同志曾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

  这次研讨会前,澳门巴哈伊教的朋友给我们寄来一册题为《科学、宗教与发展——若干初步思考》的小书。认真拜读后,我们对巴哈伊教的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精神深感佩叹! 这里,我想谈谈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中国宗教,比较浅显,请大家批评雅正。

  一、宗教与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发展的中心是经济建设。宗教对于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一)宗教信仰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

  世界人口中,宗教信仰者占绝大多数。显而易见,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宗教信仰者群体。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无神论虽为主导思想,但宗教信仰者不在少数。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国经济,都包含着宗教信仰者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宗教信仰者。2001年,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强调党同信教群众的关系是“血肉联系”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新修改的党章也写入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团结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内容。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宗教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更加开放和自信,更多地从积极方面去看待宗教社会作用的重要体现。在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和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共建和谐世界的今天,宗教更不应是宗教信仰者和无神论者、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人为的藩篱。

  (二)宗教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就宗教信仰对于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进行初步研究(是否信仰宗教,是否经常参加宗教活动对经济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宗教教义产生的具体作用)后发现,宗教信仰与经济增长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他证实了“世俗化”的假设,即更加富裕的国家参加宗教活动的频率会下降,并且宗教信仰的虔诚程度也会下降,不过美国是一个反例。他指出,参加教堂活动人数的比例越高,经济增长越缓慢,这个趋势非常明显。在一定的信仰程度下,过于频繁地去教堂做礼拜对经济发展不利,因为过多投入资源在宗教活动中,对经济的投入就有限制。可是,如果一种宗教能够在人的心理或性格上产生积极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加努力地工作,提高劳动效率,那么这种宗教就有利于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2002年10月21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探寻宗教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文章指出,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宗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社会力量,事实上已将宗教视为资本主义的基础。约100年前,马克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新教改革运动激发了一场精神革命。正因为这场革命,现代资本主义的到来才成为可能。另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宗教通过“诚实、公正、诚心和正直”教育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宗教信仰总体看来对益于经济发展的态度的形成很有好处。

  这基本上是基督教的观点。其他宗教中,类似的观点和实例也不胜枚举。例如,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并重、两世兼修。《古兰经》中说:“当礼拜完毕的时候,你们当散布在地方上,寻求真主的恩惠,你们应当多多地记念真主,以便你们成功。”(62 :10)一则圣训说:“你们当为后世而努力,犹如明日即亡;你们当为今世而耕耘,彷佛永生不死”。正是在伊斯兰教鼓励发展商业和经济的教义推动下,中国社会出现了“西道堂”现象、“孔雀东南飞”景观和“桑坡效应”。巴哈伊教认为工作就是崇拜,服务就是祈祷。巴哈伊教不仅注重灵性追求,也注重社会变革与人的发展。巴哈伊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内地开展了许多社会与经济发展项目,著名的如小额信贷项目和巴迪项目等,对改善经济条件、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和谐效果明显。而中国佛、道教近年来在带动旅游经济、招商引资、提高地方知名度方面发挥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的。

  (三)宗教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氛围

  发展的重要前提是和谐,没有和谐就没有发展。宗教与和谐的关系可分为许多层次:就个人而言,宗教可以带来平静、充实、宽慰和希望等情感,而这些情感是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就家庭而言,一般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比无宗教信仰的更和谐与稳固,而“家和”才会“万事兴”;就社会和自然环境而言,宗教教义中蕴涵丰富的“和”资源,对社会和谐、生态和谐的创建与维护有重要意义;就国家而言,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稳定,所谓“民族、宗教无小事”;就世界而言,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而经济发展与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生态的发展、国家和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

  一般而言,宗教经典、宗教教义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和思想,宗教自古以来就有促进和平、营造和谐的优良传统。例如,佛教主张“六合敬”、道教主张“济世利人”、伊斯兰教主张“两世吉庆”;基督教认为,“劝人和睦的,便得喜乐”;巴哈伊教的理想是天下一家。

  正如美国学者保罗?尼特在《一个地球多种宗教》中说的那样,中国在过去2000年以来就形成了宗教多元共存、和合共生的格局。2006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中国的宗教积极挖掘自身的和谐资源,多方努力探索促进社会和谐。2006年8月,在巴哈伊澳门总会的策动下,我们就曾相聚澳门,共同探讨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那次会上,宗教界代表、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会议议题进行了充分肯定。

  二、宗教与人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千百年前,中国人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等主张。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既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主体为人民群众。作者以为,就目前中国国情而言,“以人为本”的焦点是民生问题和人的发展问题。从宗教角度看,其中的联系是什么呢?巴哈伊教的这两个理念耐人寻味:一、“每个人都是为了推动不断演进的文明而被创造的”;二、“使全人类如同星星,闪烁于同样崇高的光荣境界;如同美好的果实结在那永生之树上”。如果从最显著层面具体分析,我们可以显然看到:

  (一)宗教完善道德陶冶情操

  举凡宗教,大都要求信徒修身养心、净化灵魂、道德自律、培养情操、超越自我,谋求安宁与和平。例如,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佛教讲“众生平等”,认为人的高低贵贱不取决于出身,而在于人的行为;基督教强调“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伊斯兰教认为,“在真主看来,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真主的人。阿拉伯人并不比非阿拉伯人优越,白种人并不比黑种人优越,所不同者,在于敬畏而已”。巴哈伊教认为,在上帝面前,尊严不取决于性别,而取决于心灵的纯洁和明亮程度。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各种宗教都讲求团结、友爱、和谐。简而言之,各种宗教以不同的语言表达了相同的内容,即以加强个人的道德自律求得内心安宁与和平,以善行去谋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安宁与和平。

  人需要空气、阳光、水和粮食,人类社会也需要普适的宗教道德。神圣的宗教道德和伦理跨越了信仰的界限,与世俗道德伦理相贯通交融,不仅对信徒有很强的约束自律作用,对其他社会成员也有一定影响,因此有普遍的道德教育功能和广泛的道德建设功能。

  而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动人心弦的宗教音乐、触动心灵的宗教诗文、高雅神圣的宗教艺术品、秀丽幽美的宗教胜境、庄严静穆的寺观教堂……都会撞击人们的情感世界,让人敞开心扉,自然而然地沉浸于神圣超然的情操美感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宗教道德伦理的熏陶,从心灵深处唤起对真善美的推崇和追求,使境界得到提升,精神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

  (二)宗教调适心理抚慰心灵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们一直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方面让世界和人们的生活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也带来许多威胁全人类的重大问题和困扰现代人的焦虑与紧张。生老病死、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挫折与问题,难免会让人感觉迷茫、痛苦、孤单、脆弱和无助,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带给人的心灵创伤更加难以弥愈。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逆境的加剧会使人回想到宗教”;美国学者玛丽?梅多和理查德?卡霍说,宗教就像一个“避风港”。宗教中包含着深刻的有关理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哲理,包含着丰富的关于博爱、慈悲、宽容、超越的思想,这些都可以帮助人们通过对神圣价值的推崇,寻求心灵的安抚、精神的慰藉,从而缓解或解脱世俗的烦扰,消除内心的痛苦,获得平衡的心理。

  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精神痛苦、心理郁闷的人,生理免疫功能甚至会下降50%,;而一个身心愉悦、胸襟开阔的人,生理免疫功能会随之提高,因此健康率高、生存率高、寿命较长。实践证明,宗教的心态调节功能会引起生理上的良好调节作用,确实能起到促进身心健康之目的。据现代医学社会调查测定,宗教神职人员和虔诚的教徒体内雄性激素比一般人要低20-30%,一般都显得温和可亲、仁爱慈悲,这是长期心理调适、心灵抚慰和伦理熏陶的结果。

  (三)宗教热心公益服务社会

  宗教参与社会服务、公益慈善事业历史悠久。以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例,地震发生不到一周,海内外宗教界的捐赠已逾亿元!灾区已活跃着参与救助工作的宗教信仰者和他们组织的救援队、医疗队。他们积极地捐款捐物、直接参与救助、争取国际援助、为遇难者集会祈祷、承建灾区校舍,等等,谱写了一曲曲轰轰烈烈的壮歌。去年中国的赈灾工作有一个特点——中国政府在开展多方面解救与援助的同时,启动了心理救援机制。在这方面,我知道有一位在成都居住的巴哈伊,Kandice Christian,曾帮助设计心理健康监控规划,就如何帮助缓解震后心理压力和受创心灵的痛苦,以及防止自杀行为等内容对四川师大教育心理学系的研究生进行培训,并于2008年7月底陪同指导学生们到都江堰开展心灵救助活动。

  坦诚地讲,与西方相较,中国宗教在公益慈善和社会服务方面差距甚大。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政策的推进,中国宗教在社会服务方面已迈出可喜的一步。去年地震后中国宗教的杰出表现即为明证。回顾历史,中国宗教的社会服务经历了一个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的可喜历程,改革开放30年来,大致有3个基本阶段。1978-1989年为第一阶段。当时,中国社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在国家恢复和落实被“四人帮”破坏的宗教政策的同时,中国宗教开始恢复性发展,但基本不具备开展社会服务的外部条件和实力。1990-2001年为第二阶段。此时,落实宗教政策的工作基本完成,中国社会进入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过渡期,中国宗教也逐渐具备了开展社会服务的实力,一些宗教团体开始积极探索社会服务路径,并取得优良成效。2002年以来为第三阶段。这时,中国的宗教理论、宗教政策和宗教工作走向成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宗教信徒和活动场所大大增加,宗教界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社会效益也更加明显。

  展望未来,中国宗教开展社会服务的空间将更大、前景将更光明,因为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宗教社会服务。早在1982年,中共中央文件已经出现“社会服务”的提法。1984年,胡乔木同志明确具体地提出要“引导宗教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同年,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提出:“还应从有利于建设国家、繁荣经济、造福社会和为教会自养考虑,量力地、有选择地兴办某些社会公益服务事业。”1985年,丁光训主教发起成立了以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救助和农村发展为主的民间社会服务机构——“爱德基金会”,开新中国宗教界开展社会服务的先河。2007年底,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要支持宗教界“挖掘和弘扬宗教教义、宗教道德、宗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夯实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思想伦理基础”;他还强调,要“鼓励有条件的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和公益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救灾、助残、养老、支教、义诊等方面发挥有益作用”。

  于科学发展观视阙中,回顾60年中国的宗教和宗教政策,都走过了一个科学发展的历程。展望未来,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世界和经济文化实现伟大腾飞的中国,中国宗教定会进一步与社会相适应、与时代同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