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起源的“社会”标签——略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是法国杰出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论述宗教起源的“社会”标签的重要代表作,可以说,它既是宗教人类学的一项丰硕成果,也是一部宗教社会学的理论巨著。该书洋洋40万字,运用大量人类学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主要取自澳洲的一些原始氏族,但迪尔凯姆的研究对象并不是澳洲原始氏族内存在的独特的宗教现象,而是一切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所具有的一些基本形式。因为迪尔凯姆坚信,从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中更容易厘清一切宗教共有的基本要素。
这部书不仅运用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还运用了结构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迪尔凯姆对宗教起源这个宗教学的重要命题所作出的思索和结论上。他从批驳泛灵论和自然崇拜论的观点入手,一步一步引领读者的思维得出最终的答案。他首先论证了图腾制度就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宗教,图腾制度中最本原的并不是图腾事物本身在人们心中所引发的感觉,而是一种宗教力,力的概念就是宗教的起源。这种宗教力即神圣性,不是蕴含在图腾事物固有的特性之中,而是被添加上去的。这种力绝不能归结为人类在自然或宇宙面前的渺小感,而正相反,是最高尚、最理想的、确保人类能与自然抗衡的一种信仰的力量。
那么这种宗教力又来源于何处呢?迪尔凯姆认为它不是虚幻的、神秘的、无法言说的,而是极为现实和清晰的;它也不是来自个体的感觉和经验,而是来自社会。迪尔凯姆解释宗教起源的钥匙是“团体意识”和“团体表象”。他认为,一切感受来自个体经验,一切理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超验的,而是属于“团体表象”,来自“团体意识”,产生于团体生活之中。理性又分思维中的概念、范畴,伦理中的道德、宗教。这些均产生于团体生活,不是源于个人的心理机制。
在原始部落中,这种团体生活主要是氏族生活。原始人生活的氏族是社会的雏形,虽然这个社会很简单,但只要存在团体,就会有通过共同的习俗、规范方式存在的一种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人们都会感到那些行为和思想准则的约束力。社会压力是通过精神的途径传播的,原始人尚不懂得科学的分析,并不知道是谁在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只好自己创造出那些他们觉得与之有关的力量的观念来,观念的形式需要投射在一定的客体上即对象化,才会容易被人们记忆,于是在氏族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一些事物,主要是动物和植物便自然成为神圣化的图腾,成为信仰和膜拜所依附的对象。虽然也存在个人图腾,但集体图腾是先于个人图腾产生的,它有时凌驾在个人图腾之上。
在论述社会如何激起人们心中的神圣感这个问题上,迪尔凯姆讲得还不够透彻,他说:“社会只要凭借着它凌驾于人们之上的那种权力,就必然会在人们心中激起神圣的感觉,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社会之于社会成员,就同神之于它的崇拜者。实际上,神首先被人们认为是高于人自身的一种存在,是人的依靠。”人对社会是依赖的,对习俗、制度的遵守往往来源于社会的道德权威,但神圣感的基础还不能等同于道德评判,何况社会压力有时也压抑着人的本性,个体在此时体验的是焦虑和不安,甚至是反社会的心理倾向,而基于尊崇的神圣感怎能由此产生?迪尔凯姆对此并没有加此详述,我想唯一可行的解释是,原始人因为社会经济不发达,对集体生活、氏族社会比现代人更为依赖,因此一些消极情感往往被淡化。
迪尔凯姆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宗教明显是社会性的。无论是信仰还是膜拜,其本质是宗教力,而这种力从根本上说来源于社会,从而为宗教信仰来源问题贴上了“社会”的标签。迪尔凯姆关于社会对宗教的作用的这种强调,使其与卡尔·马克思的宗教本质观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在作用的结果问题上,两位社会学家显然是分道扬镳了。与马克思的阶级冲突论不同,作为社会学结构功能学派的开山级人物,迪尔凯姆所持的观点是鲜明的结构功能论,他认为宗教有利于社会成员对社会和群体的依赖,主要发挥整合社会的功能。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