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人间佛教在台展开50年感怀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邓子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人间佛教在台展开50年感怀

  邓子美(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从太虚大师创办的《海潮音》在台湾复刊开始,人间佛教思潮在台湾整整已展开了五十年。太虚生前无论怎么也想不到,他的理论竟然在台湾成为了现实。犹如杜维明曾就西方传统转换为现代法制文明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个Unintended Consequence,即没有预期到的,没有想到的结果。

  众所周知,近代佛教复兴的先驱杨文会由读《大乘起信论》对佛教生起信仰,也由目睹禅宗末流的作为,实际上率先对《大乘起信论》的基础真常唯心论作出了反思,即批判了禅宗的弊端,开始宣扬唯识论。他的两个最杰出的学生,一个重在继承他一面。欧阳竟无继承了他的批判性,即以唯识论严厉批判了真常唯心论。太虚则保持了杨文会思想的连续性,一面阐扬唯识论,一面在捍卫真常唯心论的同时,对其核心思想作出了现代阐述。太虚还进一步注意到了法性空慧学即中观论的思想价值。进而,印顺导师以《阿含经》为抉择依据,一方面强调龙树的中观论,批评如来藏,追溯佛陀本怀。一方面也肯定真常唯心论同样源自原始佛教。这一近代佛教自我省思的概括,虽因简而未免不完整,但点明了三代佛学思想家的思想脉络。

  这一过程,与清初到清末儒学的自我反思不无相似之处。明末清初,儒家实学把明亡归因于阳明心学的空疏,因而批判心学;清初的实学后来演变为考据学,进而依据东汉古文经批判宋代理学;继而,清代今文经学派批判了考据学派,而一依西汉今文儒家经典为准,(虽然也不无扭曲)追溯到孔学原貌。就是说,佛教与儒学都在对传统的怀疑中展开了省思及其中合理价值内涵的发掘。不同之处在于,儒学的反思经历了四个世纪,才产生了当代新儒家。佛教的反思从杨文会开始,才经不到百年便产生了新佛教即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是大乘佛教合理内涵在现代的当然继承者,大乘佛教理论如太虚所概括与印顺所承认,无非建立在真常唯心论、唯识论、中观论三大体系基础上。而这三大体系都可在原始佛教中找到其蕴含,其根本均为缘起说。三论之中,由于对真常唯心论体系的批判及其弊端的反省较早,思想准备较为充分;同时,这一系属于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与文化较为贴近的一系。所以,主要安立在这一理论体系之上的人间佛教思想(不排除也吸收其他理论体系,乃至直接吸收原始佛教的思想养份)率先开花结果,实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五十年前,太虚弟子与学生印顺、慈航、大醒、东初、演培等就把人间佛教思想带来台湾,并不懈地宣传阐扬,特别是印顺导师还作出了创造性的推进。其中,慈航应为人间佛教教育思想践行的先驱,可惜刚刚撒播与培养了一些人间佛教的种子,事业还未及展开就圆寂了,唯有精神长留人间。

  大规模展开与践行人间佛教的前驱,当数星云大师。1953年,他到宜兰,把雷音寺作为人间佛教的试验场,并未大声宣扬而先着手做。1957年,他在《海潮音》上发表《(太虚)大师仍然活着》,借此表达了早在大陆就抱有的对太虚的怀念以及其思想的仰慕。1967年,在高雄开启了佛光山的宏大的多方面事业。与其他人间佛教道场比较而言,星云与佛光菩萨僧团的特点是从“恒顺众生之愿”着手,把人间佛教普及于社会各阶层。同时,在本质上坚持汉传佛教丛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了各国现代化的宗教传播与组织形式,其中日本佛教大本山制的痕迹较明显。不管其他人间佛教道场或不怎么认同人间佛教理念的道场意识到与否,佛光山模式作为前驱,其许多创造性形式给了他们以丰富的启发。

  东初的思想与太虚之间有着直接继承关系,他着重展开践行的是人间佛教的文化学术思想。这一重心由圣严法师及其开创的法鼓山事业所继承与进一步拓展,承续了汉传佛教慧命,并在全方位的佛教教育、禅修等各方面作了推进,但其特色与成功之处仍在文化学术,特别是高水准的佛学研究引导,电子版的经论共用,使学界教界受惠无穷。

  证严法师法脉上虽传自印顺导师,但其开创的慈济事业充分展开了、践行了太虚、印顺共有的人间佛教的关怀社会思想,其重践行的特征,如果用证严的话表达,那就是“做就是了”,其成效可说是后来居上。其特色为从印顺所称之大乘特有的“悲增上行”入手,从其仪式、音乐、建筑等方面看,也许可以说立足佛教本怀,借鉴了基督教的现代形式而有所创新。但从慈济遵奉的基本经典《无量义经》来看,也仍属大乘佛教的真常唯心论一系。

  自从日本所谓“批判佛教”提出“如来藏”非佛说后,有些人对“如来藏”说似乎讳莫如深。其实,禅净台贤依据的真常唯心论固然部分源于如来藏,佛性论也与如来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并没什么好忌讳,只是应警惕并防范“如来藏”可能带来的弊端就是了。任何思想都有其弱点,如来藏说当然不例外,印顺导师对如来藏的批评正由此着眼。而只要正视而不是掩盖其弊端,就能够防范。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就曾为此设计了一些重大措施,如凡干部一旦完成建寺任务,就立即调回,另派人任新建道场住持。这一措施明确地有鉴于禅宗子孙制的弊端,就是为了防范如来藏思想容易引起的“我执”。

  其实,日本“批判佛教”与其他宗教中产生的极端原教旨主义倾向有接近的一面,它们都反映了对现代思潮带来的种种弊病的不满。就此而言,不无对现代思潮的激进与躁动反拨的意义。但极端原教旨主义还含有从根本上否定现代思潮的倾向,就此而言,9·11事件与随之而生的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不说判处了这一倾向的死刑的话,也至少给这一倾向划上了阶段性的句号。因而,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保持与昂扬东方文化慧命的根本途径不是回到古代,而是实现自身传统的更新——台湾人间佛教的成功就是有力的证明,慈济与佛光山更朝着国际化方向迈进,表明了东方文化的全球生命力。

  就实质而言,体现人间佛教思潮在台湾充分展开的上述三大教派的践行具有互补性,尽管至少在目前,还大体不出或很少超出太虚思想,特别是其批判继承真常唯心论的构架。

  ——花莲弥漫着感人的气息(如用现代语来表达,那就是重在通过人与有情众生共具的情感感化),那怕是不了解佛教,甚至对佛教持怀疑态度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下,也不禁想为佛教,为慈济事业干点儿什么。慈济情感的包容广大而深厚,进而以悲开智,悲智双运,可以说至少人类的半数会感到这是心灵的皈依处。与证严法师提出的“超越反战”的内涵相比,圣女贞德“拯救法兰西”的号召似稍逊一筹。南丁格尔与她领导的修女们开创的事业确实伟大,但其声名远播仰仗着大英帝国的赫赫威势,可能不若来自小岛的“蓝衣天使”一无所凭。稍有遗憾的是,情感的开掘终有极限,如林宜璇所说,人一再被感动,难免麻木。

  ——来到法鼓山,淡雅的建筑与潺潺的溪流终于使学者们亢奋的心熨贴起来。中华佛学研究所图书馆提供了雄厚的学术资源,广阔的学术空间、第一流的学习设施。《中华佛学学报》、《中华佛学研究》也为学者们提供了当代一流的学术成果交流园地。这儿真是学子们的天堂,佛教学者的天堂,佛学思辨理性的天堂。不无遗憾的是,曲高总是和寡,圣严法师极其追随者多年心血凝聚起来的资源还未充分的利用。

  ——幸而,佛光山的让佛光普照人间的宗旨足以弥补此缺撼。佛光山上洋溢着一股强大的生命本身的向上的力量(人的自然本能或众生出于自然的正面倾向),也能够突破情感的局限。无论是佛光人的喜乐面貌,锲而不舍的精神,还是开拓进取品格等等,都源于生命本身的动力。星云大师以佛法所作的引导,无非是从个人“小我”开始,摄向“大我”与“法我”(最终应达到“无我”),开发出人所共有的悲心与智慧。从如实认知“无常”与“苦”出发,以追求常乐与清净的理想,由此开展出各项事业。在中国古代,无论儒道佛,都饱受宗法思想影响,都偏于硬性压制这一本能,但现代人间佛教把这一被压抑着的潜能释放出来,予以适当引导,于是爆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同时,这里由继承汉传佛教丛林传统而表现出的真常唯心论的特征也特别明显。

  可惜,安立在大乘唯识论基础上,以欧阳竟无、吕澄为代表的的现代佛教思想体系五十年来竟秀(开花)而未实。太虚的唯识论也主要从实用理性出发,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使用,很少开发其践行层面。就是客观上承接欧阳渐、吕澄的居士佛教传统的现代禅,在思想上却重在承传汉传佛教慧命,因而不出经过改造的(现代的)真常唯心论范畴,在实际上也还没有逾越太虚提出的佛化家庭思路。难道这一思想体系也如玄奘开创的慈恩宗,传二世而衰?只能供后人研究?撇开社会因素,秀而未实究竟由哪些内在的思想缺陷导致?意在传承玄奘事业的玄奘大学及其创办者是否能把玄奘思想核心——唯识论体系的现代转换与展开作为重大课题研究?

  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大乘真常唯心论体系标示圆融即包容性,这一思想体系在现代的转换成功在兹,不可避免的局限也在兹。简言之,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人所特有的而且原始佛教所特别强调的超越理性力量薄弱——对外缺乏棱角,即所谓随世圆融,缺少独特的直透心底的深邃的思想力量——对内缺乏自身反思,导致在明清时期,宗法性的东西披著「法我”的外衣泛滥。因此在现代,也应对在“法我”掩盖下的生命自然倾向的负面,保持应有的警觉。这是宗教的本怀,特别是佛陀超越理性的本怀所在,不宜有丝毫的懈怠。虽然缘起性空论传入汉地最早,这就是由鸠摩罗什译解,道安所传承的龙树空宗思想,但不久就与真常唯心论融和,散见于中国化佛教各宗教义中,未能独立传承。而印顺导师根据《阿含》,对这一思想体系作了新的抉发,并继承太虚思想,在此基础上安立了其人间佛教思想体系。印公强调的佛教理性信仰特色,将在世界宗教竞争中,为佛教拓展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也为批判现代思潮之弊,引导匡扶现代社会确立了佛教立场的准绳。在缘起性空思想体系上安立的人间佛教理论才展开不久,并由台湾北部的弘誓、中部的佛青、南部的妙心等多个教团倡导践行,未来不可限量。

  人间佛教思潮在台湾展开五十年,由小到大,忍受了重重压力,冲破了层层阻力,几乎每一步都走得很艰辛,而且从来各种批评不绝于耳。从动机看,这些批评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为因原有权位被削弱而发出的哀鸣、陈词滥调,对此自然可不予理采。二为因不察内情或受挑拨或确实曾受不公平对待等等,对此当有分析。例如所谓不讲修行问题,其实,法鼓山、佛光山等道场都已形成有特色的修行模式,面对的现代市民社会越复杂,修行也理应越精进。在现代,躲入深山老林的修行很难经受住社会考验。又如所谓世俗化问题并不新鲜。韦伯早此百年就提出了,他在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针对新教指出:“尽管还保留了宗教的形式,但宗教的精神正在如飞似的逝去”,最终为功利的世俗精神所取代。这一预判基于神教的“世俗”与“神圣”两元对立,本身就存在问题;而且与所谓宗教消亡论殊途同归。当然,人间佛教与社会的互动的领域愈广泛深入,自身的根源性愈需加强。三为出于善意的建设性批评,当代人间佛教正缺乏中肯的这类批评。

  韦伯正确地强调说,纯书卷气的学说不可能改变世界。其上述名著的理论价值正在于证明了宗教信仰和行为的践行意义。但他又声称,除了现代西方文化之外,没有任何文化(无论是出于宗教的还是其他的理想动机)能够包容如此规模的全面的(从精神到物质生产)广泛实践。这一断言也已被人间佛教在台展开五十年的事实无情地打破。尤其是佛教在中国社会中一向处于边缘地位,不象基督教在西方。20世纪前期,章太炎、梁漱溟等都由佛归儒,其原因虽多,但也不无出于这一现实考量。但是原处于边缘状态的佛教伦理在人间化的推动下,竟然至少在台湾社会的中下层跃居主流,同样也起到了西方新教伦理在17、18世纪所起的使社会在变革中朝良性方向发展的作用,避免了贪的无厌的资本主义的那种非理性的形式,避免了在威权消解和崩裂时代的社会大规模失范现象(如目前伊拉克的可怕现象)。虽然其他宗教对此也有贡献,但从台湾的实例更可看出东方传统延续的巨大力量,人间佛教虽然是对传统的根本性变革,但她对佛教基本观念的继承也很明显。这一继承弥补了新旧伦理规范的断层,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增强了对社会变革导向的约束力。仅此一点,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同时,这又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儒家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历来虽居主流,经过创造性转换的新儒学传统在台湾也从未中断。但传统儒学的根基——宗法社会已土崩瓦解,残存的宗族组织也无法承担通常由普世性宗教推展的社会化践行要求。而伦理只能靠践行,说教总是无力的。历史的使命于是落到人间佛教肩上。

  不仅如此,正如美国学者麦金太尔所说,东西方各有自身的理性传统。由此全球现代思潮与“后现代”思潮的展开也具有繁复的形式与极为多样化的曲折的途径。例如,与康得的名言——西方启蒙的口号:“勇于成为智慧者!勇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智”相比,在人间佛教领袖号召下,千百万义工、志工“用心地去做,努力地去做”,具有鲜明的东方启蒙色彩。但无论如何,觉悟虽有早晚之分,东西方社会理性化(不仅工具理性而已)的大方向却趋同。五十年来,人间佛教从在冰雪大地上播种开始,至今在台湾已有丰硕的收获。虽然其间对西方文化不无借鉴,但归根到底,这是东方各民族心智的结晶,特别是人间佛教倡导者与践行者的心智之结晶。

  南无人间佛陀!南无四众佛弟子!南无千百万义工志工菩萨!

  (本文作者为大陆研究中国近现代佛教专家)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