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拉卜楞的尼泊尔部落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顾炳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技艺超群的尼泊尔工匠

拉卜楞寺以其西藏之外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一大中心和西北地区最高佛教学府的地位而著称。这里所呈现的规模庞大的寺院群、金碧辉煌的建筑艺术和精美的历史文物古籍珍藏,世所罕见。

在拉卜楞寺众多殿群中,有一座佛殿在全寺区位置最高,它就是大金瓦寺。大金瓦寺,又叫寿僖寺、弥勒佛殿。该寺屋顶覆盖的全是镏金铜瓦,屋脊上所装饰的铜狮、铜龙、铜宝瓶、铜如意和铜法轮,也全是镏金的,阳光照射下的佛殿金光灿灿,气象非凡。据说,大金瓦寺殿顶的这些金瓦每块价值相当于60头肥羊。大殿内,8米高的大弥勒佛,造型端庄,气度娴雅,也是通体镏金。

据《拉卜楞寺·大金瓦寺志》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贡曲乎久美昂吾,遵照第六世班禅华丹益希的法旨,按后藏江仁钦宗的弥勒佛殿样式,要在拉卜楞寺大经堂西北隅50米处修建一座弥勒佛殿,就是今天的大金瓦寺。这座佛寺特别重要,投资规模很大,在全寺区的位置也最高,因此必须由最好的工匠来建造。当时,尼泊尔工匠誉满印度和西藏。于是,嘉木样二世就从尼泊尔请来了以姿那·米扎为首的三位技艺高超的金匠,由他们主持大弥勒佛殿的修建,并亲自承担殿内8米高的弥勒大佛、殿顶铜瓦及各种装饰物的铸造和镏金工程。

三位尼泊尔工匠来了。大殿奠基开工,炼铜铸件也同时点火开炉。工匠们按照带来的图纸,做模、化铜,一块一块地浇铸佛体的分解铜板,以及殿顶的铜质狮、龙、宝瓶、如意、法轮和一块块铜瓦,历时长达两年时间。最后一道工序是关键的镏金。他们把金子溶解在水银里,再涂刷在铜件的表面,晾干后用炭火烘烤,然后再用玛瑙精心轧光。如此重复三四遍,又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全部完成。在同时开工三年告成的弥勒佛殿里,他们如期出色地组装完成了8米高的大弥勒佛塑像和殿顶所有镏金瓦和装饰物的安装。

佛殿的修建和佛像的铸造,总共耗资5万两白银。大弥勒佛为跏趺式镏金铜像,和佛殿一样,具有浓郁的尼泊尔风格。三位尼泊尔工匠高超的技艺,备受称赞。这是拉卜楞寺第一座由外国人负责施工并铸造佛像的大佛殿,在众多佛殿中卓然而立,地位显赫。自建寺以来216年里,这座大佛殿,香火鼎盛。

据说,这座大佛殿建成后,三位尼泊尔工匠还用多年积攒的工钱,另外铸造了一尊小金佛,作为礼物献给了拉卜楞寺。这座精美的小金佛,至今被供奉在寺院的一个佛殿里。

落户美丽的乎尔卡加

佛殿和弥勒佛像建成后,三名尼泊尔工匠并没有回国去,而是在嘉木样二世及全寺僧众的热情挽留下,留了下来,定居在离拉卜楞寺不远的乎尔卡加村,并在当地娶藏族女人为妻,建立了各自的家庭。同时,继续为拉卜楞寺服务,建殿铸佛,奉献技艺。据《贡唐宝塔志》记载,清嘉庆七年(1802),拉卜楞寺在建那座著名的贡唐宝塔时,这三位尼泊尔金匠又铸造了阿弥陀佛等不可悉数的镏金佛塑,没有再收分文报酬。而且,尼泊尔王国还专为这座宝塔的开光,赠送了一对用稀世珍宝制作的门环作为礼品,成为中尼友好的象征。

当地人把这些尼泊尔后裔称作“瓦吾仓”。“瓦吾”是“尼泊尔”之意,“仓”是“家族”之意,完整的意思就是“尼泊尔家族”。乎尔卡加村的生产活动,以牧为主,以农为副。“瓦吾仓”主要从事牧业,祖先的金匠工艺技术没有传承下来。“瓦吾仓”连续五代,只与藏族通婚,没有与当地汉、回族通婚的个例,较稳定地保留了尼泊尔人和藏族人的混合血统。“瓦吾仓”的风俗大体与藏族相同,只是在祭祖时单独进行。

走近今天的“瓦吾仓”

笔者到达乎尔卡加村时,是上午9点半。静静地坐落在乌古冈山半山坡上的乎尔卡加村,与对面大夏河畔的卡其克山遥遥相望,一边是茂林,一边是绿草坡,风景绝佳。

村里没有一个人,静静的,只听见庄户大门口高杆上经幡的猎猎声响。正纳闷间,山道上出现了骑着一头骡子的两位少年才让当智和道吉才旦。原来,现在正值香浪节,村里的人全都携家带口,上山进沟扎帐篷浪山(休闲)去了。好在听才让当智说,我的主要采访对象的浪山地并不远,就在村后的山坡上。于是,在他的引领下,爬了半架山,找到了尕藏毛楞木家的帐篷。

尕藏毛楞木,57岁,是一位健谈而爽朗的壮汉。一见面,我就情不自禁地在他脸上寻找“尼泊尔”的影子。其实,他已是当年工匠的第四代后裔了,尼藏两种血统的多代融合,让今天的“瓦吾仓”们与藏族人没什么区别,但我还是觉得尕藏毛楞木与众不同,同当地土著藏民的脸型有些异样。

采访中了解到,现在乎尔卡加村的“瓦吾仓”共有13户76人。“瓦吾仓”现在与村里的其他土著藏民和汉民,关系相处和谐,生活状态平静安宁。

尕藏毛楞木保存下来一套祖先从尼泊尔带来的古战袍,还有一支铁矛。先是送到拉吉卜寺,后为了更安全地保存,拉吉卜寺又把它转送到了拉卜楞寺。现在这套尼泊尔古战袍仍完好地保存在那里。尕藏毛楞木每次过年时,都要带着“瓦吾仓”子孙去拉卜楞寺祭拜一次,缅怀先祖,以祈荫佑。这套战袍,是“瓦吾仓”惟一保存下来的尼泊尔文物,十分珍贵,也成了“瓦吾仓”们的精神祭品。

乎尔卡加村的“瓦吾仓”们,向我表达了建座碑或别的什么建筑物,以纪念三位尼泊尔金匠先祖的意愿,尕藏毛楞木甚至笑着问我可不可以在他的小卖部挂个“瓦吾仓”的牌子……我发现,这些外表与当地藏人几无二致的“瓦吾仓”们,并没有忘记他们的根,还有血管里流淌着的尼泊尔人的血。热爱中国,怀念尼泊尔山国故土,两份情愫在一代代“瓦吾仓”人胸腔里滚烫地传续着,那样合情入理,令人感动!

我想,如果当地政府能给他们一点理解和关注,帮“瓦吾仓”们实现一两个小小的愿望的话,不仅能给予他们以心灵和精神的极大安慰,还会有益于传续和弘扬中尼友谊和文化交流,甚至可以做点儿旅游开发的文章,一举几得,该是多好的事情!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