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寿山石创作中的佛教文化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江秀影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寿山石创作中的佛教文化

  □ 江秀影

  在西方崇拜中我们听到的是教堂中千百年来从《圣经》书页传出来的声音:“我的主,我的上帝啊!求你重听我呼求的声音,因为我向你祈祷。”西方人把自己看作上帝的选民,是“他草地上的羊”。征服自然、改造人自身以求再获神眷,重回上帝的怀抱,不再是迷途的羔羊。那么中国的崇拜智慧呢?照一般的看法,中国人思想中从未弹响过罪感这根弦。“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人崇拜的动力机制也许就是对生的执着。在对崇拜与天地关系展开分折之前,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的先哲们是怎样看待天、地、人的。“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谓道”。在老庄之道中,道是本原,是永恒的“天地之根”此“根”生生不已,才构成自然与人世的“大易”。儒家不断地提倡“天地之生”,可以说“乐生”是中国人崇拜智慧的本体意义所在。“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崇拜,一直生生不息到现代,而有的人以为对看破红尘的人“才会去念佛”,或以为学佛者一定要看破红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红尘并非佛学名词,而是文学家创造的,原始佛教时代,对过去七佛极为推崇。功德圆满才能成佛,这是诸佛相同,但佛的寿数、身高、光明,以及度化了多少弟子,诸佛是不同的。释迦牟尼佛曾说“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可见佛与佛之间寿数有极大的差距。释迦牟尼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生活很不理想,当时的印度,摩竭陀和跋耆,摩竭陀和萨罗时常发生战争,贫穷、饥荒、仇恨、妒嫉、弱肉强食的争斗,生老病死的痛苦,促进释迦牟去探索,寻求解脱之路,他历经艰辛,终于悟出了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在萻提树下成佛。也就是说释迦牟尼是在一片“秽土”上成佛的,这是由他当初的本愿所规定的。本人在探索佛教中曾深入层层掀开,犹如拔云睹日,在了解“佛教卷”,从学佛、念佛、成佛,到修持、修行、修心。结合到本人从事佛雕刻艺术时感觉到佛家形式、仪式、姿式,曾有忽惊忽喜,奇姿异彩,到处都有佛道奥秘的动人丰采,从学佛启人智慧使我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有峰回路转之感,柳暗花明之喜。佛教构成了当今和谐的社会,雕刻艺术也雷同一样,作品整体上都要给人们以祥和坦荡的感觉。本人对佛家作品深有感触,是在创作雕刻佛教“罗汉”寿山石雕刻作品中,取古融今并釆用传统国画的处理,加入了现代工艺的手法,以历史塑像为背景,形成中国寿山石工艺雕刻特有的佛家文化精神,并有众多寿山石佛像作品收藏在国家级博物馆供人参观,使佛教文化艺术给人一种全新的解读,曾记否,文革十年浩劫中横扫“四旧”,许多寺庙首当其冲,塑像被砸烂,殿堂被破坏,经卷被烧毁,然而,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不可能被一场独热的大火焚烧尽的。而在本人创作罗汉作品中曾研究到,罗汉是梵文“阿罗汉”的音译之略,可意译为“杀贼”,“应供”,“不生”,还可意译为“应真”,“真人”。按照佛教的说法,罗汉是上座部佛教所理解的最高果位。在创作寿山石佛家“罗汉”作品中曾主要体现几个方面意义:神态各异,或笑或嗔,或喜或怒,各罗汉均有呼之欲出之感,以表人们对罗汉的尊敬。达到因修行之因,盼望结果,阿罗汉为小乘之极果,佛教徒以得阿罗汉果为殊荣。

  佛教是讲究悟性的,尤其是禅宗《中论》说:“一切所有缘人,皆攝在四缘,以是四缘,万物得生”。人们所见到的佛,是有形象的化身佛。比如释迦牟尼佛,经过多年学习具备了人类所有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作为化度众生的工具,从而使众生得益。另一方面佛教的教义、信仰、道德、仪礼、及修炼,又称六宗,宗教不同于迷信,怎样去理佛道那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影响人们的命运,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佛道所提倡的教义、思想和行为规范,是可以同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相协调的。释迦牟尼住世期间,曾说过不能度无缘的人,不能转众生的定业,他的祖国遭到邻国琉璃王灭族大屠杀时,他也无能为力,没有用神通去救济,因为他不能违背因果规律。然而,他可以用佛法去开导众生,使众生自己修善、积福、消灾、避难——可见佛并不是全能的,佛度众生,事实上是众生自度。

  (作者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