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追踪神秘的磨石沟古塔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徐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追踪神秘的磨石沟古塔

  徐纪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找到兴城市这个磨石沟古塔,实在是件不容易的事。早在半年前,我就曾只身探寻过,但明明知道它在附近,可在当地的村子里绕来绕去,就是找不到。最后的结局当然是无功而返。这一次,记者又差点走了相当的路,花了近3个小时,就在几近放弃的时候,才最终看到了磨石沟塔迷人的身影。其过程的确有些艰险。

  青纱帐里寻古塔

  地图上显示,磨石沟塔位于兴城古城西北12.5公里的红崖子乡二道边村磨石沟屯西沟里。沿着公路走到兴城是非常容易的事,但有了上次的教训,记者几乎是隔三步差五步就下车打听进山的路线。当地人对磨石沟塔都很了解,每问到一个人就很热情地指着方向。最后摸到进村子的一条长长的土路时,记者方明白,上次就是在这个岔路口走错的,记者走的是另一个方向,难怪没找到古塔。

  走走停停,过了1个小时了,磨石沟塔像和记者捉迷藏一样,始终找不到。在一个小石桥旁,一个村民告诉记者,古塔所在的磨石沟屯离这里还很远,而且路极难走,得费一番功夫。听了他的话,记者更有些迷茫,可毕竟走了这么远了,要放弃也有些可惜。于是,记者继续往山里走。山里的路都是只有车辙宽和石路了,其实就是在干涸的河床里穿行。大石块不时磕刮汽车底盘的声音让记者听得一阵阵内疚,觉得很对不起陪记者出行的这辆汽车。路两旁是宽敞的庄稼地,种的是花生和玉米。记者尝了一颗已经长成熟的花生,嫩嫩的,特别水灵,果实还特别地饱满。一棵棵紧挨着的酸枣树挂满了酸枣,一点一点的特别好看。这里的风景透出一种特别质朴的乡村气息,远远还可以看到山坡上吃草的白羊,但就是找不到一个可以问路的人。看来,这个地方的村庄比较闭塞,交通也极不方便,一切还是原生态呢。

  继续往前走,时间已经指到了下午3点半,记者不由得有些着急。这样找下去,会不会又要无功而返呢?终于在一片玉米地里看到一位正忙着收割玉米的女子,记者忙上前打听。女子指着她身边的一条小路说:“顺着这条路一直往里走,大概有1公里路吧,就会看到一座塔。”听到她这么肯定的回答,记者有些欣喜,可看看路又有些心凉。这哪是路啊,连羊肠小道都算不上,两条车辙留下的痕迹,中间有1米多高的野草,车辙两侧是庄稼地。没办法,车子壮着胆冲了上去,现在就得仰仗司机的驾驶技术了,记者坐在车内紧张得大气儿都不敢出,高高的野草高过了车厢,好在地面没有深坑和石头,车子倒也算开得平稳。走走停停,大约又走了3公里,也没见塔影,在一块空地前,记者几近失望了,心想:这个磨石沟塔真是有些神秘,两次寻找都要无功而返。

  车上的几个人都下了车,其中一位朋友很认真地说;“直觉告诉我,那座塔应该就在附近,不会超过50米。我们四处去找找吧。”说完,他向更深处的林子里走去。记者也在附近绕了一圈,可还是没有找到。大约过了20分钟,那位朋友远远跑来,兴奋地喊着:“找到了,就在前面的林子里!”大家高兴极了,连忙跟着他往里走去。

  山沟里的古塔

  大约又走了近20分钟,躲过一片树林的遮挡,一座古塔赫然出现在视野里。记者快步上前,在路上看到有两块散落在地的磨盘和碑座,但从成色上看,倒不是与古塔同一时期的,很可能是后人遗落的。在塔前3米处,有一块当地政府建的石碑,上面清晰地刻着“磨石沟塔”的字样,在其旁侧还有香炉,但这都是后修建的。

  磨石沟塔建筑年深久远,构造精致,样式少见。塔为八角形空心密檐式,塔的基台根部外围全部被毁。塔座原形已不见,仅存须弥座的上枭及上枋。上枭是灰色砖雕的仰莲,面涂白灰。上枋的是下边沿是砖雕鼓钉,角部雕有瑞云纹,在须弥座束腰部分的残砖砌迹上,仍可见到横立砖砌成的枋心和藻头的形象。塔身下部各角有一圆柱,各面中央有圆券门、侍从人物雕刻。此塔上部有砖雕斗拱,每面有转角铺作二拈及补间铺作一拈,均为每两跳五铺作。塔檐从塔身上数可达9层,每层高约1米,塔顶原有刹座相论、宝瓶、刹杆,早已脱落。塔座的正东、东北、西南三面各被凿开一洞,从凿开的3处洞口和残破的形迹表明,塔心的木构架等均系被后人所挖空。维修后全部堵实。

  走到塔身下,记者仰头细细端详,只见塔身建在塔座上枋的一层仰莲上,塔身八面,每面边长两米,各角有一圆柱,各正面的中部有一砖雕圆券门,门分两扇,上下有圆门钉,两扇皆有门环,雕成兽面纹。门外两旁各立一名协侍,长袍垂膝,两手合成拱式。头部多数已无存。门上有砖雕宝盖,盖帘及丝穗清晰。塔身的东面砖门被凿一大洞,是一个年代较久的盗掘痕迹。侧面(东西、东北、西南、西北)中部都有一砖雕砌碑,碑首用两条降龙图案组成,中间一块方面碑,其上并无装饰性刻纹,碑上都分别刻有一个粗体大字。究竟是何种文字,有待进一步鉴定。碑座为龟趺式,**已严重残毁。偏面碑的上部有一砖雕飞天。单手举莲,面目俊秀、体态轻盈。此飞天与义县嘉福寺等处的飞天相似。塔身上部有砖雕斗拱,每面有转角铺作二拈及补间铺作一拈,均为每两跳五铺作。塔檐从塔身上数可达9层,每层高约1米。层层有塔檐,塔檐是用砖叠砌伸出的。中间镶有“绿釉瓦镜”两面,周围表面涂白灰一层,塔檐砖瓦都有不同程度的脱落。

  牧羊人的传说

  正打量着,在不远处忽然传来询问:“你们是哪里来的?”记者吓了一跳,循声望去,原来不远处的小山坡上一直有3个放羊人在观察着记者一行的举动,看记者又拍照又记笔记,忍不住好奇也就问出了声。听记者想打听这座石塔的历史,他们走下山坡,来到记者面前,指着古塔七嘴八舌地介绍起来。

  其中一位壮汉说,前几年这座塔身上还有完整的头部石像,这两年不知让谁破坏了。塔也被掏空了,还是当地人用石灰和砖头给修砌了一番。塔顶曾有人上去过,倒也没看到什么东西,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大自然的破坏,已经残破得有些不成样子了。记者看到在其中一面塔身上有一首后人写上去的诗《观此塔书怀》:古塔孤立面半非,几经苍桑形仍魁;虽居僻处寂久呆,却铭悠代载史碑;传说压住十八王,免乱民才得安睡;我劝来者滋善意,保护文物品可贵。据当地人说,他们虽然不懂什么大道理,可也知道这座古塔的宝贵,都自发前来修护古塔。传说这座古塔是用来镇压兴城曹庄的“十八王”的,免得让他兴风作浪,残害百姓。据说离这附近还有一座塔,也是用来镇压“十八王”的。别看这塔不起眼,除了“磨石沟塔”这个名字外,在当地还有好几个名称呢,分别叫“双山古塔”,又称“西塔”、“黑金凤塔”。

  最让记者好奇的是,在塔的每一面都刻有一个粗体大字,而且每面字都不相同。那会是什么意思呢?关于此塔的创建年代,《兴城县志》载:“创建年月无考”,但从它的建筑形式、结构上看,建筑结构、形式类似义县、锦州等地辽塔,其塔身砖雕券门与金代舍利塔极为相似,因此可暂断为金塔。此塔构造既雄伟又精致,形式少见。特别是有异形文字的碑碣,可作研究辽宁省民族地方史及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的参考。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