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佛教组织蓝海战略的三个特点
当代佛教组织蓝海战略的三个特点
摘要:泰国曼谷法身寺教团和台湾地区佛光山教团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两个佛教教团组织,前者属南传佛教之泰国佛教,后者为北传佛教之汉传佛教。然而两大教团从开山至今不过40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经营管理中一定有独到之处。佛教教团组织属于宗教类非营利性组织,蓝海战略是组织管理中的优秀策略。现以法身寺教团和佛光山教团为例对比研究,解析当代佛教组织经营管理中蓝海战略的三个特点:重点突出、另辟蹊径、主题鲜明。
关键词:佛教组织;蓝海战略;法身寺教团;佛光山教团
中图分类号:B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0)01-0013-05
泰国曼谷法身寺教团和台湾地区佛光山教团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两个佛教教团组织,前者属南传佛教之泰国佛教,后者为北传佛教之汉传佛教。然而两大教团从开山至今不过40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经营管理中一定有独到之处。佛教教团组织属于宗教类非营利性组织,蓝海战略是组织管理中的优秀策略。本文拟以法身寺教团和佛光山教团为例对比研究,解析当代佛教组织经营管理中蓝海战略的三个特点。
能够开创蓝海的良好战略,往往具有以下互为补充的三个特点:重点突出、另辟蹊径、主题鲜明。观察与分析法身寺教团与佛光山教团的发展过程,会发现有三个特点。表解如下:
一、重点突出:建寺院与佛光学
在《佛教徒的理念》一书中,法身寺副住持他达奇哇法师提到创始法身寺的团体其目的为:教导道德给大众,以内在和平扩大为世界和平。实际作法为:一、建立具有优良修行环境的寺院;二、培养正僧;三、培养社会善人。…㈣建立具有优良修行环境的寺院是当前法身寺的工作重点。有关法身寺的主体建筑情况,根据法身寺网站(新加坡善友禅中心网)的相关资料介绍:拥有一千英亩面积的国际法身中心,包括:大法身舍利塔、第二座国际法身堂、祖师纪念堂、大雄宝殿、第一座国际法身堂、总部办公室、深修禅堂等。目前的建筑重点是大僧座宝墙。大僧座宝墙是大法身舍利塔广场周围的建筑物,总共长达4公里,建筑物整体使用钢筋铁骨水泥浇注而成,整个面积能容纳60万人,再加上法身舍利塔周围的广场,总共能容纳100万人。大僧座宝墙自2004年开始修建,目前尚未完工,还剩下最后一个阶段的建设,即是二楼的屋顶。屋顶的面积分为860个“单元”或称做“模组”。每个“模组”皆呈现为四方的金字塔形,底部的宽长是18×18平方公尺。屋顶的架构使用高品质的不锈钢。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源,目前法身寺的四众弟子正在为筹款积极奔走献策献力。法身寺拥有出色的经营管理才能,由于卓有成效的运营,早在1998年法身寺便获得全泰工商管理协会的最佳市场策划奖。
而佛光山的星云法师则提出“以文化弘扬佛法”的口号并付出实践,半个世纪的辛苦经营,星云法师把自己丰富的经验凝结成《佛光学》,被编列为《佛光教科书》第11册。诚如星云法师在该丛书的序言中所讲:“我们所以把《佛光学》编列在《教科书》第十一册,是因为数十年来佛光山倡导佛教现代化、人间化、制度化,对当代佛教的发展不无影响,因此以佛光山和佛光会为主,提供一些概念和认识,协助大家掌握佛教未来发展的动向。”似乎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却是星云法师及其佛光山教团半个世纪的辛苦经营。“星云模式”将对佛教的未来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二、另辟蹊径:不变与变化
两大教团都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推动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2005年,法身寺在泰国共有28个地方中心。第一个海外法身中心于1992年1月1日在美国加州成立,如今已经分布在澳洲、新西兰、比利时、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丹麦、瑞典、挪威、巴林、杜拜、阿布达比、以色列、卡塔尔、中国(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意大利、南非、瑞士等地,已超过40个中心。而佛光山全球道场规模更大,根据佛光全球资讯网2008年统计:台湾道场包括北区26个、中区18个、南区19个、东区7个、外岛4个,其海外道场包括亚洲9个、美洲7个、欧洲17个、非洲8个、大洋洲16个。而康乐、简惠美在《信仰与社会》中对佛光山海外道场的统计数字略有出入,其中亚洲道场12个、美国和加拿大13个、欧洲7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10个、中南美3个、南非6个。可能是因为统计时间等各个方面的误差造成统计数字的出入。无论如何,佛光山的全球道场规模极为庞大,2008年在佛光山全球资讯网上列有名字的已达131个。法身寺和佛光山另辟蹊径开创蓝海,具体表现为:都在迅速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然而,两者的国际化各具特色。法身寺在国际化中维持自身特色——以不变维持其特色;而佛光山在国际化中注重本土化——以变化寻求其发展。
(一)法身寺:法身时间概念之提出
自从1992年1月1日,法身寺第一个海外中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后,迄今为止,海外的分院、中心已超过40个。法身寺住持法胜法师遂提出“法身时间”的概念,实现跨越国界的同步修行。第一个海外中心加州中心成立后,从1992年到1998年,在每个月第一周的荟供法会通一次国际长途电话,收听法身寺现场的声音,同时静坐。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从1998年到2000年各个海外中心每个星期天上网收听,2000年至今则每天通过互联网传播法身寺现场的状况,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图像。以此指导静坐。法身寺释白朴法师制作了“法身时间”的演变与发展图。
黄珍妮认为:“法身时间”之概念带人法身寺迈进全球化:“法身寺在海外成立法身中心后,根据法胜大师提出‘法身时间’之概念前提下,在各国的海外中心在每周日上网收听法身寺的现场直播,同时修行静坐。到了进入网络与卫星科技弘法时代后,法身寺遂透过法身卫星频道DMC让此概念更实际化。”
通过国际长途电话、互联网络,法身寺世界各国的弟子在同一时间在住持法胜法师的指导下,按照统一的方式参与荟供法会,集体静坐修行。其特征为:统一、不变。法身寺所组织的世界和平道德会考,全球的考试时间也是统一的,如2008年《温暖之家》考试,法身寺全世界各分院中心统一考试时间为:2008年1月20日下午两点。试题也是一致的(翻译为不同语种)。法身寺世界各分院中心所举办的活动也大都与本部保持一致。如:佛法禅修训练营、短期出家活动等。法身寺弟子在海外不许更换僧服。笔者一泰国籍同学系法身寺出家比丘,本想到中国大陆佛学院求学,结果因佛学院要求统一着装穿汉地僧服,所以不能入学而改为申请进入社会大学研习佛教。以上种种可以看出,法身寺在国际化中以不变维持其特色。
(二)佛光山注重本土化
而佛光山恰好相反,在国际化中注重本土化——以变化寻求其发展。在国际化进程中,
佛光山或积极同当地社会、政府接洽,或结合地方文化进行弘法。先争取进入当地社会成为他们的一员,继续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赢得当地人民的信赖和尊敬、政府的公开支持,从而成为当地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员。
2001年4月19日,在南非举行的“国际佛光会第三届第一次理事会议”上,星云法师提出了“寺院本土化”的主张,所谓“本土化”就是要让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环境、风俗民情之不同,发展出各自的特色。“注意结合当地土著信仰的实际情况,甚至适当将其纳入到佛教仪式之中,使得人们对佛教有亲近感。”
以日本别院为例,1993年3月日本东京设立临济宗佛光山东京别院,除了使用当地语言之外,并依日本的社会习俗、节庆极典,采取中日合并的方式,接引更多人参与法会、活动。春风御彼岸会:是日本人春秋祭祖的时日。①春季时,值逢中国清明之祭,故启建此法会,礼诵“慈悲三昧水忏”,荐拔历代祖先,回向护法檀那,消灾吉祥。②御盆:日本的祭祖法会,从七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五日为一个月。七月十五日启建“盂兰盆报恩法会”,讽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消灾祈福,并“三时系念”佛事一堂。对日本人而言,中国式盂兰盆报恩法会,是稀有难得的殊胜。③大晦日祈祷会:日本人于十二月三十一日晚必携家带眷到各寺院神社祈祷阖家平安,临济宗佛光山东京别院于是晚六点三十分,举办回炉晚会。除了备有地道的中国素菜,日本应景菜,亦有年玉(红包)及法语,与来寺信众共结法缘。晚会结束后,又虔诚礼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祈求新的一年万象更新。此外,举办成人礼大会(捣麻薯大赛)等日本的民俗文化活动。
通过与日本当地社会民间文化的紧密结合,佛光山所举办的各种活动在日本大受欢迎,并且为其在日本扎根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又如被誉为“西半球第一大佛寺”、“西方的紫禁城”的美国西来寺,最初是购买了一座教堂改建而成,为了度化美籍人士,经常举办英文佛学课程,迄今为止已有多位美籍人士出家。还有被誉为“南半球的第一大佛寺”的澳洲南天寺、“非洲第一大佛寺”的南华寺等都采取了各种措施积极推行本土化策略。真正要落实寺院的本土化,当寺院进入正常的运转轨道后,华人退居第二线,管理的位子交给当地出家、在家众,由他们来全权管理,主持当地资源、责任和决策权。如马来西亚佛光山总住持是地道的马来西亚人;佛光山新西兰北岛道场即将完成,已经内定将交给新西兰籍的慧峰法师出任住持。星云法师提出希望“于10年至50年之间,都能让当地本土的僧众及信众来管理。
如果说以不变维持其特色是法身寺国际化的显著特色,那么,以变化寻求其发展则是佛光山在国际化中的一大亮点。法身寺教团和佛光山教团通过推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另辟蹊径,开创了一片蓝海。
三、主题鲜明:法身法门与人间佛教
优秀的组织,良好的战略,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法身寺的主题是:法身法门(人间——天上),佛光山的主题是:人间佛教(天上——人间)。
泰国是一个佛教传统国家,佛教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人的生老病死、教育、医疗乃至婚丧嫁娶、新房上梁、谋职出远门等都离不开寺院与僧侣。“在泰国,除了家庭,寺庙是最重要的乡村生活的基本单元。每个乡村或山寨都有寺庙。佛教所代表的精神信仰是农村生活的中心。乡下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都是围绕佛教寺庙展开的”。在民众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僧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泰国人有传统的“积累功德”的信仰模式,他们认为通过施舍财富或宗教修行,僧伽方面所拥有的特殊力量会转移到信众的生活当中,最终改变他们在世间受苦的状况。这一观念在泰国社会深入人心,由于民众的信仰需求,泰国的僧侣们必须承担起信众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僧伽的宗教活动,使信众社会获得了共同的文化体验,得到宗教心理上的满足,使他们有了某种归属感和接近神圣的感觉。而法身法门所提倡的从人间到天上的修行目标就满足了泰国信众的这种信仰需求。
法身寺的僧侣一致认为,法身寺创办人詹·孔诺雍都往生在兜率天特殊功德区菩萨圈。法身寺号召信众共修入法身法门,最终也能够往生兜率天特殊功德区菩萨圈。这和中国佛教净土宗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提法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都是通过修行希冀从人间到天上。
与此相反,佛光山的主题则是:人间佛教。把佛教从天上拉向人间。关于人间佛教,星云法师有许多精彩的言论:“佛陀出生在人间,出家在人间,修道弘法、度化众生、成道涅槃,都在人间,这说明了:佛陀是人间的佛陀,而佛陀的教法,就是‘人间佛教’。佛光山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乃遵循佛陀的本怀,以合理的经济生活,重视家庭和谐,开创幸福人生的理念,把佛法落实在人间,融入于生活,进一步开发内心能源的佛法教化。”“过去传教者鼓励信徒舍弃人间,抛弃妻子,人山修道,埋没了佛教的人间性,致使佛教衰微,了无生气”。“在今后的工业时代里的佛教,一定要从人世重于出世做起”,“把佛教的慧命,从寄生在寺院上而转移到事业上”。
人间佛教的思想首倡于太虚大师(1889~1947),面对清末民初中国佛教的整体衰败,太虚大师提出教制、教产、教理三大革命,但是终其一生未获成功。之后,台湾的印顺法师和星云法师继承了他的思想。太虚、印顺、星云成为人间佛教理论的三大重要建构者。而真正对人间佛教思想阐发精致入微、付诸实践并大获成功的应该是星云法师,他曾这样自述道:“中国佛教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当政者的政策,逐渐演变成远离社会人群,封闭自守的山林佛教,使得佛教无法普及众生。民初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力排旧弊,倡导佛教革命,喊出‘人间佛教’的革新口号。他认为学佛并不是渺不可及的事,将人做好,离佛也就不远了。我深受太虚大师的影响,渡海来台后,将‘人间佛教’从寺院带人社会,从僧众带到信众,把佛法落实于生活中,期使‘人间佛教’的理念发扬光大。”
正如陈兵所说:“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虽然以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理论为基点,但适应时代而有诸多发展,更加现代化、生活化,并且以饱含感情、多带诗意的现代语言予以表述。如果说,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只完成了理论建构的骨架,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则已是血肉丰满。……在他所创建的佛光山、国际佛光会范围内,真正实现了太虚大师所发起而未能成功的教制、教产、教理三大革命。”“他(指星云)有《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等专论,编有《人间佛教》专书(《佛教丛书》之十)30余万字,系统阐述人间佛教思想,内容颇为丰厚全面,其它大量演讲、文章、日记、格言、文艺作品中,也多处论述人间佛教,在闪耀着人间佛教思想的智慧火花。正如他所自言:‘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甚至可以说,星云大师的所有著述,所有业绩,皆以人间佛教为主题,构成了博大精深的‘星云人间佛教学’,在佛教思想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人间到天上”的“法身法门”,还是从“天上到人间”的“人间佛教”,法身寺教团与佛光山教团各自拥有鲜明的、令人起信的主题,为教团组织的发展实现了价值上的突破。
《五台山研究》2010年第1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