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北京的塔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北京的塔

  北海曾有太液池之美誉,湖心的琼华岛又称万岁山——当年元世祖最喜欢住在这里(有点象金庸小说《射雕》里盘踞桃花岛的东邪黄药师)。忽必烈汗的这座广寒殿(相传又是辽肖太后的梳妆楼),于明万历年间忽然倒塌了,琼华岛顿时显得失重而又荒凉。好在清顺治八年,一座白塔仿佛天外飞来般出现在山巅,填补空白——并且构成风景中的风景。按照前寺后塔的建筑原则,白塔的脚下自然还有一座依山势蔓延的寺院,即永安寺。从此,湖光塔影,相映成趣。人们再也不可想象:假如北海没有这座塔,会是什么样子?它仿佛已是不可取代的标志了。

  这种白塔其实是喇嘛塔,藏式秘宗佛教里佛的化身或象征,其造型刻意模仿坐佛的轮廓:丰满的肩膀、收紧的腰围、盘屈的下身,塔刹(又叫塔脖子)上端的华盖及塔顶,更是预示着一张无比权威的面孔——这张脸正从神秘的云端瞰着芸芸众生。隔山相望,你看见的是一座线条流畅的塔呢,还是一尊盘腿打坐的佛——包括他的莲花宝座?由此可以鉴别出你自身的悟性与诚意。当然,风景也许比任何宗教更容易感化人心,哪怕你是个无神论者,也照样会因湖光山色而变得温柔。对于云水一色的北海来说,白塔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为之补充了无穷的活力。它更像是彼岸的灯塔,不仅使人间的苦渡感受到希望,而且锦上添花般地为风景照明,使美变得更美……尚勇先生曾如此诠释:“北海白塔是宗教建筑与园林景观巧妙结合的典范,其作为园林名胜的点缀,审美价值远胜于初建者寄予它的宗教意义。这也是它在失去了作为宗教建筑存在的意义之后,仍然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之一。因而我们可以说,北海白塔是喇嘛塔用做风景的最成功的范例。”

  据作曲家刘炽介绍,他创作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就是在北海,歌曲中提到的白塔,即北海的白塔。当时他领着一大群少先队员在北海划船,头脑中忽然有旋律不请自来,于是赶紧弃舟上岸,趴在琼华岛的一块假山石上记录下来——是北海给了他灵感,是白塔照亮了他!同样,当我还是个外省的学童时,就在音乐课上练唱这首歌了,我因之而知道北京有个北海,北海有个小胖子般的白塔。第一次亲眼目睹白塔,我已成年,可还是感到无比亲切,耳畔总有熟悉的旋律伴奏,那是记忆的回响。潜意识里以为这已是重逢。北海的白塔,是我来北京后遇见的第一个熟人!我爱你,北京的小胖子。

  因为漂浮在一首永远的儿歌里,白塔很旧,又很新。它无形中担任了许多人童年记忆的证人,它本身也因之而保持着淳朴与童真。白塔作证,歌声作证:我们都曾经有过一颗玉璞般不事雕琢的纯洁的心……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失去了双浆,也失去了天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海的白塔颇类似于杭州西湖的雷峰塔——作为历史或传说的证据,勾起人无穷的联想。而且他们都是“水塔”:有名的水上的塔。只不过,白娘子的雷峰塔早已倒掉了(西湖还是那个西湖吗)?北海的白塔则在现实中及歌声中同时屹立。白塔有着无数的影子。白塔是不会倒的……在西湖漫游,我无法忽略雷峰塔的缺席。而北海则远远比西湖幸运,因为绿树丛中的白塔就像永远的哨兵。

  其实白塔并不是北海的这一座,在阜成门内还有一座更为古老的——始建于元朝至元九年(1272年)的妙应寺白塔,高50.9米,系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喇嘛塔。远在辽代,这里属辽南京北郊的永安寺,寿昌二年(1096年)就曾建有一座释迦佛舍利塔,后被毁。元世祖忽必烈将此地圈入新建的大都城内,并敕令在辽塔遗址上重新营造一座用以“坐镇都邑”的大型藏式佛舍利塔。至元十六年(1279年)又命以塔为核心修筑作为皇室在京师佛事活动中心的大圣寿安寺。忽必烈讲究“以佛治心”,颇受其青睐的大白塔自然集皇权和神权之象征于一身,不仅佛光普照,而且皇气逼人。况且它在体型上也算元大都城内罕见的巨人,不可一世,标志着一个横跨欧亚的超级大帝国的尊严(有点相当于当代美国纽约的世贸大厦)!这座喇嘛塔是因通体洁白被称为白塔的,而寺也一直被民间俗称为白塔寺。虽然明朝把它改名妙应寺。但即使在今天,老百姓仍习惯以白塔寺相称——公共汽车的站牌上也以此为地名。

  假如说北海白塔是北京的小胖子,妙应寺白塔则绝对是大胖子:塔基面积1422米,底部有高9米共三层的方形折角须弥座(由佛祖莲花宝座演化而来),上承覆钵形塔身,塔身以上是重叠的十三层相轮和垂有流苏的华盖,华盖以上还有约5米、重达4吨的鎏金宝塔形的塔刹(俗称金顶)。真称得上是雍荣华贵,倾国倾城。可惜如今它被一大群灰暗的民居所包围,被大商场和巨幅广告牌所包围,已无当年鹤立鸡群的感觉。站在车水马龙的阜成门内大街,我即使仰酸了脖子,也看不见那曾经脱颖而出的白塔金顶。是北京城长高了,还是白塔变矮了?

  位于黄寺西侧的清净化城塔院,同样以白塔金顶的美景著称。据说从北三环中路中间往南看,就可以看到那座汉白玉石塔鎏金的塔刹和闪耀的垂带。它是班禅六世的衣冠塔。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来北京给皇帝祝寿的班禅染病圆寂于黄寺,皇帝很悲痛,下令建造清净化城塔院以示纪念,塔下安葬着班禅六世的经咒衣履。

  西郊玉泉山北峰的妙高塔,创建于乾隆初,则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塔身洁白,覆钵上镶嵌着黄色琉璃环带,再加上蓝天白云掩映的金色塔刹,简直完美无缺——被称为“融合了汉藏和印度诸风格于一体的巧妙建筑。”它和玉泉山南峰的玉峰塔遥相呼应,如同云河间的双子星座,系颐和园西部风景。

  中原地区以及南方流行的佛塔式样,大多为楼阁式、亭阁式或密檐式。而这种覆钵状的喇嘛塔,却遍布北京(仅现存的就有百余处)。譬如大觉寺的性音和尚塔、潭柘寺的舍利塔,都堪称其代表。这恐怕跟北方少数民族屡次定都北京有关。元朝把在蒙藏地区广泛传播的喇嘛教奉为“国教”,喇嘛塔自然也就很容易在北京地区扎根并且繁衍了。清朝同样很重视藏传佛教,东黄寺、西黄寺(合称黄寺)是清初极有名的喇嘛庙。西黄寺系为迎接西藏黄教领袖达赖五世于1652年进京朝见顺治皇帝所建,故又叫达赖庙——从此,西藏来京官员和喇嘛都喜欢住在这里,相当于“西藏驻京办事处”了。有清二百多年在京都修建的喇嘛塔,一点不比元朝少。譬如前面所说的北海白塔,即是顺治年间的创举。北海在清代属皇家禁苑,顺治皇帝特意把喇嘛塔盖在了自己的后花园。但这种充满异域情调的宗教建筑(中国喇嘛塔的造型系由尼泊尔传入)出现在北海,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反而多多少少有某种纪念意味:北海早在元朝时是模仿前者的宫寝,而忽必烈曾亲自下令在辽永安寺遗址建造了大白塔,那么北海的白塔,是否在模仿前者的王者之气?还是渴望恢复元大都的辉煌?甚至连北海塔下新建的寺院,也一样地叫永安殿。清代的这座白塔,仿佛是元代的那座白塔的另一个化身:不仅是宗教精神方面的因袭,而且象征着文治武功的重振……

  北京的塔,并非只有喇嘛塔一种。同样是在元代,也建造过其他式样的佛塔,今西四南大街丁字路口西南侧砖塔胡同的那座“元万松老人塔”,那是七级密檐式青灰色八角形砖塔,可以为证。昌平县北部银山的原古延圣寺基址附近,有七座金元时代的舍利塔,也都是密檐式砖石结构。当地还流传着“银山佛塔数不清”的说法,因为除了这五座金塔、两座元塔外,山颠簸谷还遍布着大小数十座佛塔,大都是明塔、清塔——其中有喇嘛塔,但也有楼阁式砖塔。可见自元代以后,并非喇嘛塔一统天下。“银山铁壁”是燕京八景之一,其历朝积累的塔林令游人嗟叹:时光流逝,而宝塔长存……

  东郊通州北城的通惠河畔,有一“燃灯佛舍利塔”算是塔中的老人了。传说系南北朝周宇文氏创建,中经唐尉迟敬德维修。近年来通过考古鉴定,其实是辽塔。清康熙十八年曾被震祀,只剩下基座。康熙三十五年在原基座上修复了塔身与塔顶: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共十三层,高约48米,围足44米。乾隆皇帝下江南归来,坐在运河的龙舟上,发现此塔的影子居然能倒映在相隔数百米的运河水面,无比惊叹,写下了“郡城塔影落波尖”的诗句。

  北京金代以前的白塔,有的倒塌了,有的被拆毁了,所剩无几。崇文门外原有一座建于金大定年间的弥陀塔,明景泰二年(1451年)更名为法藏寺塔。这座高十丈、共七层的空心塔,可供游客顺着楼梯攀爬——站在顶层,一直能望见香山,即从北京城的东南角望到西北角,视线毫无阻碍。可惜坚守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这座苟延残喘的古塔还是被拆除了——因其岌岌可危,布满裂痕,而且像比萨斜塔一样站不直了。房山云居寺,令人钦佩之处,不仅在于它珍藏着历时千余年的隋唐塔一座,分别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太极元年(710年、712 年)和唐玄宗开元十年、十五年(722年、727年)。我去云居寺参观,抚摸着冰凉的砖塔,有梦回唐朝之感。它是有福的——居然像唐诗一样流传下来了,战胜了时间!与北塔相对,原来还有一座南塔,系建于辽代天庆七年(1117年)的压经塔。只是北塔尚存,南塔却不幸地毁于劫乱。

  建筑学家梁思成,是很反对古塔的破坏的。西长安街上,原有金代庆寿寺双塔,非常漂亮。可惜解放后扩路时还是将其拆除了。梁思成感到无比痛心:“对北京这个历史留下来的杰作,我们不能轻举妄动,它是封建社会的精华,它完整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像龙须沟这样的地区当然必须改造,但是比如像西长安街上金代庆寿寺双塔,为什么一定要把它拆掉?为什么不能把它保留下来作为一个街心小绿地看一看?”双塔的消失,在他心中就如同老北京的两根筋骨被抽掉了。

  如今的北京,还剩下多少座古塔呢?还剩下多少根老骨头呢?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