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王孺童:一个青年居士的参与悟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王孺童:一个青年居士的参与悟

  陈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广济寺后院一间古朴幽静的办公室里,与王孺童先生畅谈一个下午,恍惚有超越时空之感。他从佛学、《论语》、老庄,一直讲到量子力学和霍金的《时间简史》。言谈中不时引经据典,仿佛一位满腹经纶的老禅师。而实际上,出版过《比丘尼传校注》、《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上下册)、《孺童讲<论语>》、《王孺童佛学论著集》(四卷)等近十余种学术专著的王孺童,今年刚刚满30岁。

  寻求生命的终极答案

  王孺童出生于一个文艺世家。他的伯外祖父是新华社第一任秘书长、中国当代著名的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谢冰岩先生。外祖父则是执导过《暴风骤雨》、《早春二月》、《智顗取威虎山》、《红楼梦》等一系列经典影片的著名导演谢铁骊先生。可是王孺童却没有走上艺术这条路,因为从人生之始,冥冥中就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向另一个方向探索,向生命最终极的问题寻求答案。

  “那是我五六岁的时候,用老话讲,就是未开蒙之前,生死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

  他问父亲:“死是什么?”父亲的回答说:“死了,就是什么都没有。”

  接下来一段日子,对于死亡的巨大恐惧牢牢地攫住了他。“那是一种莫名的恐惧,远远超出了‘怕’的程度。”他一度连觉都不敢睡。小学的时候,这种恐惧曾经有一次集中爆发。“一连两个星期,我陷入了一种梦魇的状态中,想挣脱,但挣脱不出来。”

  这种与生俱来的困惑与折磨变成了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促使他去寻求答案。

  “我学佛不是为了做学问、研究学术问题,而是为了参透人生的真相。直到现在,我遇到一些高人、上师,也总是开门见山,跟他们讨论人生的终极问题。”王孺童在上海看望南怀瑾先生时,南先生曾就此当面肯定过:“这正是你前世与佛有缘,有修为的表现。”

  后来,王孺童读到了佛陀“四门出游”的故事:据说身为王子的佛陀在成年后第一次离开皇宫,在城墙的四个门边分别碰到了“生、老、病、死”。他看见一个为生存所迫拼命劳作的人,看见一个因时光流逝垂垂老矣的人,一个痛苦万状的病人以及一个倒毙路边的死人。从而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苦难与无常,于是下定决心出家修行。

  “读了这个故事我才知道,佛陀也是因为无法超越人生的终极问题而出家的。我当然不能和佛陀相比,但我学佛的初始动机,却与佛是相同的。”

  与佛结缘的少年

  因为王孺童自幼体弱,父母让他跟同住一楼的“意拳”正宗第三代传人彭振镝先生学习武术,并借以养生。彭先生经常进出佛教寺院,王孺童就从他那里第一次接触并得到了一些佛经。比起打拳练功夫,他显然对这些佛教书籍更感兴趣。

  后来,他在上中学期间,又陆续读了《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等佛学经典。特别是《楞严经》,文辞优美,说理透彻,曾经给他极大震撼。“读《楞严经》的最大感受是让人茅塞顿开,可以说开启了另外一种思维方式。”

  小时候的王孺童曾经被称为 “国学神童”。竖体排版、繁体字的古文书,还在读小学的他,看起来丝毫不费力。跟佛学有关的小说和文学作品他都喜欢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竖排繁体版《西游记》,我小学时就完整看过两遍。”他的痴迷也让家长有些担心。“父母怕会影响了学业,把我的佛书拿走,藏起来,不完成作业就不许看。”

  但是他对佛学的兴趣却有增无减。初二的时候,王孺童正式在广济寺皈依了当代高僧明法师,成为一名佛教徒。“由于尊重党团员不信教的规定,我放弃了当时学校要第一批发展我入团的机会。”

  受戒之后,王孺童开始了更加勤奋的修持。“我利用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的时间,在路上分别背诵佛教的早晚功课。”初中时,每周要写周记,王孺童的周记本里也大多是与佛学有关的内容。最近,他将自己20岁之前的作品集成一本书,取名《弱冠集》。在这本书里,收有他生平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88年小学三年级时刊登在《小学生作文》上的《小羊羔》,并以他高考时的语文作文作结。“翻翻这本书,就发现越到后面,谈及佛学的内容就越多,从中就可以看出我学佛的轨迹。”

  后来,凭借刻苦勤奋,王孺童佛学造诣日益精深,二十多岁时,他就已经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多所高校,讲说佛学,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居士”。

  中华书局最年轻的作者

  或许学佛的人总是讲求缘分吧。对于很多事,王孺童喜欢用“因缘不可思议”来解释。在高中,王孺童因为学的是文科,一直以来的积累派上了用场。“古文从来不复习,基本上都是满分。”

  高考前,王孺童本来一心打算报考北京大学,但是考试的那几天持续高烧,影响了成绩。最终,他被北方工业大学录取。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那其实是一种幸运。“幸亏没有考上北大,否则繁重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可能让我无法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合的工作。”大学的环境比较轻松,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外,王孺童仍然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放在佛学研究上。不过这时候,他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看书了。

  大学期间,他完成了十余万字的《百喻经》注译,和近三十万字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注译。并以在校生的身份,参加了北方工业大学伦理学教材《人生与道德》的编写工作。

  大学刚毕业,王孺童接到了中华书局的邀请,请他对一部佛教典籍《比丘尼传》进行整理。中华书局已经出版的中国佛教典籍,都是邀请当时著名的佛学专家和学者完成的,比如汤用彤的《高僧传校注》等。其中大部分作者都已去世,健在的也已年逾古稀。而王孺童接到邀请时,刚刚22岁。

  《比丘尼传》是南朝梁代僧人宝唱的著作,是佛教《大藏经》中惟一一部记载出家女性——比丘尼的著作,是十分珍贵的佛教文史资料。王孺童在整理《比丘尼传》的过程中,参校了近10个版本《大藏经》中所收录的《比丘尼传》,对其中提及的每个人物、寺院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并将其它典籍里的相关记载汇集到一起。这样就能起到一书在手,诸书皆备的效果。“除了目前我所引用的这一百多种古籍外,原则上在其它典籍中也不可能再有什么重要相关资料了。”王孺童自信地说。

  《比丘尼传校注》历时7年完成,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中国佛教史中出家女性研究领域的空白,王孺童也因此创下了中华书局最年轻的作者记录。

  还《论语》真相

  2007年1月26日下午,王孺童前往北京301医院,看望了96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王孺童与季老有近10载的忘年之交,当季老得知他的新作《孺童讲<论语>》即将出版时,欣然提出:“我来给你题写个书名吧。”

  《孺童讲<论语>》一出版便成为畅销书。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本书的前身是已经是在网上非常火的新浪博文。

  2005年下半年,王孺童在新浪网开了博客。一年后,新浪网向王孺童发出邀请:打造一个“博客讲坛”,以一种类似于“网络书院”或“博客私塾”的形式,用平实易懂的文字来讲。但到底选取什么内容呢?既能够代表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网友们喜闻乐见。经过一翻思索,王孺童选择了讲解《论语》。

  从2006年8月开始发表第一篇“孺童讲《论语》”之后,没多久,王孺童博客的点击量就突破了百万大关,后来还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社会责任优秀博客”。而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还是在这两个多月后的事情。

  2007年8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记载了这样一个瞬间:在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发布会上,王孺童代表全国三千多万“博主”宣读《文明博客倡议书》,倡导博客作者严格自律,承担起社会责任。

  博客的“走红”让王孺童颇有些意外。“我没有想到像《论语》这样一个被搁置很久的经典,能够在最为‘先进’和‘时髦’的博客平台上,引起那么多人的关注与支持,确实有点始料未及。”随着关注度越来越高,出版社将这些博文集结成册,于是便有了《孺童讲<论语>》。

  对于这本书,王孺童在“序言”里做了清楚的解释:“目前市面流传的对《论语》的各种版本的注疏讲义,大都望文生义,不能回归本义,有的甚至局限于字面,导致解义与本义大相径庭、南辕北辙,误人子弟,贻害不浅……本书以历代注疏为基础,但不做学术性的引证与考据,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直接给出结论,使读者在没有阅读障碍的情况下,对《论语》有一个更加正确、更加深入的认识。”

  比如“学而时习之”的“习”,大部分人认为是“温习”的意思,包括教材上也是这么解释。王孺童的解释是:其实“习”是“练习”的意思。“习”的繁体字型“习”本义是“小鸟频频震动翅膀练飞”,表示“练习”。

  “有朋自远方来”,王孺童的解释是:“有”其实是通“友”。所以,“有朋”指的就是“友”和“朋”两类人。

  “自远方来”也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所在。一般人认为,这句应该这么念:“自/远方/来”,将“远方”作为一个词组来理解,王孺童却有不同见解。《说文解字》云:“方,船也。”也就是说“方”与“并”同义。正确的读法应为“自远/方来”。“方来”,就是“一起来”或是“一同来”的意思。

  为了写这本书,王孺童做了大量的考据工作,有时候一句话的解释就要翻查数本书,有人称这本书是“最严肃的《论语》通俗读本”。王孺童的体会是:“整日与古籍打交道,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去抠,去核对比较,特别需要忍耐寂寞。”

  2007年,王孺童又相继出版了由香港国学大师饶宗颐亲笔题签的70万字的《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和一百多万字的《王孺童佛学论著集》四卷本。对于一位刚刚而立之年的学者来说,这份耐得住寂寞的功夫,显得尤为难得。他曾在30岁生日那天赋诗一首以自勉:三十薄寿命犹存,战战兢兢智顗未昏。夜夜疾书传世作,木樨香贯圣贤门。也许,只有凭着“夜夜疾书”的勤奋,才使这位年轻的学者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吧。

  青联档案:

  王孺童,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

  出自: 《中华儿女·青联刊 》 2008年3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