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鸾祖师在绵山
昙鸾祖师在绵山
昙鸾祖师、雁门人,生于北魏教帝承明元年(476)。家近五台山,久慕菩萨灵迹,年未满15岁,入五台为僧。鸾师神智高远,洞晓众经,尤对四论之学,造诣甚深。发心注解《大集经》文言过半,疾病缠身,权且停笔求医。大和十八年(494)昙鸾游云泰陵,忽见天门洞开,恍惚间,有佛点化:“吾乃空王古佛,绵山为吾道场、尔可前往,定成正果。”昙鸾谢过,顿觉身轻气爽,疾病顿消。昙鸾久闻绵山为春秋介子归隐之所,曹魏明帝敕建抱腹古刹,便辗转来到绵山,但见山奇水秀洞天福地、古刹古庙、仙气缥缈,乃人间仙境,佛事圣地,便入住抱腹寺,精诵《观佛三味海经》、《沽华经》等。始研净土经籍。同时,每年都要在修行洞中闭关三月,修炼养生健体之法。三年后,悟得《服气法》。为普渡众生,此后数十年,昙鸾法师在闭关修炼期间,苦修养生法术和医病奇术,先后有《调气论》、《调气身》一卷和《疗百病杂丸方》三卷问世,为后世养生疗病的珍贵资料。昙鸾在研《大集经》和诵读《观佛三味海经》和《法华经》等经籍中,深感外译经藉词义深密,难以了悟,百姓不易修学,并悟佛经中普度众生的思想与本土儒教以民为本,道家遵道行德的思想。在本质相应,便产生了遍游天下名山、寻求儒道名家,收集佛道儒名教精华,为普通百姓修佛寻求简易之法。当他闻知江南陶弘景以道为主兼修儒佛,名冠南北,便离开绵山,前往南梁。昙鸾历经磨难,长途跋涉数月,于梁大通年间(527—528)到梁都建康,梁武帝素以好佛称著于世,他亲自召见,在反复探讨后,对昙鸾非常敬重,后常对侍臣说“北与昙鸾法师……肉身菩萨。”后昙鸾来到茅山,陶弘景盛情款待,二人探讨道佛理义后,陶赠仙经十卷。昙鸾返回洛阳,召集各僧,以求佛教真谛,印度高僧菩提流支,赠《观无量寿经》后说:“依此修炼,当成正果。后昙鸾又遍访儒佛道名家,集众家之长,专修净土。
由于昙鸾法师,精注《往生论》,专修净土,独成一门,名闻朝野,魏主重之,号为神鸾。魏主又得知昙鸾曾在绵山修佛,便敕令住并州大岩寺,即绵山抱腹寺。在此后的十余年间,昙鸾在绵山完成了注解《无量寿经论》二卷,又撰写了《赞阿弥陀佛偈》一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使净土教理形成体系。昙鸾法师的净土学术,创立了“易行道,他力教”,特别是把称名念佛变为独立的念佛法,将念佛从少数僧侣普及到百姓,很快被民间接受,成为中国本土化的最广泛的修佛与法,最终形成了净土宗。此外,昙鸾还在绵山创立了抱腹寺法规和相关教义科仪,成为后世佛教各派研学的珍贵资料,也使抱腹寺以法规严整、教义完备、科仪规范而名闻遐迩。一时间,三晋各地慕名前往绵山修学净土的僧徒达千余人,抱腹寺容纳不下,昙鸾一夜之间飞往对山,创建铁佛寺,开设讲经台,后人称为鸾公岩。为了广播净土,昙鸾法师经常往返于汾介之间,在石壁玄中寺,及平阳,蒲州、绛州、泽州、晋阳、朔州等三晋各地,广收僧徒,弘扬净业,信徒达数千人。
东魏兴和四年,一日,昙鸾在抱腹寺修行洞中闭关。忽有一梵僧曰:“吾龙树也,久居净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昙鸾自忖西归,便沐浴净身;闭关数月,坐化成真。弟子智满为记赡师父圣容,将其真身包塑。皇帝敕建舍利塔于黄土坡。
昙鸾法师为净土宗祖师,他先后两度,数十年在绵山大岩寺,即抱腹寺注经弘法,聚徒蒸世,广播净土,因此,绵山抱腹寺历史地成为净土宗的祖庭。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