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儒家、佛教文化
汶上县儒家、佛教文化
汶上,就是汶水在上。全县境内有大汶河,小汶河流经北部以及西部,又有泉河等河流流经中东部而后汇流到小汶河,因此得名汶上。
史前文化 汶上县地处黄河下游流域汶、泗之滨,七千多年前乃至一两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劳动、繁衍。苑庄乡东贾柏北辛文化遗址就是七千多年前的人类遗址,贾柏周围十多平方公里地带有北辛文化遗址多处,并在苑庄、义桥、白石、辛店等乡镇发现细石器点三十余处,为我国平原地区所罕见。有专家在卧佛山考查,发现旧器晚期人类痕迹,通过文化普查,发现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遗址多处,形成了黄河下游流域完整的史前文化系列。
1989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汶上贾柏遗址及其周围进行考察发掘,共发现距今六千年前—七千年前的“北辛文化”半地穴式房址基址9座。在此附近除北辛文化外,还有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是北辛文化的承袭和发展。这些遗物、遗痕的发现,特别是细石器的发现,为研究黄河下游流域人类史前文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丰富的佐证,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已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人类已有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并使用石器工具。
运河文化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决堤,运河济州、会通河段淤塞,漕运不通。永乐九年(1411年),皇帝派工部尚书宋礼治理运河,宋礼采纳了汶上农民水利家白英老人的意见,而在戴村坎河口筑坝遏制汶水,开挖小汶河入南旺济运。又以汶上东北山丘诸泉为源开挖南北泉河,下汇于鹅河入总泉河再进入南旺济运,并根据调节水量,便利通航的需要沿途设闸,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才全部竣工。至此,大运河全部畅通。明清两朝不断疏浅治理。大运河成为两朝主要漕粮航道。百姓俗称“运粮河”。南旺分水工程的设立,带来了运河汶上段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引汶济运”分水工程截水分流的基本原理是:“截水”--“引水”--“分水” --“闸水”--“蓄水”。明朝白英老人的“引汶济运”南旺分水工程,科学地解决了京杭大运河航运史上的难题,使明清六面余年航运畅通无阻。在治理济州、会通河中,白英老人所制定的引汶水济运南旺分水规划,具有高度的科学技术性,既节约劳力、资金,又切合实效,为历代水利专家所赞赏。
时过境迁,大运河昔日之繁荣、昌盛景象,虽为铁路、航空、航海、公路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所替代,但仍在航运、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所作的贡献已经载入史册。
座落于南旺镇汶(河)、运(河)交汇处南旺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始建于明初,为纪念“引汶济运”分水工程而建,后相继葺修扩建,至清咸丰十年(1860),形成了庞大的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有龙王大殿、禹王殿、宋尚书祠、白老人祠、潘公祠、莫公祠、文公饲、水明楼、戏楼、观音阁、关帝庙、蚂蚱神庙、运河衙门等。1977年龙王大殿、水明楼、戏楼等重要建筑,被人为地毁坏。今尚有禹王殿、宋公祠、文公祠、观音阁、关帝庙、蚂蚱神庙、过厅禅堂等。因年久失修,多失原貌。原汶河分水处对岸东运河大堤上有观湖亭,亭上立柱题联曰:“四山碧漾三湖月,一水绿分两岸春”,西侧为禹王庙。2005年,南旺分水龙王庙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儒家文化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历代被尊之为圣人,他学问道德高超,师表万世。春秋时孔子为中都宰,孔子的仕途自此始。他忠于职守,心系百姓,体察民情,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政措施。“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无拾遗,器不雕伪,市无二价。……”。这些不仅是孔子宰中都的施政措施和具体标准,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亦是其卓著政绩。这些措施在中都实行后深得民心,仅在一年时间大见成效,中都面貌为之一新,成为西方诸侯各国效法学习的楷模。
孔子宰中都的一年里,仍不断的学习。他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学而不厌、诲人不卷的原则,大办教育,广收弟子。在县城西南二十五里湖口朱庄一带。原有孔堂,亦曰讲书堂,即孔子政暇与群弟子讲学授业之地。今为县实验小学,孔子宰中都虽只一年时光,但其影响极为深远。县境内有许多有关孔子的建筑遗址,如文庙,思圣堂,孔子沟,孔子钓鱼台等。
古中都为圣地,且名胜古迹从多,吸引着从多达官显贵,帝王公卿,文人墨客等前来瞻仰、拜谒,李白、杜甫、高适、文天祥、汤显祖等都曾在汶上驻足,更有宋真宗、明武宗、清康熙、乾隆等帝王前来汶上拜瞻。
东夷文化 远在五六千年前,原始社会进入部落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黄河中上游有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下游有一个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九黎部落,富有叛逆精神和传奇色彩的民族领袖、战神兵主蚩尤便是九黎部落的首领。
当时部落之间,常常为争夺财物和生存空间而发生战争。蚩尤多次打败炎帝,炎帝无奈,求救于黄帝,黄帝与之战,亦是屡战屡败。后炎黄二族联合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炎黄二帝将蚩尤杀死并葬于东平郡,东平郡、东平陆就是今山东汶上县、阚乡,即今汶上县南旺镇。)
蚩尤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与黄帝、炎帝同时代的部落首领、民族领袖。他重农耕、治铜铁、制五兵、创百艺,在中华文明形成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1997年汶上考古勘探队于9月18日——9月28日对蚩尤冢进行了具体勘探,并出土碑刻两块:其一为蚩尤冢墓碑;其二为蚩尤冢横碑,此二碑的发现,证实了文献所载的可靠性,证实蚩尤冢确在汶上南旺镇境内,其具体位置在汶嘉公路以北,济梁公路以西。附近文物古迹众多,东有龙王庙,西有阚城遗址、鲁九公墓群,并有孔子讲学堂、孔子钓鱼台、孔子沟为代表的古中都遗址。近几年,日本、韩国学者、游客纷至沓来,多次来汶,寻根问祖,拜瞻祭祀先祖蚩尤。
佛教文化 汶上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特色鲜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汶上,至唐宋时中都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及至明清县内寺院尼庵林立,还有道观多处。
宝相寺始建于唐朝,原名昭空寺,北宋咸平五年更名为宝相寺,唐宋时期即为佛教圣地,香火甚旺,毁于1946年的战争时期,唯存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宝塔,塔高45.5米,因塔刹覆以黄色琉璃瓦,当地俗称“黄金塔”。1994年3月15日,在葺修塔体时,塔基正南方发现塔宫隐门和塔宫甬道,面世的佛教圣物珍藏在石匣内,有金棺、银椁、水晶牟尼串珠、银菩萨、水晶瓶、七宝净水瓶、跪拜式捧真身菩萨等。金棺内供奉佛牙一肢,舍利936颗。石匣上有铭文详细记载了佛牙的来历及瘗藏时间、人证。佛牙面世正值l994年3月l 5日,与瘗藏时隔整整882年,适合佛教界阴入阳出之说。在塔宫内出土的佛牙、舍利等l4l件佛教圣物,经专家鉴定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文殊般若碑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北朝时期的水牛山摩崖石刻,其碑文、刻字都是佛教《心经》内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县历史上佛教文化的兴盛。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