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与修持
闻思与修持
散发人
拜佛参禅,修习佛道,法门繁多,令初学者茫然,不知所措,印光大师常常在信札里劝诫后学,要了知因果和无常
近日,传印法师被选举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新一任会长,熟悉他的信众会知道,老法师在中国佛学院教学20多年,宣扬佛法,裨教泽学。有一部书,他宣讲多次,也常常结缘赠送在家居士阅读,勉励后学,这就是近代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的《宗教不宜混滥论》(全文仅3557字)。
为什么,传印法师要从《印光大师文钞》中抽选出这篇文章来广讲呢?在不同的道场,老法师曾经讲解了很多次,还制作了严格的科判和非常翔实的教理教证,依照古代丛林的芳规仪轨,借鉴了华严宗的逻辑顺序。除了,老法师本人严谨的作风以外,他大概想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解,告诉信仰以及观望佛教的人一个迫切的道理。 《俱舍论》里说,佛之妙法有二者,教法证法之体性,持教法者唯讲经,持证法者唯修行。也就是说,佛教经书论典的讲学和实际的修持同等重要,闻思与修行需要相互协调,缺一不可。佛教信众,听闻之后自当思省,很多观望佛教文化的边缘人,如果他们看到的是一些了解经教、又有所修持的出家人或者居士,也会使他们对于佛教的认识更加圆满,为更多的佛教爱好者提供顺缘。
诸行无常
假如,有人说,阁下,你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不是属于你的,你会开心吗?
桌子上的手机、电脑,身边的爱人和孩子。环视所及的家具地产,每天殚精竭虑的行业竞争,乃至自己的七尺之躯。统统都不一定是属于你的。
害怕吗?
别紧张,细细观察一下,先说,手机和电脑,这些日用物件。硬件上。拆分开。就是一组组零碎的部件,甚至来说,只是塑料和有色金属,一堆固体,根本没有一个完整的电脑。看看软件,呈现在眼前的影像,其实都是数字而已,换句话也就是1和0,如果你了解编程的话。这就简单了,根本没有一台眼前的电脑,它只是一假合的因缘。《金刚经》说这是“一合相”,不实在的东西。
如果,哪天它坏了。不听使唤了,你也不必气急,本来,你看到的就是一个假象。手机则同理可证,似乎更加的简单,只要你了解“一合相”。
再来,说说手边的爱人,男欢女爱,温柔缱绻。恐怕都只是云霞一瞬,耐不过婚姻的风刀雨箭。《三言二拍》讽刺明清市井的移情,当下离婚现象的习以为常,都是说明感情是无常虚幻的。聪明的人,姑且学会了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恋孩子、恋事业上面,进而维系家庭的安稳。可是,不能回避夫妻本是一场悲喜大戏,早晚要曲终人散。人生百年,总要各自天涯,也不好过度执著,因缘假合则个。
汽车、房地产和工作,哪一样是可以由一个现代人自由掌控的。《货币战争》描写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真的存在吗?即使,真的有这样操控国际货币体系的幕后大鳄们。也是隐形的。并非,常人眼见耳闻,真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拜佛参禅,修习佛道,法门繁多。令初学者茫然,不知所措。印光大师常常在信札里劝诫后学。要了知“因果”和“无常”。本来就是不实在的事物和人,怎能淹留不去,都是苦闷的妄想。且说,安住修和观察修,是两种常见的修行方式,观察世间法和出世法,观察世事的无常,也叫“无常观”,体察真俗二谛,多开渐进之门。
人生“八苦”
为什么求生西方净土?
上面的问题,最常见,或初次步入寺庙道场,或刚刚听闻了几句经声佛号、只言片语,抑或已经修习了一段时日的佛学,如若,没有能够随学清静的正知正见,恐怕也很难解开心里的疑团。
唐朝的清凉国师开演《华严经》境界,怎奈这部“经中之王”含义太广,层层密义,不可言说。清凉国师,有办法,选取了《普贤菩萨行愿品》来解说,《普贤行愿品》被视为《华严经》的精华。虽然,清凉国师只是略释《普贤行愿品》,就厚厚的一大本,像本现代汉语词典。在这本大部头的讲记中,清凉国师也开示了“轮回过患”,“人生八苦”的段落,自谦是略说,却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这一排,苦痛折磨,钳锤历练,哪一项都可以让一个血肉之躯吃紧。这也是为何老年的信众容易亲近佛教,因为,他们饱受了世间法则的有漏之苦。然而,青年后生。相对心性摇动不定。消磨时光,以苦为乐,不曾觉察。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佛经上说,五百世修来的福德因缘,才能听闻一句的佛法正见,可没有那么容易就能品尝佛法的妙味呢。印度古代的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说。“暇满人生极难得,既得能办人生利,倘若今生利未办,后世怎得此圆满。”
多世累劫,好不容易得到了做人的高贵机会,又面对着人生八苦,不求解脱,岂不浪费了好时光好生命。正是为了珍稀难得的生命,才要冲破“人生八苦”等等世间苦闷樊篱,才要“出离”。有了出离之心,才能有信心求生清静刹土。当然,出离心和信心也要依靠救护无量众生“菩提心”的统摄,修学佛道,唯一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唯为利他,这才是大乘佛法。
西方净土,是追求解脱、利乐有情的“对境”,印光大师劝人老实念佛,良苦用心大致也在于此。
缘起性空
大乘佛法,主要讲什么呢? 禅语,明宗不明教,好像野人笑。 可不是吗?知道了修学佛道的目标,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可是,教法不闻思,如何才能相对清静准确地传递佛教的教理教义呢?
释迦佛,住世80载,开演大小乘教法49年,其中22年的时间,在说般若空性法门,主要集中在6D0卷的《大般若经》里面。这部宽广的经典,在唐代,由玄奘大师翻译成了汉语,收录在大藏经里面,至今可以供人阅读。
可见“空性”法门,是何等的重要。
“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生”,是趣八大乘佛法的基本见解。
当然,佛陀住世之时,对机说法,况且要讲解22年,众弟子勇猛精进,况且难解深意,那么,今天凡俗的人们,如何才能得到佛法的甘露呢?
佛陀灭度后,为了广弘经教。诸位祖师大德造论阐扬。佛法甚深难解。并非没有趣入的路径和次第。古代印度,大乘佛法主要分为两大范畴,一者以龙树菩萨为代表的“中观宗”,属于大乘“空宗”;一者以弥勒菩萨为代表的“唯识宗”,大乘“有宗”。
中观和唯识,并称为大乘佛法的两大车轨。
中国古代,有两位著名的翻译家。分别继承了两大宗派的论典,前者是鸠摩罗什大师。后者就是玄奘大师。这二位高僧被誉为中古最伟大的译师。
更值得说明的是,玄奘大师,正是因为以玄奘大师为代表的各代佛教翻译家,远赴重洋,出生入死的努力,才使得大乘佛法教义在汉地得以蔚为大观。同时,展现了中国佛教徒大无畏的精神和人天叹服的愿力,真正是“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想一想,今天的人们,多么有福报,可以直接翻阅罗什大师和玄奘大师翻译的经文。
不管,修习中观宗的论典《中论》、《中观四百论》等,还是,专研唯识宗的大论《成瞧识论》、《弥勒五论》等,了知不执著于事物的表象,才算起步上路。
禅语亦云,明教不明宗,如水八竹筒。
不论是小乘佛法的安立名言,还是大乘佛法的开显空性见解和光明藏性,都是需要个人回光反照,照己则得,觅人则失,这也是明代高僧莲池大师的教诫。佛经与论典,都是为了对治凡夫俗子内心的烦恼,所以,字字句句,都是修学者的行动指南,辨别南北,才知道东西。
明朝藕益大师,有则典故,一个弟子想皈依藕益大师门下,准备出家,大师问他有无读过佛经。这弟子道,只看了些许禅宗公案,觉得有趣,大师开示。有趣不如看些《水浒》、《三国》,最后,没有收他。
高高山顶立,也须,深深海底行,菩萨六度。加功实行,才是修行的本分,这应该是印光大师的教言所在。
多世累劫,好不容易得到了做人的高贵机会,又面对着人人生八苦,不求解脱,岂不浪费了好时光好生命。正是为了珍稀难得的生命,才要冲破“人生八苦”等等世间苦闷樊篱,才要“出离”。
出自: 《东方养生 》 2010年5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