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社会>>正文内容

鉴真精神: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余大庆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鉴真精神:和谐文化的思想资源

  余大庆

  摘 要:本土资源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来源。鉴真所具有的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急人所难、平等交往的文化态度,以诚感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不畏艰难、夙志不移的进取信念,是我们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之一。

  关键词:鉴真精神;和谐文化;思想资源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8/09-0125-04

  和谐社会理念来源于多个方面,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粹,又吸收了西方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合理成分;既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分,又直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本土资源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来源。挖掘各地的传统思想文化遗产,对于因地制宜开创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工作新局面,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扬州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思想遗产丰富。而鉴真东渡所体现的平和、博爱、献身等精神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交往和发展的业绩,是我们建设和谐扬州的文化富矿,也是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之一。

  一、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

  “一月映千月,自然多皎洁”。佛教具有“理一分殊”的多元包容宗教观;而不是一种排斥主义,即根本否认别的宗教的合法性,认为只有自己的一套主张才是唯一真理。因此佛教一般不否定其他思想体系的合理内核,而主张包容汇合、兼学通受。作为佛教徒,鉴真就是转师多家,广采宏取的典范。他初从扬州大云寺禅师智满为沙弥,其学佛就是从禅门天台宗起家,而由律宗受戒的。

  当然,不要说宗教了,即使是今天的世俗学术界,也不免门户之见、意气之争。鉴真所生活的唐代,天台宗、三论宗开宗较早,范围广大。法相宗因玄奘西天取经、慈恩译经,名声大振。华严宗集法藏大成,显示深厚佛学功底。禅宗别开生面,得到发展。律宗虽有辉煌,但其内部三派争论颇剧。道宣、法砺各开南山、相部两派对峙,相部再裂为西塔、东塔,三派论争之烈甚至超过各大宗之争,后来由朝廷出面调解也未见效果。法砺倡非色非心的“不相应行”戒体论。怀素曾在玄奘门下从事译经,采用新译《俱舍论》的学说,唱色法戒体论。南山派则倡导心法戒体。东塔派怀素著《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四分律疏》十卷,纠驳其宗师法砺,自称为新疏,斥法砺之疏为旧疏,西塔派满意和尚的学生定宾、大亮及再传弟子昙一(也可视作鉴真的师兄弟)著《四分律发正一义记》等为法砺辩解,纠驳怀素,同时“斥破南山”。

  鉴真则对弟子思托、法进等人既讲南山道宣,又讲相部法砺。他曾与义威同从道岸受戒,但义威又从西塔宗宗主满意学法砺之律。鉴真便从义威习法砺之《四分律疏》,后又从满意嫡传弟子大亮习法砺之说。西塔大亮的再传弟子朗然、神皓及东塔派宗首怀素的再传弟子清江,都被鉴真转收门下。日僧荣睿、普照来华,本从满意的学生定宾受戒,后转求鉴真东渡,鉴真不持门户之见,欣然应允。可见鉴真学贯三宗,兼及禅、法,摈弃门户,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鉴真除了精研律宗典籍外,也涉猎佛学其他诸宗。他曾随弘景律师学天台教义,第六次东渡日本时携带的诸多经书中,有《六妙门》、《天台止观》、《法门玄义》等,这都是天台宗的典籍;有《华严经》,这是华严宗的典籍;有《涅槃经》、《大品经》,这是三论宗的典籍。我们详考鉴真的宗师传承和佛学渊源,可以看到他从众多的高僧那里获得的精深的佛学义理、渊博的象教学识和探究佛学的钻研精神。他反对宗派间的相互斗争,主张宗旨的兼学通受,他以南山律宗为本位,汲取相部、东塔律学的精义;又以律学为本位,融汇天台、华严、三论诸宗之学,体现出有道高僧的博大胸怀和宽容精神。

  鉴真到日本后将他这种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佛学风格进一步发扬光大。

  在鉴真东渡之前,“奈良六宗”皆已有传。尤其法相宗势力最大,玄奘的日本弟子道昭被天皇授以大僧正之位。洛阳大福寺和尚、华严宗尊宿道璿亦应荣睿、普照之邀,先于鉴真渡海至日本(开元二十四年?736),从而成为日本华严宗第一传。

  鉴真初到奈良,入住东大寺。东大寺并非律宗一家,而是六宗兼学,鉴真与其他五宗虽有部派之争,却能和睦相处。他还容许弟子兼奉二宗,甚至三宗,直接宣传天台等宗的教义。道璿收了一大批日本弟子,向他们讲授《华严经》兼授律戒,又令他的弟子忍基、善俊、忠惠、真法从鉴真的最得意的弟子思托学律。思托除讲南山律疏外,又讲相部律疏。此成为佛教传播史上诸宗相容的佳话。

  鉴真虽双目失明,却在东大寺主持开写《大藏经》,计5048卷,其中包括他从扬州带去的多种律典及天台宗《摩诃业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典籍,从而将日本写经活动推向最高潮,此亦世界佛学史上一件盛事,由此也确定了鉴真在日本佛教界的地位。

  鉴真曾入唐宫太医署习医,并深通音乐、建筑、工艺。他把这些技艺带到日本,在弘律同时广泛传授,实际是把佛学传播与经济、科技的交流结合起来,使律宗真谛更容易被世俗所接受,从而扩大了佛法的传播领域。再者,《四分律》所讲20种犍度中就有皮革、衣、药、房舍、安居。故鉴真所为,实际也是以实际行动对律宗教义的弘扬。

  当今日本佛教有13宗160派,净土宗、禅宗、天台宗、日莲宗势力较大,然律宗宗法仍存,传承明晰,已历八十余世,为持守戒律、弘扬佛法不断努力,并始终对中国表示友好。天台宗虽是较大宗派,但已糅合台、密、禅、律四宗教义,而区别于中国天台宗。故鉴真后学不仅在律宗本身发展,而且渗透到其他宗派。

  至今僧徒出家受戒和日常生活仍需受戒律行事,而这些戒律又多为当年道宣所讲,故律宗通于各宗。律宗本身虽不显,而其教义在各家宗派中得传承弘扬。

  鉴真的佛学取向,不仅是对律宗的贡献,也是对整个佛教事业的贡献,对人类思想文化宝库的贡献。他的方法论贡献已超越佛教界。如今昌明百科学术,继承与弘扬鉴真留下的方法论传统,当是非常有益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取诸家,乃是保护自己、促进自身发展的光明大道。

  从和谐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兼容并蓄、宽容海涵,既是“和谐”的表现形式,也是达成“和谐”的基本前提。古人对此早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在他们看来,过分狭隘的视野与心胸,是无助于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的,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真正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换言之,只有以极其博大的襟怀和勇气,容忍和接纳具有差异性的事物,才能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之间的最大的“和谐”。具体到文化选择上,我们今天应该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为各种文化的整合和构建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即所谓“百家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文化的氛围,从而长期维系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急人所难、平等交往的文化态度

  公元742年,鉴真接受邀请东渡传授戒律,已是55岁的佛门高僧了。55岁是成熟的年纪,学识、威望、业绩均已水到渠成。继道岸、义威之后,鉴真为东南戒律宗首,仰为“江淮化主”,作为大明寺的住持,受到众多高僧弟子的爱戴,一呼百应,一应俱全,他完全可以高坐讲坛,享一方福田,为什么偏偏立下如此宏愿?他也完全可以派出众多高僧弟子中的某位代他讲法授律,为什么果断决定自身践行?难道他不知沧海阻隔,风涛险恶,作了轻率的表态?据日本奈良时期淡海三船所著《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鉴真正在为众僧讲授戒律时,日僧荣睿、普照呈词恳切,天皇以下臣民皈依佛门之心殷切,佛教界企盼中国传戒大和尚早日赴扶桑授戒。鉴真怦然心动,似有所思,遂问座下众僧:“可有人愿去佛法兴隆有缘的日本传法吗?”众僧默然不答。鉴真追问:“真的没有人想去吗?”祥彦道:“东渡日本,航路遥遥,生死难料,况且修业刚半,谁都回答不得。”和尚毅然表态:“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祥彦应道:“尊师既去,我愿随行。”随行有21人报名愿往。

  鉴真不是盲目从行,而是从日僧诚切的邀请中,听到了佛的召唤,感到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只要是“法事”,便是高于一切,又“何惜身命”!宏愿之立,正是他忠于教义,不惜牺牲一切弘扬佛法的坚贞,也是他生命的追求所在。

  鉴真是怀着度人的慈悲心怀,以和平方式传播文化;他东渡日本,是应日本方面邀请而前往的,这是一种完全互相尊重的平等的交往。他生活于1200多年以前,那时的物质文明相对今天来讲是十分原始和简单的,但是鉴真的心灵充满着人间最可贵的博爱;他尊重交往对方、和平而且平等地弘道,这种精神达到了令他同时代以及在他以后很多世纪的人们惭愧的崇高境界,深得文明理念的核心。

  鉴真大师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以出世心做入世事、“有一众生不得度,我誓不成佛”的宏大誓愿,自利利他、慈悲喜舍的道德追求,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鉴真大师弘扬佛法、自度度人的利他精神昭示我们应为建设充分体现人民愿望的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畏艰难、奉献终身。

  三、以诚感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鉴真东渡,除了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技术条件,遇到的又一重困难是僧侣的思想分歧和外界压力。传律授法,是鉴真的重任,但要完成东渡这项伟业,却又不是鉴真一人所能承担,必然要在僧俗中组织起一支队伍,凝聚起一种精神,依靠集体的智慧和能量。

  鉴真东渡,除荣睿、普照以外的大批僧侣外出并没有得到唐朝政府的许可,用今天的话来说属于“偷渡”,鉴真东渡的目的也不可能被外界所理解,因而必然要遭到种种阻碍。第一次东渡一切准备就绪,却因为道航和朝鲜籍僧人如海发生争执而祸起萧墙,道航认为如海学养德行平平,不宜前往,惹恼了如海。如海告官,诬称道航等人“造船入海,与海贼连”,谎称有“五百海贼入城来”里应外合。淮南采访处衙门便捉拿荣睿、普照、道航等人查办,直到弄清是诬告,官府仍没收船只,第一次东渡计划就此搁置。这次东渡的失败提醒鉴真,他在日后的谋划中,更注重人员的选拔和思想的统一,注意和官府的沟通,内部的运作技巧。

  第二次东渡在狼沟浦遇险,在实战经历中,不乏有佛心动摇,自动离去者,鉴真从容应对,以自身的坚定信仰感染影响众人;第三次东渡,触礁桑石山,搁浅荒石,水米俱尽,幸好渔夫发现得救,住明州阿育王寺。越州的僧侣闻悉鉴真要去日本,便递请官府进行挽留,并认为鉴真赴日是荣睿引诱,只要处置荣睿,即可打消鉴真赴日念头。于是山阴县尉逮捕了荣睿,竟要递送进京。面对这种由不理解进而恶化到连锅端的极端处置,鉴真沉住了气,一是以诚感人,二是设法营救,最后终于解开死结,疏通官府,荣睿因病假释,向朝廷报称亡故。

  如果说大自然的惊涛骇浪是够凶险,那么人世间的复杂矛盾更难以预测。三次东渡失败,鉴真卷进了更大的人事漩涡。第四次,当鉴真准备取道福州买船东渡时,以灵佑为首的弟子会同扬州各大寺院的三纲(即上座、寺主、维那)告官阻拦,虽然是出于一片爱心,但使鉴真又一轮宏伟计划宣告破产,鉴真等人在浙江黄岩被江东处置使截回,送回扬州严加守护。此举令鉴真极为痛心,从此不认灵佑为弟子。灵佑为师父的一身正气和矢志不渝的佛心震慑,他的行为被准备东渡的众僧蔑视。灵佑反思觉醒,痛责自身浅薄,为了求得师父的宽恕,站在鉴真房前忏悔,每天自初更侍立至五更,一站就是60天。这种赤诚相见的态度,最终澄清了世俗浮翳,使他们在“佛心”的感召下,携手再赴征程。这是鉴真人格力量的又一次胜利。

  统筹协调,平衡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和谐文化的必备要素。然而仅止于此,还不能算是一个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团结,是和谐的最高境界。以诚感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过去成就了鉴真大师东渡传戒的佛教事业;今天我们继承其精髓,并发扬光大,也一定能成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场新长征的胜利!

  四、不畏艰难、夙志不移的进取信念

  鉴真百折不挠东渡日本,九死一生,终获成功,这决非偶然。多年刻苦的修炼、执着的追求奠定了鉴真坚实的思想基础,涵养起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从平凡的“人性”走向脱俗的“佛性”的艰难过程。他出身扬州一个贫寒家庭,14岁随作为居士的父亲去大云寺参拜,第一眼见到慈悲的佛像,立即产生心灵的感应,向父亲提出要皈依佛门,这对一般懵懂少年来说简直难以理解。鉴真的诚心感动了父亲,父亲就将他委托给自己的老师智满禅师,这可说是鉴真生命的第一次觉醒。

  佛门的清苦,众所周知,要摒弃七情六欲,耐得住青灯黄卷,人世间的一切享受都要舍弃,走出这一步是另一重天地,而戒律,除了形式的规范之外,更注重对佛经义理的透彻悟觉,自我的约束修行。一个涉世不深基础浅薄的少年,一下出世改变了环境,投入佛学深奥的殿堂,最终奔向律宗大师的峰位,这里要经过多少艰苦的跋涉和顽强进取!史册虽无详尽记载,但可以想象他刻苦发愤攻读的情景。他先后从智满、道岸、弘景、义威等诸师,受具足戒,研三藏经,受菩萨戒,精通“五明”。他把“修”和“行”结合起来,20岁随道岸西游二京,他不囿门户,凡有高僧所在,他都叩门求学,探讨佛义。在佛法戒律之外,他在梵声音乐、庙堂建筑、雕塑绘画、草药医术、书法镂刻等方面广泛涉猎,时有进益。经过20多年的精进博取,以至46岁时就登上戒律大师的讲座,成为名声遐迩的大唐和尚了。这个漫长的修炼过程,也锤炼了他坚忍不拔的品质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这就使我们清楚看到,没有一个从平凡“人性”走向“佛性”的艰苦过程,没有炼就一个金刚雄强之身,他又何以挑起东渡传律这副重担?任何人要完成一项伟业,如果缺乏敬业精神,如果不在思想上精神上作好充分准备,如果不在人格上站起来,那最大的宏愿也只是一句空话!

  鉴真东渡,不像明代郑和下西洋那样声势浩大的官方举措,而纯属于民间交流活动,无论是从人力上、财力上都是有限的,因而鉴真所遇到的困难也是难以想象的。缺乏远洋航海设备和经验的鉴真,以樯帆舟楫去迎战洋流、暗礁、飓风、暴雨和惊涛骇浪,航向难以定位、航期难以控制,必然会遇到缺水断粮、晕船得病,甚至樯折舟覆、葬身鱼腹的可能。日本唐招提寺所藏的《东征传画卷》五卷,生动描绘鉴真东渡的事迹。其中第二次东渡,在狼沟浦遇险的场面惊心动魄。船遭飓风恶浪袭击,樯倾船破,渐渐下沉,落水的人影在浪间挣扎,货物经箱在海上飘浮,时值隆冬,天寒风急,被迫上岸的鉴真坐在乌草上指挥营救,可是如此险境得救者十之有几呢?第五次东渡,在海上遭受的磨难远胜于前几次,因季候风向难测,在东海来回飘泊折腾,长达二个多月,耗尽积存物资,舟中淡水用尽,中午只能以少许生米充饥,难以下咽。煎熬之中,仍未到达扶桑,强劲的东北风,一直把破船吹到海南岛。这一年,鉴真已是61岁的高龄了。以生命为赌注的海上搏斗前后有4次,说不定哪一次就会被风浪吞噬,鉴真难道没有想到过死?鉴真东渡,拦在面前的有沧溟万里,海涛凶险;有僧侣内部的思想分歧,门户之见;有世俗的偏见,官府的阻挠;还有饥饿、病痛、丧徒、背弃、眼盲等种种肉体上感情上的折磨,经历失败、挫折、迂回、反思、积聚、重新扬帆挺进的六次回合,鉴真始终用佛的精神激励自己,用佛的精神感召大家。鉴真东渡,不仅是向大自然的挑战,也是向自身生命极限的挑战,他的胆魄、智勇、沉着、坚毅,呈现了生命的大气象。

  鉴真东渡,从天宝元年(742)到天宝12年(753)前后经历十二载,六个回合,谱写了事业和生命最光辉的篇章。依日本当代大画家东山魁夷所言,这是他第二人生的开始。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冲刺,我们平时所说的“大无畏”、“大牺牲”的精神,鉴真用行动作了生动的注释。

  鉴真以及鉴真背后的佛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佛教有“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要求,它的教理教规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同明相照、同音共律、一点就通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精神也是一致的。从几千年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佛教教理教规中“和”的理念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理,是顺理成章、契理契机的,堪称是殊胜因缘。

  责任编辑:黄 杰

  出自: 《唯实 》 2007年9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