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综合研究>>正文内容

伯都讷文化艺术——旧时信奉的神佛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高振诠 百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伯都讷文化艺术——旧时信奉的神佛

  作者:高振诠 百强

  中国各民族在原始社会和文明早期就有神与佛的传说。如鲧禹治水、女娲补天、羿射九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其主题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刚健自强、与天争胜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是文化早期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在最早有“混沌”、“盘古开天地”的神话传说。始传于战国时代中华民族的两位始祖,那就是炎帝和黄帝了,所以,中华各民族共认自己是“炎黄子孙”。传说炎帝和黄帝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的父亲是少典国国君。炎帝的母亲有娲氏,名女登,见神龙感而受孕,生下炎帝,在姜水将他养育成人,姓姜。黄帝的母亲有娇氏,名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感而受孕,生下黄帝,在姬水将他养育成人,姓姬。

  炎帝的后代最著名的那就是姜太公了,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建立了西周王朝,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姻戚之国。而后河南的吕、申、许,山西的沈、姒、蓐、黄,以及当时散布在今陕西、甘肃、青海、西藏、四川、宁夏广大地区的氐恙或羌戎,据说都是炎帝的后代。

  传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十四人,分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姑、嬛、依,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姬、祁、任、姑四姓。

  据史料记载与研究,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是古代羌、戎、夷、狄等部族的先进部分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融合而成的,而炎帝和黄帝本来是古羌族和戎狄族的始祖神,颛顼、帝喾、帝舜则是古夷族的神祗。因此,炎黄世系的传说实际上是华夏族的产生过程在初民群体意识中的反映,尽管“炎黄”是传说中的两个人物,但“炎黄子孙”的说法,却凝聚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

  中国的神祗(神乃天神,祗乃地神)的造型,经历了从动物神祗到人兽同体再到人兽同体与“圣人奇相”并存的发展过程。最著名的动物神祗有日神乌鸦、月神蟾蜍或玉兔、龙、凤、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乌龟)等。进人人兽同体时期,一般都是腰以上为人形,穿袍带冠,腰以下则是蛇躯或鳄龙躯干等。如女娲,她是大地的产儿,人首蛇身,一日变化七十次,是抟土造人的神。伏羲也是人首蛇身。人兽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神的人化。如炎帝人身牛头,黄帝人首蛇身等等。进人神人同形时期,出现了“人死为神”的观念,如农神后稷、社神禹、湘江神湘君湘夫人、巫山雨云之神等,以及门神都是“死后为神”者。还有通过神祗形象改造而使其人化。西王母本是主司灾厉五刑的神,她豹尾虎齿,头发蓬乱,戴着玉胜,住在山洞里,是人兽同体神祗。战国《穆天子传》中,她一变而成为能吟诗作赋的潇洒女神,生活在天堂般的瑶池之上,豹尾、虎齿、蓬发全没了。在《汉武内传》中,她再变而为“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资掩蔼,容颜绝世”的丽妇。以后又进入“圣人奇相”的“神的造型”时期,使“神”就更神了。

  佛教,为印度释迦牟尼所创传人我国。而道教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是发源于中华民族的古代自然宗教和人为的神学宗教的结合体,它把融合先秦阴阳家、神仙家、儒家天命论、墨家鬼神思想的道家黄老之学宗教化、方术化、杂取百家九流,以长生修炼为教旨,仿照佛教的宗教形式,以民间巫祝、神仙方士、山林隐逸为基础,组织成具有不同文化层次的民族性宗教。

  中华民族崇尚“吉祥”,因而吉祥像征的神佛在民间备受崇拜,并作为有史以来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神佛文化也逐步染上时代的色彩。

  在伯都讷旧有崇尚吉祥神佛之俗,渴望平安,追求吉祥,趋吉避凶,求福免祸的基本准则于人们生活起居之中,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除了信奉佛教中的诸佛菩萨以外,主要还崇尚与信奉以下诸神。

  财神 民间众神中,财神是最受欢迎的吉祥神。过去,人们都相信一年的财运都是财神决定的,所以各地的民众都在新年伊始用各种方式迎财神。希望在新的一年借财神保佑求得财源兴盛,过上富裕安康的日子。

  财神又名“财神爷”、“财神菩萨”。一般人家,喜欢贴大红财神像于正门上,含招财进宝,开门纳福之意。贴在室(屋)内的财神,不得正对着门,说这样财会外流,不吉。

  财神,一般认为是赵公元帅,赵公元帅又成为财神的代称。赵公元帅,姓赵名朗,字公明,陕西终南山人,神号“正一玄坛元帅”,所以,又称其赵玄坛。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是峨眉山上的道仙,骑一只黑虎,执一杆铁鞭,下山助商纣王的国师闻仲去打姜子牙,被姜子牙作法杀死。后来,姜子牙封神,封他为“正龙虎玄坛真居”,统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神,并可驱雷使电,呼风唤雨,消病除灾。民间称其为“正财神”。

  旧时,大年初一清早,家家户户在门外设上案桌,摆上三牲祭品,拜过用红纸写有“财神之位”的牌位,燃放鞭炮后,把财神迎进屋里,安放在厅堂的神位上。此时,便有乞丐手拿竹板边打边对着院落门口唱:“财神到,财神到,迎得财神哈哈笑。”院主人闻声要出来尝钱,并接过乞丐手中的财神像。时至今日,与财运有关的事,如作生意、开门面、跑运输、打官司、农事水利、一年收成及至求职、升学等,人们仍在认为求财神能保佑。二十世纪末,塑料薄膜彩印财神像遍传民间。每年腊月中旬,就有专门送财像者走门串户,把迎财神改为送财神上门,于除夕夜贴人室内合适位置上。

  民间传说的财神还有三个,与赵公明一样被誉为吉祥神。

  “偏财神”五路财神,姓“伍”,据说弟兄五个都是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被杀后阴魂不散,常常显灵,凡是穷苦人家去求他都很灵验,而那些为富不仁者却常破财。所以,许多人家商铺都在正月初五早上开市之时敲锣放鞭炮,迎接五路财神。

  “文财神”财帛星君,是一位白脸长发,态度端庄的长者,手捧宝盆。“招财进宝”这四个字就是这样来的。

  “武财神”指关云长,是港台和广州极受重现的财神。他自己不发财,却喜欢帮助别人发财。所以,经商者多以供俸。

  福神 民间的吉祥神。他能给各家各户带来幸福与欢乐,故叫“福神”。传说“福神”姓阳名城,字亢宗,为北京人,后迁山西省夏县定君,官至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古时道州出了许多矮人,人称“矮民”(也叫侏儒)。汉武帝很喜欢玩矮人,每年要派人从道州选几百名长得比较好看的男性矮民进宫,供他当奴隶玩耍。尽管儿子长得矮,但在百姓心中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啊!年年要把很多人的儿子送进宫里被当奴隶玩耍,每个父母都很痛心。后来道州刺史阳城根据民意写了一封奏折送给汉武帝,说:“臣按五典(即五常:仁、义、礼、智、信),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汉武帝看后马上醒悟了,再也不玩矮奴了。人民群众为了感谢阳城,便把他的像挂起来奉为“福神”。

  送子娘娘 伯都讷称“子孙娘娘”。多子多福是中国人的旧传统观念。除了全能之神观音菩萨有送子观音的化身外,另一专管人间生育的吉祥神则是送子娘娘。

  源于佛教的送子娘娘名叫珂利帝母,意思是“暴恶母”、“欢喜母”、俗称“鬼子母”。她的出身却是个恶神——母夜叉,因她靠吃人为生,又叫“暴恶母”。又说她刚出生时,模样十分俊秀,大夜叉们见了个个喜欢,故给她起名叫“欢喜母”。还因她是五百鬼子之母,又称“鬼子母”。佛教传说,过去王舍城举行大法会,有五百个人结伙去赴会。途中遇到一个有身孕的牧羊女,就劝她同往。牧羊女高兴地跳起舞来,不慎流产了。这伙人丢下她扬长而去,牧羊女十分懊恼,便发下一个大恶愿:“我来世生在王舍城中,要吃光人间小儿。”后来她转生为药叉女,生了五百子,每天靠吃小儿为生。如来佛得知此事,便藏起她的一个孩子。鬼子母(即药叉女)十分想念,后听说孩子在佛身边,便求还她孩子。如来佛说:你有五百个儿子还心疼,你不想想被你吃掉的人家只有一两个孩子吗?”鬼子母如梦方醒,幡然悔悟,当即皈依佛门,并作了护法佛,为佛教护法二十诸天之一。古代印度寺庙对鬼子母奉祀极盛。常在屋门外和食厨边供奉鬼子母以求驱灾得福。她来到中国后,与其十九天排列在大雄宝殿两侧,护卫佛祖。民间因其是个多产母亲,便常将她作为“送子娘娘”、“送子观音”礼拜。

  印度有送子娘娘,中国有自己的“子孙娘娘”,各地都建有“娘娘庙”,供奉不同的子孙娘娘。希望她们保佑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如广州供金花夫人及二十奶娘神像,北京供奉送生娘娘等九位娘娘、台湾供奉注生娘娘及十二婆姐、天津供奉天后圣母及七位化身娘娘、东北一些地方只供“子孙娘娘”牌位。

  门神 是两位能驱鬼避邪、祈福保平安的威武尊严的吉祥神。门神是我国民间最流行的神灵之一,最初的门神是两个“桃人”(用桃木雕成的神像)悬于门上。他们其实是两位神将的化身:神茶和郁垒。传说他二人是奉黄帝之命守“鬼门”的,发现害人的恶鬼,马上捆起来扔到山后去喂老虎,于是妖鬼们望风而逃。人们用桃木雕成二神模样,春节时挂于门上,使恶鬼不得进入,保护合家平安。雕桃木人比较麻烦,逐渐简化为用桃木板画上二神图像或画些符咒,此即桃符,一左一右钉在门上。又据《三教源流搜神大会》和《历代神仙通鉴》称,李世民早年创立江山,杀人无数。他即位后,夜梦常有恶鬼纠缠,几无宁日。太宗畏惧,告之群臣。大将秦琼和尉迟恭请求夜晚戎装守卫宫门两旁,当夜果然相安无事。太宗大喜过望,但念二人劳累,于是命画工绘二人披甲执鞭,怒目发威之像,悬于宫门两侧。此后,邪祟全消,“后世沿袭,永为门神”。于是,后来秦琼和尉迟恭也成了一对门神,流传至今。以后又出现了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文官门神以赐福天官居多,大都贴于院内堂屋门上,并含有迎福进财之意。文官门神大都与升官发财有关,而祈福却与多子多福、福寿延年挂钩。二者有时也配双成对,如天官(或状元)门神,常与送子娘娘匹配。祈福门神上常常添画一些吉祥物,取其吉利,多用谐音,以借双关之意。如爵、鹿、蝠、喜、马、宝、瓶、鞍等,含“爵禄福喜,马报平安”之意。门神已成为其有驱邪魔、卫家园、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多种功能的保护神。

  灶神 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东厨司命”、“灶君菩萨”等。灶神手下有五方五帝灶君、曾灶祖灶、灶子灶孙、运火将军、进火神母等三十六神,专门管理人间住所,记下每家人的善恶,夜半上奏天庭。灶神“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安康,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时,要供上许多糖瓜,用糖瓜糊住了灶神的嘴,他就不能说人家的坏话了。如要说也只能是些甜言蜜语。人们还在他的像旁贴了这样一幅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下联还有写“下界保平安”的。

  在民间百姓心目中,灶神颇似一位行善的保护神。他的功用是避灾赐福,让人们有衣食。他又似“一家之主”(灶神龛位横批),家中之事,灶神都全权过问。灶神在民间受到普遍供奉,显然是除司灶外,还有这诸多本领。

  关于灶神,传说他是炎帝,或者是祝融,都是与“火”有关的神灵。此外,另有一处说法是以老妇人灶神奉祀。后来男尊女卑观念出现,立灶神为男,配灶神奶奶同供,据传灶神有名有姓,《酉阳杂俎》云:“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荆楚岁时记》云:“灶神姓苏,名吉利。”伯都讷地域供灶神姓张,名魁。并有“灶王爷本姓张,骑马挎枪上天堂……”的歌谣传之。个别地区还有祭灶求子的习俗,久婚不孕之妇祈求灶神回来时,在马尾巴上拴个胖小子来。于是灶神实际上已成万能之神,家家户户也就极其虔诚地供奉灶神了。并每逢初一、十五上香换供祭祀灶神。

  社神(土地公婆) 社神即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后土、句龙等。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人们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大地充满敬畏之情,素有供奉“土地神”的习俗。旧时伯都讷驻防城所属农乡,村村都建有“土地庙”,为青砖或土坯所建,高不过两米。

  远在周朝时,就已有祭祀土地神的风俗。相传古代有个叫共工的人,要与一个颛顼的人争做皇帝,结果大动干戈打起仗来。后来共工被打败了,他一气之下便用头去碰不周山,把天柱给撞断了。天被撞开一个洞。害得女娲花了好大功夫才把它补上。共工的儿子叫“句龙”,他与父亲不同,不想争做什么皇帝,长年累月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在开垦荒地、种植五谷。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他祀为“土地神”。民间之所以到处建土地庙,主要认为它很灵验,俗语说:“土地灵,虎豹不入境。”

  人是一年一次生日,而土地神则是一年两次生日。第一次生日为农历二月初二日,第二次生日为七月一日。旧时,城乡村巷皆持纸钱醴洒,有的则提大红公鸡奉祭神灵。石室、木房等处可见土地神的塑像。老头是土地公,老太婆是土地婆,有的不塑像,以木板长约一尺,宽二寸,上题:某土地之位。民间以为祭祀了神灵后,便能消灾免难,保佑一方平安,农业丰收。民间对土地神敬而不畏。旧时,民间凡有死人之事,必至土地神庙前“报庙”(没土地庙的地方,到城隍庙去“报庙”),意思是请土地神接纳,允许死者人士为安。有些地方在祭宗祠、扫墓、破土等祭祀开始前,总要先祭土地公,俗叫“祭后土”。

  福建、台湾等地,商家以土地神为保护神,每逢土地公生日,爆竹声不断,连晚演戏娱神。

  伯都讷旧时村屯都有土地庙,逢年过节都要拜祭土地神,焚香上供,人来人往,若是丰收了其祭礼更为隆重。

  城隍神 又叫“城隍爷”,是设在城里的神。据《周礼》记载,周代天子所祭祀的八种神中,第七种就是城隍神。

  南北朝时候,清河王高岳命令慕容俨(北齐大将)率兵镇守郢城(今河南省信阳县南,长江边上),慕容俨刚进城,便受到南梁大将侯镇和任约率领的水陆大军的围攻。南梁军队采取围困的办法,也困不死他们。原来北齐军是通过城边的河道源源不断地运送粮草进城。南梁军发觉以后,就在河的上游鹦鹉洲附近撒了许多水草,因为水草繁殖快,不久便把河道给堵塞了。郢城因此成了一座孤城。慕容俨带领一部分军民去向“城隍神”祷告,祈求城隍爷保佑城池不要被敌人攻破。不久真的刮起狂风下起大雨,河里出现洪流巨浪,所堵塞的河道上的水草冲了个干净。水道通,粮草又源源运人郢城。郢城的军民以为城隍神保佑了他们,慕客俨抓住时机主动进击敌人,南梁军终于被守城的北齐军反攻而遭失败。从此以后,民间普遍信仰起城隍神来,在南北方的城市中,竞相建起了城隍庙。唐朝中期,城隍神被正式列入国家祀典。

  明朝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参照王朝和地方行政机构,重新决定城隍神的封号和爵级。各级城隍神的冠带服饰也有严格的规定,不能乱套。城隍庙里排列两旁的神尊,按照各级行政机构设置。城隍庙的建筑形式也要参照当地衙门的形式进行建造。庙里必须有“凶神恶煞的判官和手执刑杖、镣铐的衙役”。

  民间多以有大功于当地者奉为当城隍爷,如苏州祀春申君、杭州祀文天祥,上海则祀秦裕伯。道教以城隍为管领亡魂之神,道士建醮“超度亡魂”时,须发《城隍牒》文书“知照”城隍后,方能“拘解”亡魂到坛。道教又以城隍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可应人之请解除旱涝灾难以保五谷丰登等。民间尊其为“城隍爷”,求雨、祈晴、禳灾等多求之。祭时多用烹牛(用赤蛇绕住牛口),为城乡集体祭祀。元明以后才被加上祈祷平安的内容,但祭祀时不用牛而改用三牲酒醇了。民间多以农历五月二十八为城隍生日。每逢那一天或清明节,人们把城隍爷从庙里请出来,骑在马上,由两位属虎或属龙的青年牵住马头,仪仗队先行,城隍爷随后,绕城一周。街道两旁的善男信女陈香案迎神。

  伯都讷新城隍庙香火就很盛,庙前有戏台,香火日唱大戏特别热闹。

  龙王 龙是中国帝王的象征。中国民间崇拜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龙是掌握水的神,龙王是水族的总管。民间认为:江河湖海,凡是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王存在。龙能生风雨、兴雷电,人们祭祀龙王,多把它作为兴云播雨神。如遇久旱不雨时,一方乡民必先到龙王庙祭祀求雨。如果龙王还不显灵,则把它的神像抬出来,在烈日下暴晒,直到天降大雨为止。古人认为:东南西北四海都有龙王管辖,叫“四海龙王”。另有五方龙王、诸天龙王、江河龙王等。

  有一个关于龙王的故事:唐朝初时,安徽省颖上县百社村,有个叫张路斯的人,夫人石氏,生有九个儿子,他曾在河南南阳做过照灵候。自罢官归里后,经常到一处小地方叫“焦氏台”的河边树荫下钓鱼。有一天,在他垂钓的地方,突然出现一座宫殿。他极为好奇地走了过去,从此便成了龙王。后来,他天天清早到龙宫去,天黑才回家。回到家里身体还凉冰冰的,衣服湿漉漉的,他的妻子问他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张路斯说:“我已经是龙王了,外地有个叫郑祥的人,也是龙王。他要与我争夺地盘儿,我们约好明天进行决战,谁赢了,这个地盘儿就归谁管。为此,请你转告九个儿子明天去为我助战。头上系红巾的是我,头上扎青巾的是郑祥,记住,不要认错了标记。”张路斯的九个儿子听从了父亲的话。第二天便拿着弓箭去为他们的父亲助战,朝扎青巾的郑祥猛射,结果把郑祥射中了。郑祥受伤以后,愤怒地逃离“焦氏台”。张路斯父子在后面紧紧追击,,直追到淮河边上,郑祥逃到合肥的西山上死去了。唐乾宁中(公元894~898年间),刺史王敬尧还在颖州建立了一座龙王庙,里面祀的龙王神就是张路斯。于是在全国各地也纷纷出现了龙王庙,成为乡民祈求风调雨顺的地方。

  在伯都讷,每逢久旱不雨时,乡民们要头戴绿柳环,成群结队,抬着整猪、整羊(都是白条)、馒头等供品,到龙王庙前摆设香案,由一年长而且懂得祭祀规矩的老人,发号施令:“上供、焚香、叩拜、请龙王降甘露,降喜雨……”拜罢,求雨队伍还要绕庙左三圈、右三圈。不见天阴,常是久跪不起。有时一连求了三天雨,可仍滴雨未落,乡民们也只好陷入无奈之中。

  关圣帝君 即《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关云长,又称关公。历史上实有其人,以忠诚仗义著称,后人奉之为神灵。关云长在宋代被封为“义勇武安王”,明朝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关羽又有“武圣人”之称,关帝庙又称“武庙”。民间相信关帝具有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乃至招财进宝,庇护商贾等多种法力。所以,民间各行各业、妇孺长幼对“万能神”关圣帝君顶礼膜拜。关羽是一位义结千秋、忠贞不二的偶像。武庙为天下庙宇数量之冠,而解州关帝庙又为武庙之祖。此庙在关羽故乡,即山西运城解州镇西关,这里离关羽出生的常平村不过十公里。此庙建于公元14仍年前的隋代。解州关帝庙占地近三十亩,规模巨大,极为壮观,是一套宫殿式建筑群。关帝庙在台湾香火极旺,全岛关帝庙多达一百九十二座,并且大多规模宏大。新竹青草湖后山普天宫新塑立的恩主公大神像(即关公像),硕大无比,总高五—卜米,有十几层楼高,好像天神下凡。

  伯都讷新城关帝庙,农历五月十三举行关帝庙会,戏台唱大戏。传说这天是制造旱灾的怪物旱魃经过的日子,所以礼关帝求他显灵,驱邪避灾,普降雨水,保护农田。如果有雨,就叫“关帝磨刀雨”,人们相约在那天不动菜刀。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