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礼
礼记上说:「礼者,履也。」孔子说:「礼也者,理也。」礼是人生必须践履的法式,
和合理的行为。更具体一点说,礼就是古代一切社会「约定俗成」的人之行为的规律。
古今中外,无论那一种民族,那一个国家,都有他自己的一套「礼」。尽管「礼」的形式不
同,但定「礼」的意义则是一致的。
关於礼的起源,荀卿认为在弭争防乱。管仲也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把「礼」
当做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他们二家都是从消极方面立论的。我认「礼」是一种艺术,它不
仅在消极方面「弭争防乱」,「维持社会秩序」,而且还在积极方面「复性节情」美化人类
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儒家的人生哲学是伦理的,其基本观念是:「君君丶臣臣丶父父,子子,夫夫,妇
妇。」他们认为想建设一个美善的理想社会,必须先美化人的行为,想美化人的行为,又必
须先涵养人的美善的品性。所以他们制礼作乐,提出「以礼乐治天下」的口号,对於处世接
物,冠婚丧祭等各方面,「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一举一动,
一顾一盼,极细微的节目,也莫不有严格的规定。
圣人制礼,礼是为的「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并不是教人不言不动,都成槁木死灰。
所以礼记上说:「礼义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戴东原说:「礼者
,至当不易之则。凡意见稍偏,德性未纯,皆己与天下阻隔之端。能克己以还其至当不易之
则,斯不隔於天下。」可见「礼」并不是桎梏人情性的枷锁。
儒家的「礼」的意义,非常广泛。除风俗习惯,文物制度外,更包括政治丶法律丶教育
等。他们认为天下强大人民虽众,但各个人如果都把握着「礼」的重点,养成伦理的习惯,
则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所以就把「礼」看作协调人事,平治天下的「不二法门
」。礼记坊记说:「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又礼运说:「礼者,君
之大柄也,所以别嫌丶明微丶宾鬼神丶考制度丶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又说:「孔子
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
下国家可得而正也。」何谓人情呢?就是「弗学而能」的喜丶怒丶哀丶惧丶爱丶恶丶欲,」
七者。「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欲与恶是两种极端冲突的
心理,和极端矛盾的情绪,想用一种工具使冲突化为协调,矛盾归於统一,舍「礼」便没有
别的方法了。
中国各种古礼,不但方式不同,而且意义也不一样。礼记经解说:「朝觐之礼,所以明
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
,所以明长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防止水之所自
来也。」又仲尼燕居上说:「郊社之礼,所以仁鬼神也,尝怿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
礼,所以仁死丧也;乡射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
在儒家看「礼」之效好像「万灵丹」,可调阴阳,能却百病,效之所及,无往而不善。
请看礼记经解上说:「礼之於正国也,犹衡之於轻重也,绳墨之於曲直也,规矩之於方圆也
。故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
诬以奸诈;是故隆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
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
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礼,此之谓也。」孔子认为负政治责任的人,如果明白礼义之道,
那麽治理国家人民,就易如「反掌」。所以他在礼记仲尼燕居上说:「明乎郊社之义,尝怿
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是故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
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
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量鼎得其象,味得其时,乐得其节,车得其式,鬼神得其飨,丧纪得
其哀,辩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加於身而错於前;凡众之动得其宜。」荀子上
也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悖乱提慢;饮食衣服,动静居处由礼则
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辟违违庸众而野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由此可知人真能「知礼」丶「行礼
」,则一切行为就没有不得当的了。
如果一国的人民都不知「礼」行「礼」,或是「礼崩乐坏」,在儒家看来,这是极可怕
极严重的事,则一切都要发生紊乱,成为无序的状态,必然会给国家人民种下无穷的祸患,
故经上又说:「以旧坊为无所用坏之者,必有水败;以旧礼为无所用而去之者,必有乱患。
」又说:「婚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众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
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
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礼记仲尼燕居上又说:「君子有事必有其治,治
国而无礼,譬瞽之无相与,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烛何见,若无礼则
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进退揖让无所制。是故以之居处,长幼失其别,闺门三族失其和
,朝廷官爵失其序,田猎戎事失其策,军旅武功失其制,宫室失其度,量鼎失其象,味失其
时,乐失其节,车失其式,鬼神失其飨,丧祀失其哀,辩说失其党,官失其礼,政失其施,
加於身而错於前,凡众之动失其宜。如此则无以祖洽於众也。」
「礼」是儒家治天下的规矩绳墨,也是导民向善的桥梁宝筏,众人守之,那麽国家就可
以「治」,众人违之,那麽国家就必要「乱」。
在前面已经说过「礼」是一种艺术,其积极的功用,能使人的行为达到美善的境界,但
行为的美善必须由诚恳的敬爱的温情中表现出来。故礼记上礼器说:「君子之於礼也,有所
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诚若。」语云:「诚於中,形於外」「礼」必须与「诚」融
为「一元」,方能有和爱庄敬的表现。如果「礼」没有诚意,便不能表现出和爱庄敬的美善
行为。那麽「礼」便成了繁琐的虚文和无意义的举动,至於「复性节情」更无可论了。
第24期 公元1973年8月25日发行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