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厚重的布达拉宫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元红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厚重的布达拉宫

  王元红

  一

  有两个内地的朋友,从川藏线坐汽车进来,又从青藏线坐火车回去,他们的目的就是来看看拉萨,看看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

  到达拉萨的当天晚上,我和他们一起去西郊吃饭。饭桌上除了离别后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就是刚才从后面经过时看到的他们心中渴望已久的布达拉宫的夜景。“真的很美,比我在电视上、杂志上看到的要美百倍。”

  他们对布达拉宫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赞叹是真诚的,兴奋的,激动人心的。

  在返回的路上,我们从布达拉宫的前面经过,这个时候,又是一阵很兴奋的赞叹声。在第二天他们就要登上布达拉宫了,可以在那里慢慢地走,细细地看,不知道又要发出多少赞叹之声了。

  说布达拉宫美的人很多,到底美在哪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然而布达拉宫留给我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建筑典范,是一部历史沧桑的巨著,是一幅瑰丽异常的艺术画卷。它所承载的厚重,不光在建筑上、艺术上、历史上或者宗教上,更厚重的是它的文化,那种沉甸甸的感觉十多年来一直在我的心中,每经过一次,每看一次,这种厚重的感觉就会加一层。

  二

  我曾经几度朝拜过布达拉宫,在那里寻找让我能够理解这座建筑的更多的元素,尽管我看不懂这里所有物品的含义,但我还是看得很仔细,很认真。一尊佛像,一幅绘画,甚至一个饰品都让我感到了它们背后的厚重。

  “这种铜器比金子还贵,他是由红铜、黄铜……等多种铜材制成的,但它的配方已经失传了。”导游在一个铜器前喋喋不休地向游人解释,引来一片啧啧之声。

  “这是五世达赖的灵塔,用一千多公斤的黄金制成,比这些黄金更贵重的是上面镶嵌了很多珍珠、玛瑙和绿松石等饰品。据说,过几个月,工作人员要上去给他的法身进行一次修理,要剪一下指甲和头发。”导游的话又引来游客的再一次啧啧之声。他们惊讶,好奇,感叹,为这里的神秘而瞠目结舌。

  这样的景象我已经见过多次,然而导游的声音在更多的时候搅扰了我宁静的心绪,我只想在这里静静地去观赏,慢慢地去品味,默默地去感受。

  走上金顶,站在最高处,俯瞰整个拉萨的全貌,一种豪迈之感油然而生,拉萨的变化很大,发展很快,现代化的气息已经将这个城市一点一点地包围了。站在这个中心的位置,整个拉萨便都在眼底了,都在心中了。当年雄姿英发的松赞干布也是在这里俯瞰自己的臣民和疆土的吧,他的心中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他有没有想过在当今,一般的民众也会站在这里呢?

  三

  公元631年的一个下午,松赞干布正急匆匆地行走在拉萨的大地上,他们要忙着去处理一些事务。

  然而就在这时,太阳从云缝中透射出来,照在了眼前的红山上,残阳如血,涂抹在这座小山上,让这个小山霎时金光灿烂,这一切让松赞干布的心头一震,平时老百姓顶礼膜拜的这座普陀山(即红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叫普陀山,西藏是观音菩萨的教化地,位于拉萨的红山被称为布达拉,布达与普陀相同,拉是山的意思。)自己也曾经注意过,但并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而眼前的这一切却让他几乎惊呆了,这莫非是一种吉兆么?是上苍想告诉他一点什么?那应该是什么呢?

  正在松赞干布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太阳再次被乌云遮盖,普陀山也马上暗淡了下来,刚才出现在眼前的景象突然间就没有了,但就是短短的几分钟留下的印象,让松赞干布感到非常的震撼,也长久陷入深深的思索。

  回到住所,松赞干布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望着酥油灯发出的暗淡的光芒深深地沉思。他的脑海里依然是傍晚时分普陀山上的金色,那样的耀眼,那样的光芒四射。自从他十三岁继位以来,确实干了很多事情,雪域高原人心所向,很多部落纷纷依附于他的政权之下,这确实是人民的福气呀。然而一个王朝除了要有一个威严的王者和一群有威仪的大臣,还需要点什么呢?对了,宫殿,一座有气魄的宫殿,这座宫殿一定要有气势,要代表一个王朝的特点。可这个宫殿建在哪里呢?是啊,普陀山,就是这个地方,这是上天的安排啊。

  想到这里,松赞干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普陀山,宫殿,宗教,政治,吉兆,顶礼膜拜,威严,政权统一……这些词汇突然间就全部都联系在了一起,这正是他苦苦寻觅的一种结果啊。

  松赞干布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向门口的人喊到:“传大臣!”

  四

  就这样,布达拉宫在普陀山上开始修建,这一佛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无法分开的建筑就这样开始了建设。吐蕃王朝的臣民听说要在这里建设一座宫殿,无不对藏王的英明决策而奔走相告。人们自发地来到这里,加入了建设者的行列,他们的脸上带着笑容,能为自己所崇敬的藏王做一些事情,能为自己膜拜的状如观世音菩萨打坐的普陀山做一些事情,是一种修行,是一种造化啊。

  九层高,九百九十九间宫殿,一千间修行室,一百多米的高度,这样的建筑在七世纪绝对称得上宏伟,甚至可以将其称作“摩天大楼”。它是突兀的,也是威严的,广大的民众只能从它的脚下经过,只能仰视,只能膜拜,而作为藏王,他却可以站在布达拉宫的最高处,俯瞰他的王土,俯看他的臣民,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庆幸的是松赞干布并没有因此作威作福,他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依然勤恳地料理着雪域高原上的政务,依然心系着这里的老百姓,做出了许多丰功伟绩,我们应该感谢他,感谢他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一座历史文化遗产,感谢他为西藏开创了一个强盛的时期。

  五

  历史总是在变化,风风雨雨,胜败交替,王朝更迭,这一切让历史显得厚重,也让布达拉宫显得更加厚重。

  一千三百多年,布达拉宫见证了历史,它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巨著。

  布达拉宫在松赞干布时期兴建,在松赞干布、禄东赞等英明领导下,当时的吐蕃王朝是兴盛的,经济发展,人们安居乐业,松赞干布也曾迎娶了文成公主,与当时非常强大的唐王朝建立甥舅关系,这个王朝是繁荣的,这里的人民也是幸福的。

  到了宋朝的时候,雪域高原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乱不断,各地方政权之间为了自身的权益而发生的摩擦和斗争也殃及了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他们呼唤一位像松赞干布一样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领袖来给他们带来福音,然而没有!就在这个时候,布达拉宫甚至也遭到了破坏,战争并没有放过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到了元朝,成吉思汗将中国的疆土扩大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而西藏的历史钟摆也走到了萨迦王朝的时代,元朝皇帝将八思巴请到了京城,拜为帝师,藏传佛教也在这一时刻达到了历史的鼎盛,很多高僧和喇嘛不光有俸禄还有官职,政教合一的制度也在这个时候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然而此时的布达拉宫却被冷落了,繁荣和兴盛的是萨迦寺,是萨迦王朝。

  历史最终走到了清朝,为了处理好边疆问题,康熙、雍正没有少动脑筋,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乾隆,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努力,最终形成了驻藏大臣制度,西藏才得到了真正的稳定和繁荣,而宗教领袖达赖喇嘛就住在布达拉宫,与班禅、驻藏大臣一起处理西藏的事务。值得一提的是五世达赖对布达拉宫进行了重修,使这里再现了往日的繁荣和辉煌。

  如今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让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而布达拉宫也在这个时候见证了西藏发展的诸多历史瞬间,青藏铁路开工和竣工仪式、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周年、西藏民主改革五十周年等等都在这里举行庆祝活动,而如今的布达拉宫广场经过修缮和扩建,已经成了市民和游客最好的去处。

  历史距我们远了,而布达拉宫却离我们近了,只要有时间,我们就可以去那里,可以随处走走,看看。

  六

  布达拉宫是历史的,它也是艺术的,它的艺术气息和历史一起发展,并不断积淀,显得比历史本身还要厚重。

  布达拉宫是建筑的艺术。在山上修建寺庙或其他建筑,在西藏并不少见,但大部分都在山腰或者山脚,依山而建。但布达拉宫却是在山顶,借助山的高度,衬托建筑的雄伟,山和建筑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没有水泥,没有砖头,没有钢筋,在远古的年代,用原始的方式完成所有的建设任务,布达拉宫在古今建筑史上都堪称奇迹。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平展厚重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这一切,让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叹为观止。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看似13层,实际9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

  布达拉宫是绘画的艺术。就外形看,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其内部绘有大量的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先后参加壁画绘制的有近二百人,前后用去十余年时间,壁画面积达到2500余平方米。这里给游客打开的是一幅幅历史、文化和宗教的画面,藏族的能工巧匠用自己手中的笔在墙壁上绘制了一幅宏大的历史长卷。

  布达拉宫是雕塑的艺术,近千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收藏近万幅明清以来的卷轴画和大批石雕、木雕、泥塑等艺术品,贝叶经等历史文物及藏毯、卡垫、经幡、华盖、幔帐、陶瓷、玉器、金银器物等大批藏族传统工艺品。

  只要你走进布达拉宫,你就来到了西藏的一个艺术圣殿,让人目不暇接,让人流连忘返。

  七

  布达拉宫也是科技的,他将藏族同胞对于自然科学的很多知识应用到了布达拉宫的建筑上。

  这一点,最少可以在两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是它的抗震功能,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灌注铁汁,将真个建筑连接为一体,在遇到地震时,其抗震能力自然非常之强。

  另一是它的防雷功能,金顶就是其避雷针,金顶上相互连结起装饰作用的金属线就是避雷带,与这些金属体连接起来起到引水功能的铜管就是接地线,这一切不是现代的防雷工程,早在三百年以前五世达赖重新修缮布达拉宫时全部都考虑了进去。

  也许这座建筑中还有更多的科技知识的应用,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挖掘,但就这两点而言,我们不能不为藏族同胞的聪明才智而叹服。

  八

  历史远去了,但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没有尽头。历史远去了,但记载历史的布达拉宫还在,她让我们看懂了历史,记住了历史,从而更好地过好现在。

  帝王社会远去了,但帝王社会留下的文化、艺术还在。帝王社会过去了,人民当家作主,见证了帝王时代的布达拉宫成了人民的建筑,他由普通民众建设,经过一千多年,又走入了人民,这应该是一种回归。

  布达拉宫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它以它的厚重承载着历史,也以它的厚重迎接着未来。

  布达拉宫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它以它的胸怀迎接来自不同地方的游人,向人们诉说着曾经发生的历史,也向人们讲述更多的当今的故事。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办公室)

  责任编辑:邵星

  出自: 《西藏文学 》 2010年4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