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刘培强
【摘 要】 《文心雕龙》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文心雕龙》与佛学的关系,学界争论颇多。佛学到底对《文心雕龙》有什么影响呢?本文试着撇开儒家与道家的影响,从结构、体例、内容等方面阐述佛学对《文心雕龙》成书的影响。
【关键词】 《文心雕龙》;佛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 B94
《文心雕龙》与佛学的关系众多研究者认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文心雕龙》中是很突出的,并且我们也发现在《文心雕龙》这本书里面没有多少佛学词语和概念,也没有很明显的、很直接地运用佛学思想来论文,只在《论说》篇说“动极神源,其般若之妙境乎”,论及“般若”二字。看上去好像与佛教并无多大关系。但是,如果剥开这表面现象,而从内在关系上去着眼,便会发现佛学在体例结构、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影响了《文心雕龙》的成书。如王元化所说:“佛学自汉末流入中土,到了刘勰的时代,用佛家的话说,正是‘如日中天’。刘勰自少时入定林寺依沙门僧祐居处,就自己开始钻研佛法,佛家的重逻辑精神,特别是在理论的体系化或系统化方面,不能不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心雕龙》作为第一部有完整体系的理论著作,“若撇开佛家因明学对刘勰所产生的一定影响,那就很难加以解释。”范文澜则直言:“《文心雕龙》之作,……盖探取释书法式而为之。”那么为什么《文心雕龙》即体现儒家思想,而又渗透着佛家的影响呢?我想这应该从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来理解。首先,儒家文化在中国是长期占有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化思想,它在每个时代都对社会生活各方面具有深刻的潜在影响,即使在玄佛思想占有比较主要地位的南朝也是如此;其次,在那个时代,佛学和儒学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可以互相兼容的。崇敬儒学和信仰佛学并不矛盾,它可以同时体现在一个人身上。所以,我认为刘勰在写作《文心雕龙》时虽然没有有意识地运用佛学思想来论文,但是,实际上《文心雕龙》的写作还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佛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的完整有序与数字的运用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1.1 完整有序的结构
《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在结构上经过了刘勰的极其精心的安排,其理论观点之间次序回环照应、互相补充且逻辑严密,形成了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前五篇是总论,叫做“文之枢纽”;第六篇到第二十五篇整整二十篇,是文体论,即“论文序笔”;第二十六篇到第四十六篇是创作论;第四十七篇到第四十九篇是批评论;最后一篇是《序志》。结构系统非常清楚,一丝不乱。而印度佛教也是很讲究结构的完整的。李建中在《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一书中说:“佛教对宇宙人生的描述是很有整体感的,比如说‘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世’(前世、现世、来世)、‘三行’等,都有一个完整的结构。佛教讨论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一个清晰的层次和一个很系统的理论,像‘十二因缘’、 ‘四谛’、 ‘三宝’等。佛教的这样一种分析理论和构建系统的方法,对刘勰不可能不产生影响。”
1.2 数字的运用
在佛教的术语中,有专门带有数字的术语被称为“法数”。如一心、三宝、四谛、五蕴、十二因缘、十八界、四念处、五根、八正道等。而刘勰在论述问题时也喜欢运用数字。如《情采》篇中一段话:
故立文之道,其理由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无性是也。
再如《知音》里讲“六观”: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再如《体性》中讲:
若总其归途,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文心雕龙》的每一部分里又有一个小系统,这应该是受到了佛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 《文心雕龙》体例结构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与佛家经典多有相似之处,特别是《阿毗昙心论》一书,此书共分为十品,其中第十品为为圣贤品,第八品契经品,刘勰《文心雕龙》之征圣、宗经之篇,可能即源于此种思想。《文心雕龙》的布局方式与该书也多有相似之处。范文澜先生也有这样的看法,他在《文心雕龙·序志》篇中说: “言和精湛佛理,《文心》之作,科宗分明,往古所无。自《书记篇》以上,即所谓界品也;《神思篇》以下,即所谓问论也。盖采取释氏法式而为之,故能思理明晰若此。”饶宗颐先生在他的《〈文心雕龙〉与佛教》一文中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雕龙一书,编制严密,条理辨析;有人说他是取释书的法式为之。自《书记》篇以上论文体,即所谓界品;《神思》篇以下论文术,即所谓问论,像《阿毗昙心序》云‘始自界品迄于问论’,凡若干偈,正是佛书纶制的佳例。至于每篇文章末尾有赞,此种格式,佛教文章多见之。刘知几《史通论赞》篇云:‘篇终有赞,始释氏演法,义尽而宣以偈言’是也。”因此,《文心雕龙》正是由于受了佛典体例的影响,才能在结构体系上如此严密,在文论史上取得如此之高的地位,而被梁启超先生谓为“组织的解剖的文体”。
3 《文心雕龙》的思想内容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3.1 “宗经”思想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刘勰其师僧祐、法达、法献和法颖,据《高僧传》记载,都是律学大师,他们整理佛经,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正本清源,使佛经归于正宗。因为在佛教发展史上,自从至尊释迦牟尼之后,大师辈出,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定一经一说为至尊。并且,佛经传入我国后,由于翻译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译经与译经之间,译经与原经之间出现偏僻矛盾,因此,“宗经”在当时佛教界成为了一致呼声。而刘勰生活的时代,骈文盛行,“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的影响仍在,而刘勰力用“宗经”使文学走上正道。他的这种《宗经》思想应该受到了佛学“宗经”思想的影响。饶宗颐先生也认为征圣、宗经思想和释氏思想有连带关系。“文心第二篇是征圣,认为:‘征圣立言,则文其庶’。接着是宗经,以圣人的话必有绝对权威,印度逻辑上的正量,本义是不可侵犯,亦是这个道理。印度正量派经典所立四量,其一为圣言量,指可信的证典,刘氏征圣的态度,和佛家思想似乎不无关系。”
3.2 “文质并重”的思想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史上的黄金时期,从印度而来的佛学经典在这一时期都得以翻译,这为佛教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译经在文字的处理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标准: “重质”、“重文”和“文质并重”,但从当时译经的主要倾向来看,是偏重于“文质并重”。
如《出三藏记集》卷第七《首楞严后记》记载:“…凉州自属辞,辞旨如本,不加文饰,饰近俗,质近道,文质兼唯圣有之耳。”《出三藏记集》卷第十三《安世高传》赞美安世高所出经“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这种译经要求对刘勰“文质并重”的文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风骨》篇说:“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故文笔之鸣凤也。”《情采》篇曰:“使文不灭质”,《才略》篇曰“文质相称”,《史传》篇曰:“文质辨恰”等都是刘勰“文质并重”思想的反映,而刘勰的这种思想又是受当时佛经翻译中“文质兼美”思想影响的结果。
3.3 《文心雕龙》中的“神理”说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刘勰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可称为“神理”说。在《文心雕龙》中七处涉及“神理”的概念,而在他的两篇佛学著作中涉及“神理”概念共三处,它们的含义是否一致,其中到底有什么联系,目前研究界仍存有一定的争论。但有一点可以相信的是,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说:“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在创作论的首篇中说:“文之思也,其神理远矣”,“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纽。枢纽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他认为心思出于“神”,强调“神”是作文的基本动力,这和他主张佛法炼神之义是可以互通的。张少康先生在《文心雕龙和佛学的关系》一文中,例举《文心雕龙》的七处“神理”及其两篇佛学著作的三处“神理”加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说:可见,《文心雕龙》中的七处“神理”和刘勰佛学著作中的“神理”含义是相同的。过去之所以很多研究者把“神理”作为自然之理来解释,是因为要强调刘勰的思想和佛学没有关系,或者是为了说明刘勰的所谓唯物主义思想,实际上这些说法是不符合刘勰本意的。当然,说“神理”的意思是指神明的原理,还不能证明它和佛学的关系,因为很多儒家也是主张天人合一,也是有神论者。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和刘勰的《灭惑论》和《石像碑》联系起来,就可以知道刘勰所说的“神理”和他的佛学思想是确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
参考文献: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张少康.《〈文心雕神龙〉神思论》,《文心雕龙研究》\[M\]. 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饶宗颐.《〈文心雕龙〉与佛教》,《文心雕龙研究》\[M\]. 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出自: 《大众商务·下半月 》 2009年11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