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空性思想之探讨
佛学空性思想之探讨
张含峰 董文芳
摘要:在《大乘大义章》中,慧远与罗什对“极微”的不同理解,不仅表现出二人不同的宇宙观、本体论。也显示出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后,中观学说与“极微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下的交锋、以及在印度佛学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佛教学者对于“毕竟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关键词:慧远;罗什;极微论;毕竟空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9)05-0025-03
极微,又作极微尘,极细尘,指物质(色法)分析到极小不可分的单位。在佛学研究当中,有关“极微论”的议题一直不曾受到重视,一般都习惯把它视为一种不了义说轻轻带过。事实上,“极微论”在整个印度学术思想界的发展有数百年的历史。由于“极微论”关系到色法、世界生成等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因此成为大小乘争论的重要焦点。印度佛教传人我国后,由于“极微论”法体恒有的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实体性的特点有共通之处,因此在中国佛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曾经被我国佛教学者所重视。
东晋时期。鸠摩罗什与慧远是东晋时期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佛教巨子。慧远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修养,他从道安受学,长于般若,对毗昙亦很有领会。罗什专以大乘教人,且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鸠摩罗什和慧远曾在《大乘大义章》中借助“极微”的概念对世间色法生成及性质的问题进行讨论。在《大乘大义章》第十四章《次问实法有并答》、第十五章《次问分破空并答》这两章中,两位大师以慧远提问罗什回答的方式,表现出二者对于“极微”的不同见解。显示出中观学说与“极微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背景下的交锋。
一、慧远的“极微论”
在《大乘大义章》中,慧远关于“极微论”的观点在讨论“实法”与“因缘法”的区别时就已经显现。在讨论世间色法生成及性质的问题时,慧远立论的出发点是“因缘之生,生于实法”,世间因缘和合的色法是由“实”法而生,“实法”是“因缘法”得以形成的依据。慧远认为,按照《大智度论》的说法,“实法有”和“因缘有”二者是不同的,所以将色、香、味、触与乳酪分别为“实法有”与“因缘有”;但是,在《大智度论》的论述中,无论从生成还是法相的角度,都无法找出二者根本的区别。
第一,乳酪因缘和合而成,那么,“实法为从何生、l_“?“经谓,色、香、昧、触为造之色,色则以四大为本;本由四大,非因缘如何?若是因缘,复云何为实法?寻实法以求四大。亦同此疑。何者?论云,一切法各无定相,是故得神通者,令水作地,地作水。是四大之相,随力而变,由以兹观故。知四大与造色,皆是因缘之所化,明矣。”如果从二者的生成来看,实法有和因缘有一样,都是由因缘和合变化而产生的。所以,《大智度论》从生成的角度来看。无法区分“实法有”与“因缘有”,“非是穷崖本极之谈”。第二.若从法相的角度来看,二者都是无定相的。“色、香、味、触出于四大,则理同因缘之所化,化则变而为异物。”
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虽然慧远以婉转的口气表示向罗什“求教”,但其实已清楚地指出了《大智度论》中教义的矛盾。慧远在提问“实法有”和“因缘有”的区别时,也在综合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的理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慧远持中国化了的佛教“原人”论,采取了类似于道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维模式:“元气”变而为地水火风,四大生“极微”,“极微”由因缘和合生成世间万法。四大是万法的生成的本质、本原;而“极微”作为“实法有”,是构成万法的基本元素,是由四大生成而不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万法因“极微”遇因缘和合而成,是虚妄变化的,所以称为“因缘有”。“极微”和万法存在着差别。慧远认为,“夫因缘之生,生于实法”。人们所感知的对象物是由色、香、味、触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没有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空的,是“因缘有”。但构成这个复合体的色、香、味、触则具有自己不变的单一的性质,是实在的,是“实法有”。所以,“实法有”和“因缘有”并非是相同的,两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第十五章《次问分破空并答》的提问中,慧远进一步明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远问日:《大智论》推叠求本,以至毛分,推毛分以求原,是极微,极微即色、香、味、触是也。此四于体有之,色、香、味、触则不得谓之假名。然则,极微之说,将何所据?为有也,为无也?若有实法,则分破之义,正可空叠,犹未空其本。本不可空,则是尺棰论之,堕于常见。若无实法,则是龟毛之喻,入于断见。二者非中道,并不得谓之假名。
设令十方同分,以分破为空,分焉诎有。犹未出于色。色不可出故,世尊谓之细色非微尘。若分破之义,推空因缘有,不及实法故,推叠至于毛分尽,而复知空可也。如此。复不应以极微为假名。极微为假名,则空观不止于因缘有,可知矣。然则,有无之际,其安在乎?不有不无,义自明矣。
慧远在这段提问中,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首先,“极微”是实法。《大智度论》分析色法组成的基本成分,分析到毛分,由毛分再分析到最小单位,是“极微”。“极微”这个基本单位是实在的有,其性不空。“极微”就是色、香、味、触。慧远认为,如果《大智度论》如果要证明事物是因缘而有的,本性为空,并不是实在之物,那么,由叠分割到毛分就可以了,就能知叠性为空,用不着分析到“极微”,因为“极微”是构成事物的实有的根本。
第二,“极微”的性质为“不有不无”。慧远认为,如果只抱“极微”是“有”这种观点,就会堕入常见;如果认为“极微”不是实在的现象,是如同龟毛一般的“无”,那又堕为断见。对“极微”的这两种观点都不合中道。慧远接着试图以佛教“非有非无,不落两边”的思维方式对“极微”进行定性。按慧远的理解,执著于有是滞于有;遣有归无是滞于无;既非有,又非无,才是中道。所以既然不能说“极微”是“有”,又不能说是“无”,那么说它是超越“有”“无”之上的“不有不无”的一种状态,就是很合理的了。
第三,“极微”不是“假名”。慧远还从“名实”的角度对《大智度论》将“极微”称为“假名”进行批评。慧远认为,“极微”作为构成事物的根本单位,虽然是超越有无,但还是确实存在的,如同老子的“道”一样,却有其物,但又不可见,不可闯,所以强为之名,但不应该把“极微”称为“假名”。因为“假名”只是人们对幻象用语言加以虚构的结果,并不真实存在,所以,慧远认为,如果按《大智度论》的说法,把“极微”称为“假名”,则空观的内容便不止是“因缘有”,也包括“实法有”了。
二、罗什的反“极微论”
针对慧远的提问,罗什以大乘中观理论为基础,进行层层破析。
首先,罗什在明确区分大小乘理论的基础上,将慧远以色、香、味、触四种造色为“实法有”、乳酪等为“因缘有”的观点,归结为小乘的观点。
“有二种论:一者大乘论,说二种空,众生空、法空;二者小乘论,说众生空。”…””在这里,罗什清楚地说明了
大小乘的区别。这两种论都是佛为度众生,针对两种执著而进行的说教。“以于诸法,生二种著:一者著众生.二者著法。以著众生故,说无我法,唯名色为根本。”有的人看到了众生本性为空,但总认为诸法(万物)是实在的。由于贪著于法相,戏论“名色”实有。由此可见,罗什认为,慧远以色、香、味、触四种造色为“实法有”,乳酪等为“因缘有”的观点,乃是小乘的观点。不是深刻的佛理。名和色都是虚妄不实的,如幻如化,毕竟空寂,同众生一样,是因缘和合而有,没有定相。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讲小乘这种“实法有”、“因缘有”的观点呢?罗什解释到:这之不过是“佛随众生所解,于一义中三品说道”。为度众生,佛针对众生不同的根基进行不同的说法。“若言都空,心无所寄,则生迷闷。”若是既讲众生空又讲法空,对于根基较浅的一些人来说,便会觉得心无依托而陷于迷惑苦闷之中。为了这些人的解脱,教他们观名、色两大现象都是无常、苦、空,如果他们能由此产生厌离世间之心,这就不必再讲说别的理论了。所以,对于同样的一个实相之理,随众生的结使不同,就有了说法深浅的差别,而有大小乘之分。这两种理论尽管说法不同,但根本道理是一样的,其实都是说空。“即知众生缘法,非有自性,毕竟空寂。若然者,言说有异,理皆一致。”
其次,在第十五章《次问分破空并答》中,罗什对慧远所提到的与“极微”相关的问题做了回答。罗什认为:“凡和合之法,则有假名,但无实事耳”。万法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生的,而凡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现象,都是假名,不是实在之物。
佛法中从来没有“微尘”这个名词,甚至不说有极微、极细,只说无常。“为破外道邪见及佛弟子邪论,故说微尘无决定相,但有假名。”佛弟子也有的地方谈微尘,因为佛说有细微色,所以,佛弟子细中求细,在主观中把色分析到最细,称最细的为微尘。为了破除外道的邪见和佛弟子中的邪论,佛法中明确说明微尘没有确定的样子,只有假名。大乘经中,也跟随凡夫说“微尘”这个名词,甚至将色、香、味、触这些“极微”称作实法,但这依然只是为度众生的方便说法而已。
最后,罗什没有停留于仅仅向慧远说明“极微”的本质,而是进一步指出慧远将“极微”执著于实法的根本原因,是对“毕竟空”没有真正理解。为消解慧远对“极微”实有的执著,罗什对慧远所理解的“无”、“空”、“非有非无”进行了驳斥。
罗什指出:慧远没有理解什么叫做“无”。慧远将“无”理解为“没有”、“灭亡”,等同于“断见”。“‘若无实法,则龟毛之喻,入于断见’者,是事不然。”罗什向慧远解释:“或有言我同于身。若身灭者,我即同灭,亦复无有至后身者。”有人以为,“我”指的是自己的身体,身体灭亡了,“我”就同时灭亡了。也不会有什么后身,这种观点才叫断见。在佛法中,即使说“空”,也不会堕入断见。罗什说明,佛法中讲空是为了破除各种颠倒的邪见,不是讲诸法实相。就像讲无常,是为了破除“常”这种颠倒之见;讲心、心所法念念灭,是为了破除只知因缘和合而生这一相的错误观点。其实,“常”不实,“不常”也不实;合相不实,离相也不实;有相不实,无相也不实。这样,一切观点都没有了,怎么能说是断见?“一切诸观灭,云何言断见?断见名先有今无。”所谓断见,指的是先有今无。今无先也无,是不算断见的。
针对慧远将“极微”看作“不有不无”,罗什进一步进行破斥。“众生无始世界以来,深著戏论故,少于有无中。见有过患,直至涅椠者。是故佛意欲令出有无故,说非有非无,更无有法。不知佛意者,便著非有非无。是故,佛复破非有非无”。佛意图引导众生跳出“有”、“无”观念,所以,讲非有非无,而不是真的有一个非有非无的法存在。不懂佛意的人,却由此又执著于“非有非无”,于是,佛又破“非有非无”观念。“佛言:舍非有非无,亦如舍有无。一切法不受不贪,是我佛法。”舍“非有非无”,必须象舍“有”、“无”一样,对一切现象都不接受不贪著,这才是真正的我佛之法。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慧远和罗什对“有”、“无”、“非有非无”的不同界定,由此二人对“极微”得出的不同结论。
慧远将世界区分为本体和现象,本体是超越于有和无之上的真实存在,而现象则是因缘和合的幻有。慧远将“极微”作为构成万法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实有的,所以为真,为“实法有”;而由“极微”所构成的万法由因缘和合而产生世间万象(色法),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为“因缘有”。慧远将“无”理解为“没有”、“灭亡”,将“有”理解为“实有”。而“极微”是超越“有”“无”之上的一种“非有非无”状态。慧远虽然吸收了中观学说“非有非无”的思维方法,但并未接受其本体论的深层意蕴,实际仍然坚持“极微”实有观念。佛教中观论的本体论是以实相为核心内涵的,因而它是一种“真理本性”而并非物质性的实体,而慧远的所说“极微”则是物质实体,这也是印度中观学说与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最大差别。慧远的“极微论”,归根到底是为其“法性论”和“神不灭论”奠定理论基础而服务的。因此,当我们在思考有关慧远思想中的法体、自性、法我等问题时。都可以还原到“极微论”的观念来加以思考,以获得较充分的了解。 相对于慧远将世界区分为本体和现象两重世界,罗什以“空”消解了慧远所强调的实有的本体,逻辑地建立了语言世界和真实世界相区别的两重世界。罗什用当体即空、本性空寂来说明现象的本质,现象也即本质,一切都是寂灭无定相的。无论是“微尘”还是色、香、味、触的“极微”,都毕竟空寂。所有的名言概念都只是为教化众生的一种方便.“极微”只是为教化众生的假名而已;所谓的“有”、“无”、“非有非无”也都是戏论。罗什认为,大乘法中无论哪种说法,都是为化解与这种说法对立的执著而进行的戏论。只有不执著于任何一种观点,认识到法无定相,才能真正避免断见。罗什一直试图在中国佛学界传播印度中观学说最高真实本原的思想,但罗什把批判重点放在说一切有部的实体观上,这对佛教徒的真诚信仰可能产生败坏作用。针对慧远的提问,他不承认有任何实体;由此推导,所谓“极微”、“微尘”甚至“佛性”、“涅粲”也不过是一种名言假设。这极不符合中国传统思维重视实体、注重现世人事的思想,所以在佛教内部也得不到完全的赞同。因此,罗什门下虽然因为罗什的介绍而能正确的理解般若中观思想,但中国传统思维强大的惯性也使他们渐次离开般若,而逐渐走向佛性涅檠学说。
出自: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年6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