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隆兴庵怀古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隆兴庵怀古

  阳光明媚,友人邀约去隆兴庵走走。办公室呆得久了,人都几近霉变,出去走走,自然很好,遂欣然应诺。

  枫木桥人说到隆兴庵去,你可别以为一定是去庵子里礼佛,因为隆兴庵已然是一个地方,是一座山,是一个村民小组,隆兴庵者,地以庵名而已矣。

  记得我第一次到隆兴庵的时候,山上既无庵堂,亦无菩萨,只有一些残砖瓦砾,像不时提醒着此间或许曾是一个佛教道场。

  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中,山上有一棵枯死的白果树,忽然新枝萌发,于是盛传此乃白果大仙显灵,于是朝拜者如云。我们宁乡六中几个同学得此消息,相约上山“破除迷信”。一到山上,果见麦地里黑压压跪倒一大片人,数以千计,大家向着那树蔸子虔诚膜拜。我们戴着红卫兵袖章,握着红宝书,冲到前面高处,大声念诵毛主席有关语录,希望把人们驱散,可是老半天毫无效果。一位姓陶的同学忽然从腰间摸出一颗手榴弹(实为教练弹),对着人群高高举起,大声喝道:“谁敢不走,老子炸死谁!”孰料此招果然灵验,吓得人们立即爬起,四下奔逃。因为那时全国都在武斗,天天都有打死人的消息,这些嘴上无毛的红卫兵什么事做不出来呢?谁能不怕?见着大家散去,我们顿时十分得意了。然而第二天,第三天……山上的热闹自是依然如故。

  隆兴庵早先当然是有庵的。《康熙县志·方外》称:“隆兴庵,去县西八十里,在河坞之高峰”,“有香火田二十亩”。《民国县志·释道录》亦称:“隆兴庵,宋建,在县西八十里。”民国县志上所录佛教寺庙达150处之多,二十亩香火田的隆兴庵从规制上看当算不得很大的。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因为有两位明末重量级的先贤与之结缘,便使我不得不肃然起敬了。他们就是以气节名重一时的周堪赓和被誉为诗、书、文“楚陶三绝”的陶汝鼐。

  周堪赓,宁乡西冲山人,官至工部侍郎兼都察院检都御史。因京城陷没,毅然回乡组织人抗清。明朝覆亡后,相传他的学生、降清将领洪承畴曾登门拜访,亦被他拒之门外。既然明朝已亡,周堪赓自觉回天无力,就在多处寺院参禅礼佛,据说有很长时间就住在隆兴庵。陶汝鼐,宁乡陶家湾人,明末进士,翰林待诏,明王朝南渡后曾任监军。明朝覆亡后,他出家沩山,号忍头陀。据县志记载,陶汝鼐曾为隆兴庵写了碑记和对联,用隶书书写,碑记现已无从稽考,而对联依旧在录。道是:“真阿练若开时,听行树风鸣,鹫岭飞来森气象;诸善上人会处,看律堂云锁,龙驹放出踏乾坤”(上联最后两字原已破缺,气象二字是我和徐拂荣先生斟酌后加的,不知当否)。这对联是老先生对佛寺的赞美,亦是对隆兴庵山势的写照,果然气度不凡。

  想着古人,看着眼前,这山虽不是很高,却极有态势,极有情致,一条龙脉蜿蜒而上,前后左右,参差错落,各有变化。近看沃野田畴,炊烟袅袅,自然是男耕女织的;远眺,白石寨、司鼓寨、望北峰,遥遥相望,天地开阔,动静圆融,大有僧俗同参、仙凡一体之感。行走间,偶抬头,忽见路边的山头上有一棵高耸的梓树,树上有一只白色鸟立在那上面,是朝着山下的村庄,抑或是眺望远处的高峰?不得而知,惟一知道的是任我们一路喧嚣,它始终纹丝不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想起禅师们的一句名言,我琢磨着其实修行也未必一定要远离世俗,重要的还是在于我们各自的心灵了。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