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生活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4日
首先,我想说,我很庆幸自己这学期选了吴言生教授的《佛教文化导论》这门课程。从大一到现在我已经选修了八门课程,这门是最棒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个周,甚至还有很多东西我还是不是十分明白,有太多的思想我还需要去参悟,可是还要说,我受益非浅。老师,感谢您!
例如,我们都知道,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责任,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佛教有一部<<佛说善生经>>,在这部经,佛陀非常详细的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尽到那些职责,作为丈夫要尽到那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要尽到那些职责。这和儒家讲的”父慈儿孝”也是一致的,佛经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仅次于供养佛教三宝的功德。如果没有佛在世时,那么孝顺父母的功德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慈悲一切众生呢?
学习佛法不只是颂经,念佛还要闻思经教,有句话叫“有信无智慧,大愚痴”,就是说,盲目的而缺乏智慧的信仰会令人偏执者一端,越来越固执,越来越狂热,所以信仰需要智慧来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仰的层次,提高信仰的标准。作为居士,选择一分正常的工作是修行的关键。所谓正常的职业,就是八正道的正命,它包涵了两重标准,首先是不违反法律的规范,法律制度是以维护大众的安全和利益为目的,如果我们两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离佛教的标准就更远。因为佛教徒还必须遵守更高的道德标准,即不杀生,不偷盗,不喝酒,不邪淫,不妄语。如何来保障我们未来的幸福呢,就是严格的按照戒律的规范来生活,健康的,正命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我们做的许多事情,看起来和修行无关,但如果把佛法落实大生活中,以佛法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那么我们的住坐卧中一样可以修行。平常人吃饭不好好吃,睡觉不好好睡,在家庭里不能好好的和睦相处,在社会上也不能好好的待人接物。我们吃饭时候也要检查我们的心态,是带者贪欲在吃呢,还是带者嗔恨在吃呢?吃饭是为了最原始的生存,还是为了我们的身份得以保持,但是很多人吃饭早就超过了这个界限,与时候为了他们贪图口欲而大造杀业,与时候为了面子一掷千金,不好吃饭也会带来很多烦恼。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候说:“饥来即吃饭,困来即便眠,”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祖师说,你们吃饭的时候挑肥拣瘦,睡觉时候有东思西想,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做,如果我们真正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从原来情绪性的生活改变为智慧性的健康生活。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与些不良习惯,还是以吃饭为例,酗酒的人必须有几杯才吃的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就把吃饭这样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吃饭,其中有几个比较关键的因素:一是饿了才去吃,这是重要的前提,否则再好的东西也吃不出滋味;二是有好心情,古德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季节”,没有闲事也就没有烦恼和负担,才能吃的开开心心;三是要饮食简单,如果菜太多,太复杂,会使我们的味觉被麻痹,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味道,还不如清清淡淡的两三样更适宜。吃饭如此,睡觉也如此。尤其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物缠身,到了晚上仍然妄想纷飞,结果是倍受失眠的折磨,如果每天我们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烦恼。当然这种训练需要一个过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象流水一样一念接着一念。吃饭的时候在想问题,睡觉的时候还是在想问题,可真正思考问题的时候,却无法集中精神。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持清净的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无论是走路还是干活,读让这一声佛号,念念相续,如果妄想太多,心会变的很复杂,时时念佛,心会越来越单纯,心理负担会越来越少,一贯人为什么开心不起来呢,就是因为心事太多,心被许多事物所累,当我们心事重重时,想快乐也快乐不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体会大放松的内在。所以,我们要学会照顾自己的心念。我们手上念珠就是帮助我们看护自己的念头。禅宗里面有个故事说,一贯孩子去放牛,开始时候,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跟在牛后面,时时拽着绳子,梢一疏忽,它就跑的无影无踪。孩子天天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的越来越温驯,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睡觉的时候,牛也不会跑了,我们的心念,也象这头牛一样,一个词“心猿意马”,就是说我们的心意就象猴子那样不安分,于象野马一样到处乱跑,我们时常会迷失在五欲尘劳中,听好听的,看好看的,就会去执着,就会越来越嗔痴,早就把自己的心,放在一边,早就迷失在自己喜欢的环境里面,就恼怒内项那牛一样,不小心就跑的无影无踪了,而念珠就象牛的绳子一样,我们的心意,比牛跑的更快,所以,我们要时时关照它。
我们要时时反省一下,看看我们现在想什么。看看我们的念头是什么,我们呀看住自己的念头,尤其我们起贪心嗔恨的时候,不要盲目的跟着它走。一贯没有学佛的人,贪的时候拼命的贪,嗔的时候就拼命的嗔,爱上午时候就死去活来,恨的时候就恨的不共戴天,让这些烦恼成为主宰我们生命的主人。而年份就是培养我们的正念,使我们把握住我们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让那些五欲尘劳的烦恼来左右我们的身心,让我们保持清净的觉照。
总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读包涵着修行,学佛就是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们拥有健康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以上是我关于佛教和生活的一些想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