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就生态文明问题的基本内涵来说,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与人类自己的所作所为密不可分,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任何损害,归根结底都将对人类本身造成损害。其中一个基本原因,乃是因为现代文明的世界观是一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的,主客严重分离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过分强调人的中心性、本位性,忽视自然环境的存在,漠视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影响,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不协调。因此要解决人类世界的生态文明问题,每一个人都具有逃脱不了的伦理责任。我们每一个人不仅有责任用生态伦理来规范自己的行动,而且也必须使他人都做要做善业、积累善功,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与共享一个美好的世界。
甘南高原的生态危机图
人类仅仅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界与人类是共命运的统一体。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并在自然界中生存,自然遭到毁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生命个体的任何信仰,仅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只有在与社会联系在一起时才存在。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为此,生态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把人类是整体的一部分这个通俗道理告诉人们,人们才会像热爱自己生命那样去保护生态环境、珍惜任何资源。
佛教哲学的“缘起”说,即是将世界万事万物都共存于一个无尽的关系网中。在这里,宇宙社会的任何事物都与其它事物以无穷的因缘关系相互联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可以单独存在,任何事物的产生、存在与变化,都会对其它的事物造成影响。“依正不二”的价值理念,实际上就内涵有极其丰富的生态信仰。它决定了由依报共业而产生的这个世界,可以施加于制造了这些依报的每一个人。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人,既可以享受自己及他人善业所造成的美好环境,也无可回避地会陷入由自己与他人恶的共业所造成的恶劣环境。
所以,佛教之“缘起”思想及其“依正不二”的佛教实践方法,同生态学家发现的道理如出一辙。同时,更因为佛教信仰的庄严与责任,比较生态哲学的单纯理论,它能使人们从内心深处生发起对于自然界的关注和热爱,使生态要求成为每一个佛教信徒的信仰方式。因了这一时代趋势,人间佛教就能够把这种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建构成为每一个佛教信徒的生态信仰。
传统佛教关于生态问题的伦理要求是:主要注重从素食、戒杀、放生,节俭福、节制欲望、植树造林等方面。其中,素食、戒杀、放生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佛教节俭惜福、少欲知足、勤俭理财简朴的生活方式,诚然也是一种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的信仰实践方式。
然而,二十世纪得以建构起来的中国人间佛教,却是基于这种传统的生态伦理态度,关注心净则国土净的信仰实践。基于这一唯心净土的信仰宗旨,人间佛教信仰,才会更自觉地修习戒、定、慧,戒止贪、嗔、痴。然而,与传统的生态伦理比较,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唯心净土理念绝不局限于此。它还应当真正地进入人间净土的实践路径。其基本内容,应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庄严国土的广大行愿。
这就更需要他们以大乘佛教慈悲忘我的精神去化导、去改良,由个体自身的净化而影响一家、一村乃至一国的净化。社会的净化,功德的积累,本质却能够与心灵净土互相促进,更能增进个体自身的净化,从心灵到社会,从社会到人类,整体建构人间净土。
因此,从“唯心净土”的进路,或基于“心灵环保”的要求,当代中国人间佛教的实践新模式,应当就是把出自信仰的微观层面的心灵环保,建构为净化社会的中观环保,此即我们常常说的弘法利生等等社会公益事业,使用一句话来表达,这就是“社会环保”。而实现了心灵环保与社会环保的整合发展之后,这就基本建构了人间佛教新的发展模式——宏观环保层次,建构了以佛教信仰为实践宗旨的生态佛学体系。
因为,一个社会与时代的需求,将会极大地推动人间佛教的信仰表达与信仰实践,通过心灵环保与社会环保,把佛教信仰及其伦理规范适时地建构为当代中国人的生态文明信仰、当代中国人的生态文明模式,以佛教信仰来培育当代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