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大乘起信论生灭门「一识二义」的心得
所谓「一识」,指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什麽呢?就是「依如来藏故有生减心,所谓不
生不灭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故阿赖耶识,就是指生灭心。而「一识二义
」,就是详释生灭心的,洞悉「一识二义」之理,即可就心识之生住异灭有为法之相对治,
证「一切有为法,皆梦幻泡影」,而渐离生死,照察我法能所心境了不可得,而具足圆满种
种无量无边之功德方便,得究竟觉,故对「一识二义」事理了解,其功德大而且巨!然则,
何者为一识之二义?今述之如後:
「二义」就是「觉义」和「不觉义」,觉义,是谓「心体离念」,心体离间虚妄分别,
其所显示没有不觉,不但没有不觉的妄念阴暗,而且有大智慧光明,即所谓「寂而常照,照
而常寂。」是。惟所应注意者,觉义是「心体离念」而非「念离心体」,故能离是心体,所
离是虚妄分别心。而「离念相」的心体是「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横遍三际,竖通凡圣,
周遍一切,而且是「法界一相」的,这「法界一相」,是「如来平等法身,换言之,就是无
论是佛菩萨或凡夫俗子,所「离念相」的心体并无二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都有大智光
明。
而依照这「法身」,说明「本觉」,下面解释「本觉」的意义并阐「始觉」:
本觉并不是真如,而是依真如如来藏而说的,它是就真如功德方便解释的,并非只言体
,而示体相二大,有翻妄染丶显真如之性质,故就本觉言,没有悟证的次第可说,而是悟证
的状态,属於静态,然而以何可言「觉」,实在是对始觉而言因始觉而显示出「本觉」,所
谓始觉,就是从众生到成佛,其中经过深浅不断的觉悟,一层层不断的觉悟,所以始觉是从
凡入圣,从因到果的过程,属於动态的,由此动态榇托「本觉」,可是;「始觉」看来似乎
存在,其实只是本觉而已,觉是本身具有的,并非「始觉」以後,「觉悟」就增加了,故始
觉是为明本觉而假立的,因为「觉」,是「心体离念」,是内力而非外功以心无二源故。由
此觉义已明,次述「不觉义」及其与「觉义」的关系:
「不觉义」,是依本觉而有,为什麽?因为不觉,即意味着觉性的存在,如果没有觉,
根本就没有不觉,譬如镜子蒙垢,必须镜子有照物之功能,蒙垢方有意义。而不觉,就是心
体随无明缘起妄念而有的,心体若不本具光明,犹如砖头,则以其蒙垢而言,对镜子去垢显
照物之功能,就显无必要了。而因此,可「依不觉,说有始觉」。缘上例,如果镜子未蒙垢
,清澈光明,何必去勤拂拭呢?就是有不觉,本觉内重力渐起厌求,而有悟证之次第,方有
始觉可言,由此「不觉义「与「觉义「明矣!惟仍应注意有二:一是此始觉,乃有不觉,而
本觉「内重力」渐起厌求而有,所谓「内重力」,谓觉的功夫是内发的,不是外在的力量,
前面譬喻拭镜如始觉,乃方便说,因为以指见月,指非月也,不可以以此说,始觉与本觉是
有自体的两回事。二是不可以说众生原来是觉的,後来忽然不觉了,若如此,则佛亦可变成
众生了,这不是大大的颠倒吗?众生之所以不觉,乃无始无明故。
综而论之,生灭门「一识二义」的最大作用,在於使众生明了心识之染净问题,然後就
其所观,以「本觉动不觉生净」。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明乎此,就可对治心识
之生灭,依次悟证「起业相丶计名字相丶执取相丶相续相丶业相」之虚妄,得究竟觉,如此
众生之无明风一停,真如本性就可如如不动,如清澈平静之水映出月亮般,产生了本具无量
无边智慧光明,使万行圆满而成佛。
第40期 公元1975年3月20日发行 40,41期合刊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