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结合作品《酥油飘香》浅谈藏族文化对藏族民间舞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6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雅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结合作品《酥油飘香》浅谈藏族文化对藏族民间舞的影响

  张雅芳

  摘要:本文主要从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它特有的地理位置及其生活习俗几个方面,结合作品《酥油飘香》引出了藏族民间舞蹈的几种形式得出藏族文化与藏族民间舞蹈有着紧密联系,同时也影响着藏族民间舞今后的发展。

  关键词:藏族 宗教 地理 习俗 影响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103-02

  藏族地域宽广,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少数民族中是一个较大的民族。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以放牧业和种植业为主-藏族人民热爱生活,喜歌善舞,在许多节日聚会中歌舞形式占据主要地位。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风格。藏族民间舞形式多样,这和藏族文化历史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一、藏族宗教对舞蹈的影响

  据我了解藏族宗教被俗称“喇嘛教”是被藏化了的佛教,长时间以来已经深入到思想文化各个领域,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使民间歌舞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我认为锅庄中舞蹈那种低首俯身的前颤动作就是生活中对佛朝拜的伏身叩头虔诚意识在舞蹈中的具体表现。藏传佛教不仅在民间舞中有所表现,而且还有专门为喇嘛教做宣传的寺庙舞蹈一“跳神”。这在大学里的民间舞欣赏课当中老师就讲过,跳神是宗教意识与舞蹈艺术高度结合的产物,是用面具和舞蹈来表现各种不同形象。这类舞蹈以独舞双人舞为主,技巧性极高,表演者大都经过长期严格训练才能胜任。跳神虽是迷信色彩很浓的舞蹈。但却集中了寺庙中世世代代僧侣艺术人才的艺术创造,已成为藏族艺术文化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也是我们这一代舞蹈工作者应当很好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根据和基础。

  二、藏族地理环境与舞蹈暗的关系

  藏族民间舞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据我所知较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有锅庄、弦子、踢踏三种。

  (一)锅庄舞结合作品《酥油飘看》

  锅庄舞据说是由于在野外放牧劳作时,煮茶的锅下方,都有几个桩子,人们餐后围锅桩欢舞得名。在康巴地区人们居住四方形院子也称锅庄。逢年过节人们在庄院中组织表演歌舞晚会,也称为跳锅庄。大学期间也曾学习过锅庄舞,锅庄舞都有自己不同的跳法,丰富多彩,有农区和牧区之分,农区锅庄多表现为弯腰前俯,上身前颤的动作,男女分开两排,互相拉手扶肩或扶腰由左向右圆圈绕桩而舞,表现对神的虔诚或沉重的劳动,又赞美家乡的自然风光,歌颂家乡风景,表现劳动丰收和爱情。作品中往往带有歌唱,有时也很活跃风趣。例如我们毕业晚会中的作品《酥油飘香》中就运用了锅庄动作作为动机,华丽的民族服饰、头饰、胸饰和腰饰,婀娜多姿,播曳生辉的体态和自信,活泼爽朗的性格,都包含着时尚的元素,现代感透过厚重的袍子直逼而来。将军民关系定位在鱼水情与恩情上,通过女孩子们劳作时的形态和体态表现出来。而酥油茶本身在藏族人民的心中就是尊敬、喜爱、欢迎情感的表达象征,年轻女子们劳动的场面轻松愉快又热恋,仿佛是给自家的兄弟姐妹打酥油茶。快板部分,十六位女演员上到台口,背对观众额首:伏背塌腰、甩胯、动作随节奏变化加力,加速,加大幅度。汲取了藏族舞蹈中明朗、欢快奔放的风格特征。身体仰靠,双手搭扣体前,挺胸抬头的动作与劳动时俯身颁首的动作形成对比,一个庄重大方,一个朴实豪放,舞姿和着优美的女声唱词,呈现出细腻柔弱欢快奔放的性格,另外作品中适度的美感或说是“简约”之美尤为值得提倡。作品《酥油飘香》队形变化上简洁明了,情节单纯紧凑,结构首尾呼应,层次清晰,舞蹈语汇上和谐统一。正是如此的创作手法,才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使我们回味无穷。

  (二)弦子舞

  我在大二的时候记得民间舞老师教我们的第一个藏族舞种就是弦子舞,它原于四川甘孜巴塘。弦子舞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受宗教影响较小。是人们自娱自乐的一种舞蹈形式,含蓄、优美、抒情、典雅是弦子舞的特点。一般胡琴都由男性拉唱带头舞蹈,在康巴地区经常组织家庭弦子舞会,弦子舞虽以胡琴伴奏得名。但却以长袖轻拂,含蓄典雅,舞步轻盈,活泼流动为其舞蹈特点巴塘城区的弦子优美柔和,动作轻盈:东区的弦子平稳娴静、古朴端庄;南区的弦子则粗犷有力,刚劲热烈,且带有明显“卓”的风格。

  (三)踢踏舞

  在学习藏族舞中我最喜欢踢踏舞,踢踏又称堆谐,是西藏日喀则地区的一种歌舞形式,后来流行到拉萨,成了拉萨人民节日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在林中的草地上铺一块地板,用脚跟、脚掌打出不同的节奏,上身随着摆动,可独舞也可群舞。舞蹈的规律是慢板后由舞蹈者或歌唱者叫一声“来索”!就开始急速快板。慢板时有歌声伴唱,歌声深沉高昂,动作自如潇洒;快板动作干净利索。我们在学习堆谐组合时就是快板开始和结束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动作,快板越跳越快,无形中便展开了竞赛看谁跳得最灵活,和音乐配合得最巧妙,动作变化最多,也在学习当中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因为在跳的过程中跟不上音乐的人就自然被淘汰,人们就向最后的胜利者欢呼、鼓掌、敬酒。因此踢踏舞既有自娱性,也带有表演性,个人技巧性也有较高。

  三、藏族生活习俗对舞蹈的影响

  民族民间舞欣赏课中老师也曾提过藏族人民大部分居住在山区高原,因为气候寒冷,长年裹裘披袍,为了适应劳动和高原气候的多变,人们常常将袍子的装解下,所以他们将两只袖子缠绕在腰间;有时也会将一只袖子斜披在身后,形成了藏族服装独有的风格特点。由于胯部服装和服饰物的拖累,加上简靴的肥大,使脚步动作沉重拖沓,上下山时膝部的大幅度弯曲,也是藏族舞颤膝动律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跳弦子、跳锅庄还是踢踏,在欢舞过程中经常要向舞者敬酒,敬酒表现对舞者的尊重,赞美和友情。因此酒是高原藏族人民常年必备之物,既有低度的青稞酒,又有烈度的白酒,男男女女、老人小孩都能开怀畅饮,以酒抒情,以酒结友,以酒欢歌。我认为这和蒙古族舞蹈比较相似都是以酒结友。在巴塘和康定就有三种流行的酒歌,旋律优美婉转,感情真挚自然,气氛既热烈又朴实,既歌又舞,歌词往往是即兴编创的,敬酒时必敬三巡,被敬者在饮酒前习惯用右手中指蘸酒少许,向上向下各弹一次,以示敬天敬地,祝福丰收吉祥。藏族人民常说:“有酒才有舞,酒后才真干。”[3]从中可见酒和舞的关系是那么的密切,酒能使人们缩短情感的距离,达到相互的默契和理解,大家不断地敬酒使舞蹈越跳越热烈,让舞蹈者情绪激发进入高潮,在忘乎所以中得到即兴发挥,所以说藏族舞蹈与生活习俗是分不开的。

  结语

  以上是从“藏族的宗教、地理、生活习俗等方面对舞蹈的影响”这个论点展开了微薄的论述。由于时间仓促所以准备的论证仍有很大的欠缺与不足,但相信从以上的论述里仍然可以看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形成了藏族人民丰富的歌舞艺术和特有的习俗风情。当我们较多地了解了藏族宗教、历史、文化发展、生活环境和风情习俗之后,在了解了藏族人民在表达感情上的自然、真挚、深沉和朴实的特点以后,才有可能使我在表演藏族舞时,有更丰富和更深刻的感情内涵,才有可能在舞蹈中表现出广大藏族人民的精神,性格和气魄,才有可能开拓舞蹈更深更宽的表现领域,展现出民族舞蹈特有的艺术魅力。而舞蹈,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文化思想在其中而有生命力,更有价值。

  出自: 《青年文学家 》 2010年12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