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不真空论》
浅析《不真空论》
范新可
僧肇生活于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越是在难以生活下去的情况下,人们总要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因此作为人们精神寄托的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以鸠摩罗什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大乘空宗。大乘空宗的主要教义是一切皆空,世间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人们不应该为凡事所苦恼。这一思想不论是对受战乱的平民大众还是对发动战争的上层统治者,都有一定的精神安慰作用。僧肇的佛学思想是两晋佛教大乘般若学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最后的产物,被誉为“解空第一人”。据考证《不真空论》应写于公元409年,在《中论》译出以后,其文中多处引用《中论》。何谓“不真空”?自古就有不同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不是真空,意思是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还是有假有存在的,以此区别断灭空;二是不真所以是空,意思是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存在皆是不真实的,所以是空的(不真故空)。因为佛家所讲的“万物皆空”是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的,世间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生,故不真实,不真则空。而且僧肇自己也说明了“形象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在《不真空论》中,僧肇逐步论证了不真则空的思想。
一、僧肇对中观思想的阐发
僧肇生活在魏晋玄学盛行的时代,而他自己也比较精通道家及玄学,据《高僧传》记载,僧肇“尝读老子《道德经》,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批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从这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僧肇由老庄之学转向佛学的思想历程,他的佛学思想被认为是印度大乘中观佛学与中国老庄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他的佛学作品有好多以道家词汇表达佛学思想的地方。道家用“无”来解释万物的本源“道”,以说明道无始无终。没有穷尽,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它虽然无言无形,但天地万物却以它而生。那么僧肇是怎样用“无”来解释佛家的本体论“空”的呢?
在《不真空论》的开篇,僧肇明确表明自己对般若学的理解,即“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认为一切虚无,没有实体是般若学的宗旨,是万物的最高原则。而对于佛家讲的“虚无”,僧肇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认识得很清楚,人们对般若学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僧肇就列出了“六家七宗”中的“心无宗”、“即色宗”、“本无宗”,就他们对般若空学的理解提出了批评。首先,支愍度的“心无宗”认为般若空学讲的应该是“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肯定了万物的存在,但排除了万物对心的干扰,心应该独立于万物之外。僧肇认为“心无宗”虽然认识到了心应该保持宁静,但却没有完全理解大乘空宗的核心“空”,万物的存在也是空的,不真实的,是虚无的。支遁的“即色宗”倒是认识到了物质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因为是“色不自色”,物质不是由自己形成的,而是通过外部条件形成的,但没有认识到万物本来就是空的,“未领色之非色也”。而对于“六家七宗”中最大的一家,以道安为代表的“本无宗”,所主张的“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众行之始”,僧肇评价说“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认为他们偏重于“无”,过分地抬高了“无”的地位,而没有领会到般若学的真意是告诉人们“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有不是真的有,无也不是真的无。从僧肇对这三家的批评,我们可以看出僧肇对中观思想的理解,他承认万物是存在,是“有”,但不是真的有,无物是不存在的,是“无”,但又不是真的“无”,“有非真有,无非真无”,不落两边。僧肇对中观思想的把握比较准确,中观思想的基础是缘起性空说,《中论·四谛品》云:“终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何以故?众缘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属众因缘,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亦复空。但为引导,故以假名说。离有无二边,故名中道。”物是从因缘产生,所以不能说它是有,但它又是因缘而起,也不能说它是无,因为万物因缘而起,故没有自己的本性,就是空,就算是以名称命名也是假名,非有非无才是中观思想的精髓。
二、“无”和“有”的关系
僧肇又从“有”与“无”的关系来论证“空”。“有”也是老庄哲学中仅次于“无”的重要哲学范畴,老子讲“有生于无”,有、无是有名和无名的省略语。“无”指道体无名,“有”指天地有名。“有”也是来解释“道”的,“无”和“有”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而僧肇同样用“有”来解释中观思想。《中论》云:“诸法不有不无者,第一真谛也。”首先明确了“不有”“不无”构成了最高的智慧。那么怎样认识“不有”“不无”呢?要认识不有不无的方法就是顺应外物,而不是彻底否定外物,“诚以即物顺通,故物莫之逆,即伪即真,故性莫之易”。只有顺应外物,外物才不与我们的认识相抵触,既有假象又有真相,所以本性就不会丧失,因为本性没有丧失,所以虽然是无但又是有,因为不与认识相悖,所以虽有而无,这就是非有;虽然是无,但又是有,这就是非无。僧肇认为“真谛以明非有,俗谛以明非无”,讲真谛(最高智慧)是为了明了不是真的有,讲俗谛是为了说明不是真的无。《超日明三昧经》说“有即虚之称”,有和无相互否定又相互肯定,但它们共同表达了“无物即空”。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讲:“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空灭色,色性自空。”僧肇解释说:“色即是空,不待色灭然后为空。是以色异于空者,则二与法相也。”物质现象本来就是空,并不是物质现象毁灭后才变成了空,如果认为物质现象毁灭后才是空,就变成了两个认识对象,就不是“空”的本意了。
三、名实之辨
僧肇的“名实”论受到庄子名实论的影响,庄子认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不必人为地区分名实的对立,在“道通为一”的思路下,既然是为万物立名,万物都可用“指”和“马”,它们并无区别。僧肇也持相同的观念,但立论的基础不同,他是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基础上的。
万物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因此给万物命名也是假的,《放光般若经》云:“佛告须菩提,名字者不真,假号为名,假号为五阴,假名为人为男为女。”世间万物的名字都是假的。因为世间万物像幻化人一样不真实,因此得出结论是:“夫以名求物,物无当名之实。以物求名,名无得物之功。”用名字去寻求物,物却没有名字所要的实,以物去寻求名字,名却不能表达物的实在。因此名不能表示实在,实在有没有名字可以表示,万物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呢?僧肇认为事物本来没有彼此之分,是人为地分为“以此为此,以彼为彼”。但是从中观的思想看,世间万物为空,它们没有彼此之分,“彼亦以此为彼,以彼为此”。既然证明了彼此不存在,那么万物也就不存在了,就是空的不真实的,因此僧肇认为“万物非真,假号久矣”。
总之,僧肇《不真空论》主要论述了万物的存在是不真实的,发挥了大乘空宗的“一切皆空”的思想,这是僧肇佛教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说明:本文写作获得了西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08YZZl9。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
出自: 《华夏文化 》 2010年1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