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僧诤中“离妄想”观念辨析
吐蕃僧诤中“离妄想”观念辨析
汤绍波
[摘要]在藏传佛教史上,桑耶寺吐蕃僧诤的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辩论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吐蕃佛教和文化的发展走向。文章对吐蕃僧诤双方关于“离妄想”这一认识的分歧与对立展开了辨析,进而以禅宗思想和中观思想为依据,分析了此次辩论的实质和焦点,最后对学术界一种关于格鲁派缘起性空思想的评论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吐蕃僧诤;佛性;顿渐;禅宗;中观;性空缘起
[中图分类号]B9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10)02-0082-04
8世纪后期,在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主持下,汉僧摩诃衍与印度僧莲花戒在拉萨就修行的基本观点开展了一场大辩论,这次僧诤对于藏传佛教史有很大的意义,在藏传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直到明朝时期,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仍多次提到“和尚”(即摩诃衍)的“无分别”并对此进行了诘破。
吐蕃僧诤中所论及的“无作意、离妄想”的修行方便、佛性、顿渐等主题,直到今天仍然是探讨佛教哲理时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吐蕃僧诤的重大历史意义,近年来学术界也对此给予了相当的关注,基本观点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派,在一些比较复杂的议题上仍然有相似或相近的看法”。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格鲁派和禅宗同为弘传大乘佛学的佛教派别,为什么会在对大乘空观的理解上有如此大的分歧;中观派的重点是阐发‘中道’,在思维方法上,既重视般若学说中否定精神,又于否定中处处彰显肯定。而禅宗和格鲁派的重大分歧可以说正是在这里”。本文先对此次僧诤的实质进行辨析,然后对以上两种学术观点进行评论。
一、吐蕃僧诤中双方的争论与分歧
《吐蕃僧诤记》中“在表疏中加入的一段教理论述”中摩诃衍这样引用的佛经
佛言:“若菩萨不行而诸佛则授记。”
佛告天子:“随法行者,不行一切法;是名随法行。”
佛性本有,非是修成,虚妄妄想习气垢尽则得解脱。在摩诃衍的第二道表疏中说:
伏望圣主,任随根机方便,离妄想分别令入于无二胜义法海。
从以上摩诃衍的表奏中可以看出他的理论观点:
其一、佛性是众生本有的,不需要去造作修行,只要不行一切法,便是真正的随法行的修行人,便能得佛授记。
其二、众生不管什么根机,不管通过什么方便,只要不妄想不分别便能进入佛法的不二胜义妙门。
其一代表了摩诃衍对佛性的认识;其二代表了摩诃衍对修行次第的认识。
正因为摩诃衍认为众生本具佛性,不假修行,于是得出一个不妄想不分别使佛性现前的修行方法,这种修行方法是顿入。显然,以上两方面观点中一是根本的,二是从属的;一是决定性的,二是引申性的。
莲花戒认为,摩诃衍的根本谬误在于对佛性的认识上,其次是表现在对修行次第的认识和把握上。因此,莲花戒先破的是摩诃衍的“见”,也就是对其第一方面的观点加以否定,这样第二种观点便也就不攻自破了。
从表面上看,吐蕃僧诤是顿渐之争。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双方是顿渐之争的话,会得出双方在复杂议题上意见相似的表面化的认识。那场僧诤,关系着今后各自的法运,绝不是双方大同而小异,而是南辕与北辙,根本对立的,其实质是双方对佛性体用的认识大异其趣。
下面看莲花戒是怎样诘问摩诃衍的。
问:“佛者,无量多劫已来,无量功德智聚圆备,然始成佛,独离妄想,不得成佛。何以故?
若只离妄想成佛者,亦不要六波罗蜜,十二部经,只合说令灭妄想。”
莲花戒的观点明确,契入佛性只能依靠六度万行,积功累德按次第修行,仅仅靠离妄想就想成佛,是不可能的,否则佛何必说三藏十二部经,只说离妄想便可以了,从而证明了独离妄想,不得成佛。莲花戒的观点可以理解为:佛是离一切相的,也是离一切妄想的,但不能反过来得出只要不妄想,只要离一切相就成佛的结论,因为,佛的离相是佛陀的果德,佛陀是福慧两足尊,是无量功德福慧庄严出来的,仅仅离妄想怎么能圆满无量资粮。佛教认为,凡夫都被见思无明惑所覆盖,只要见思未尽,则想与不想无不是想,有妄想和无妄想也都是一种不同状相的妄想,仅离妄想只能稍得轻安,欲求成佛,犹如是蒸沙求饭。
二、藏传佛教对“无作意”的看法
藏传佛教认为,凡夫成佛的次第是以正见观察无常生起出离心,观察众生苦而起慈悲心,观察中道生起中观智慧,止观双运,悲智并行,六度四摄齐修。格鲁派认为,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解的次第是正确的契入佛性的途径,只能是按道次第的渐次修行,以中观正见照察究竟无我而生大慈悲利益众生之心,在善知识的指引下,迅速圆满资粮,取方便道,迅疾成佛,这便是格鲁派的基本观点。依据此种观点,摩诃衍的观点错就错在对契入佛性的方便法门的应用上。那么,佛教教义中有没有应机众生有不起妄念而觉悟呢?《圆觉经》中说:
但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
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接下来,佛又说: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圆觉经》中佛说,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成就一切种智的大根器的人,能仅靠不起妄念达到随顺觉性的功德。一切种智是什么?就是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显然,如果一开始就把佛教认为果地上的一切种智作为修行的因,就犯了“倒果为因”的错误了,是佛教传统不能接受的。
三、从《坛经》中的禅宗公案看惠能大师对“离妄想”的观点
惠能语惠明曰:“不恩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里仿佛有一个摩诃衍禅法最佳范例,又不思善、恶,又“勿生一念,屏息诸缘”(《坛经》),这不是由无分别、无妄想开悟的最好的例子吗?从文字表面看仿佛如此,但这里惠能大师讲出了最关键的4个字:“正与么时”,惠能大师为何强调“正与么时”?其意思详解就是:“正与么时,正在此时,正在当下,你惠明在这个倒转乾坤的转折中,停息、扭转心中的三毒,沿我的手指仰望你心中的佛性之月,就见到了你心中明月——佛性了。”这里的“正与么时”是非常关键的,它实际上起到了令惠明与刚才的气势汹汹以及往日的贪、痴等诸种妄心的对立的作用,也即由贪、嗔、痴变为不贪、不嗔、不痴,从而见性,这种转变恰恰是有分别——分别贪、嗔、痴,有选择——选择不贪、不嗔、不痴的结果。
四、从中观思想看僧诤
藏传佛教的中观思想以龙树中观学说为正源,格鲁派更以中观为根本见地。如果从中观思想来看吐蕃僧诤中双方的思想分歧,则实质易明。对于中观的概念,《佛教大辞典》解释说:
龙树思想中有中道一观念,它是空义的补充,包含两个意思:一是远离有、无等一切极端或相对性,而至于一超越的理境。另一是由“空亦复空”的“否定的否定”形式所显的肯定的程度。天台宗吸收了中道的这两方面的意思,而更发挥之,以至于双遮与双照,或双边否定与双
边肯定。双遮是同时否定空与有;但否定空,即涵肯定有的意思,否定有,即涵肯定空的意思,这对有与空的同时肯定,又成双照。双照与双遮,其实是综合两边而又超越两边之意。这是天台宗所了解的中观。以这种方法来观照世界,即成中观,又称中道观、中道第一义观。
格鲁派的中观思想秉承于龙树,认为缘起性空也同时不离开性空缘起,双遮与双照,并不矛盾,故以此来看,见性修行成佛也需要一个缘起,需要因缘具足才能成佛,也就是种下成佛的因,才有成佛的果,也就是说,“佛”本身也是一种“法”,也必须遵循缘起的法则。
王尧先生认为:
宗喀巴独特思想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他对中观缘起学说的肯定。他将“名言无自性”规定为应成派区别于自续派的特征,从而同常见划清了界线,他又在“破与立”的问题上坚持“自宗应有许”的主张,从而同断见划清了界线。他的上述这两方面的看法,是以他对“缘起”学说的理解为基础的。实际上,“缘起”思想正包含着上述两个方面的意义。
如果依据格鲁派的见地,摩诃衍执着于以无分别、无妄想、无修行来成佛,从根本上犯了对“空”的执着,虽然其处处引佛经作根据,可惜对中道并没有全体领纳,因此处处讲离妄,处处著于妄。殊不知中道即是佛性,中道不着一物,佛性岂有空相?当立无念无分别为法时,已落下乘。佛在《金刚经》中讲“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以佛教般若的见,连佛法本身都尚且须破,况是无分别无妄想的虚妄安立。《楞严经》中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格鲁派认为成佛的因是菩提心,菩提心是由正见择法观察之后才能升起的,而不分别、不妄想绝不是择法的妙观察,不具备升起菩提心的因,所以不能有菩提心的果,从而也没有成佛的果,那么不成佛而又不改过,后果必然是落于外道。因此,摩诃衍的学说从根本上违背了成佛的缘起论,执着于“性空”,也便破坏了“缘起”,因为性空才有缘起,缘起故说名性空,正如龙树菩萨的《中论》中讲到的: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是空,但又接着指出这是中道义,也就是空不碍缘起。由于摩诃衍立不分别、不妄想为成佛之因,使修行的缘起错乱,而缘起错乱则真空不显,虽然谈空也是佛教所不认可的冥顽之空。
总之,缘起与性空是相生的、平衡的、一体的,从体上讲一体不二,从用上讲相生相滋,从相上讲平衡等持。但也有某些观点对格鲁派的见地持不同看法:
格鲁派的“自空见”则把自性空,即本质空说成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的东西,而把缘起有、世俗有、现象有归结为一种虚假的幻相,不真的存在,更有甚者,他们把缘起性空说成了性空缘起。这样,缘起实际上便成了性空的附属品,性空即成了普遍、绝对的主宰者,这便是格鲁派性空缘起义的最终归趣,也是宁玛、觉朗派的“他空见”与格鲁派的“自空中观见”的根本分野。
格鲁派是将世俗有(也就是俗谛)看成虚假不实,但并没有将性空绝对化,正因为世俗有虚假不实,才被称为性质上是空的,也即性空,虚假不实是性空的本质含义和恰当解释,二者本质上是一体不二。格鲁派恰恰反对将性空绝对化,最典型的便是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毗钵舍那》卷19中讲的:
善恶分别悉破除者,显然欲树支那堪布所遗教规。又在卷21中说:遂于一切分别,妄见过失,由邪分别诽谤正法,现见多如支那堪布。
摩诃衍是将性空绝对化的代表。缘起故,说名性空;性空故,不碍缘起。缘起与性空是一体的,谈缘起必谈性空,因为缘起是由于性空的缘故,否则怎能因缘聚合而生起法呢?谈性空必谈缘起,因为性空是缘起所表现的实质内涵,否则不就成为有自性的不空了吗?缘起性空即是性空缘起,二者完全一样,没有主从关系。性空不是主宰,格鲁派的中观正见恰恰是破除这种“有主宰”说的,主宰者含不变义,主宰者有自性义,但格鲁派的中观正见认为“主宰”与“不变”是不存在的,因为一切皆是缘起岂能不变?“主宰”与“有自性”更是谬误,万物皆由缘起生,怎可有自性?尚无自性可得,以何为主宰呢?中观思想在否定中显露肯定,但终不肯定,因为肯定即是执。禅宗也是这样的,在这一点上并没有重大分歧。《坛经》中六祖说: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
但其后六祖又有一偈颂: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从惠能大师的偈颂可见,正如中观的空是有之空,也即缘起性空,禅宗的无念也是有念之无念,是空有不二的中道,这与中观并无二致。
[本文责任编辑 徐绍强]
出自: 《中国藏学 》 2010年2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