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北京寺庙文化的佳作——写在《走进北京寺庙》出版之际
传播北京寺庙文化的佳作——写在《走进北京寺庙》出版之际
作者:金磊
在难忘的2007年最后一个工作日(12月29日)上午,我终于收到印厂送来的“人文奥运·文化北京建筑旅游丛书”的第四册《走进北京寺庙》,这是一本献给赵朴初先生诞辰100周年、全面盘点并介绍北京寺庙文化的书。中国文物研究所刘志雄等出任主编,作为该书的策划者,自2006年6月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推出《人文奥运·文化北京建筑旅游丛书》以来,我经常思考北京城之源的问题。2007年9月9日京西潭柘寺迎来1700年,它再次印证了“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同样,当《建筑创作》杂志社建筑文化考察组走进京城法源寺,更为其悠久历史而折服。法源寺是北京城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馆所在地。据周绍良先生记载,它原名为悯忠寺,曾经历过几次灾难,最严重的一次大破坏即辽代清宁三年(1057年)那次幽州大地震,估计在这次灾难中整个悯忠寺倒塌无遗。现在的法源寺即在唐代古刹的废墟上复建的,经过元、明、清三朝,呈现今日之规模。建筑师肖启益也曾撰文说,这是一个有惊人魔力的圣殿。一个城内、一个城外的两大名寺,虽不同于皇城宫阙及御苑那般的金碧辉煌,但他们却千百年来成为北京可贵的宗教精神之瑰宝。
历史地看,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之国都,更是北京宗教活动的中心,在宗教文化与精神信仰上呈现多元化,历史记载已有千余座寺庙,既有佛寺、道观、清真寺、教堂,更有无数的“关帝庙”“龙王庙”“财神庙”及“火神庙”,诸多的坛庙建筑即有“九坛八庙”之誉。老北京迄今已容下佛教、道教、萨满教、天主教、基督教,是一个海纳百川,多元宗教文化互融的大都市。如果说要认知文化北京,要倡导人文奥运,要唤起对老北京的记忆与怀念,就不可能不了解并走进北京寺庙,或许这才是组织编撰《走进北京寺庙》的缘由之一。因为,北京寺庙史记载着京城太多的厚重。寺庙是古都北京的重要景观,仅从数量上看,北京历史上曾有过的寺庙数堪称全国第一;从文物价值上看,在北京现有9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教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占到1/3。所以让名刹古寺重放光彩不仅是人文奥运的使命,更是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如位于北四环路奥运场馆主会场“鸟巢”西南约500米处的北顶娘娘庙,是北京历史上著名的“五顶八庙”之一,是北京城中轴线北延长线上的重要坐标,也是北京北端的标志性建筑。它作为北京300家市级文保单位,其最大特点是较好地保存了明代寺庙建筑风貌。为原地完整地保护北顶娘娘庙及遗址,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规划选址就向北移了100米,在设计之初,将北顶娘娘庙与国家游泳中心的景观融合考虑,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传统与现代、景观建筑的转换,修缮完毕后的北顶娘娘庙将以博物馆的形式向世人公开。
《走进北京寺庙》一书选取了北京有代表性的20座寺庙,从建筑艺术、造像艺术、碑碣与经幢、寺庙器具及经书古籍等四大方面予以展示,较好地结合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最为可贵的是该书收录文物专家刘季人先生于1988年恭请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北京寺庙”的题词。我认为,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些标志性建筑,古往今来如此。它们或述说城市的变迁,或展示城市的风貌,或反映城市的特有气质及文化底蕴,妙应寺“金城玉塔”的前世今生不仅代表着京城的精神,更表现着市民的旨趣,应成为四海皆知的“城市名片”。白塔寺重建于明初(1451年),现共保留山门、钟鼓楼、天王殿、意珠心境殿、七佛宝殿及塔院内的是六神通殿和佛舍利塔,白塔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高51米,是当时元大都城中最高的建筑,现为北京地区唯一完整的元大都城的文化遗存。可以说,其辽、元的遗址,明代的格局,清代的建筑,都构成白塔寺厚重历史之基。如今,相信每一位观赏白塔寺的人都会从白塔感受到某种历史文明的注脚及穿越时空的感叹,感受到白塔精神的深远之信仰诉求。这或许正是北京寺庙建筑焕发的东方魅力所在吧。
《人文奥运·文化北京建筑旅游丛书》以筹办和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旨在培育具有传统与现代综合文明素质的首都公民为目标,最大限度地用文化北京向中外来宾展示,希望能升值奥运在中国的遗产,从语言到活动、从文化到传播、从官方到民间都时刻叩问国人,使更多的人能记忆住、传播出北京的文化特质,让北京古都风貌的保护与发展奏出新音符。对于北京的寺庙更有许多特色可言:美国人刘易斯·查尔斯·阿灵顿1977年在《古都旧景》中描述“王府的后面高墙里的角落,是当地的城隍庙,两侧有许多还原的碑匾和黄色的高墙庙宇,它肯定是个特别有用的庙”。这里所说的就是现在复兴门的都城隍庙。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城隍神最为显赫的时代是明朝。另从城市安全讲,古人在北京建国20余处火神庙。北京地安门外的火德真君庙正投入全力修缮,我曾随中国文物研究所刘志雄两次探访,山门半虚掩着,但见山墙露出斑痕,这个有着千载历史,依山傍水,守土藏金的火神庙给人留下许多的遐思,它代表并反映着人们对安全的追求与渴望,表现了“火烛小心”“居安思危”“火报天地恩”的京城抗灾防御的文明史。
在2007年秋凉乍起的9月29日上午,在文物专家刘季人、刘志雄的引领下,建筑文化考察组为纪念赵朴初先生即将到来的100周年诞辰来到他的胞弟、著名古籍专家赵洛先生家中探望。当老人听懂我们的来意后便滔滔不绝地介绍着印象中的赵朴初及贡献。正如赵洛老所言,赵朴老虽作为一位民主志士,他有深铭时代色彩的诗篇三百首。我向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汇报编撰《走进北京寺庙》一书的想法与细节时,他也特别提醒我,不可忘记云居寺,因为赵朴老对保护它的贡献很大。
倾力在赵朴初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1907年11月5日出生),出版以北京寺庙为题材的书有多重含义,但至少它是从一个侧面提供了认识中国文化大家、认知北京人文精神的新视角。《走进北京寺庙》全部选取了北京现存的较有代表性的寺庙,并配有一定数量的历史图片,从而呈现了文化的对比性及可读性。它虽不是为专业人员所编的集子,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展示了北京的寺庙总汇的索引成果,因此它不失为一个极其宝贵的资料库。《走进北京寺庙》是为一切喜欢北京的中外人士所编的。如果说“人生如灯,诗境如梦”,那么我则认为,本书为读者所展示的场景,描述的文化体现着缘分及关怀,它不仅启人深思,还图文并茂,富于神秘的冲击力,读后会有所悟,更会欣喜并感慨的。正基于此,我特别感谢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刘志雄等人主编的这部能开启人们精神家园的书,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为文化北京、人文奥运走进它。
(金磊著,《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定价48元)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