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道次第》与唯识修学——2010年秋为唯识学专业研修生开示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济群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道次第》与唯识修学——2010年秋为唯识学专业研修生开示

  济群法师

  【为什么先学《道次第》】

  唯识专业的学习,之所以先安排《道次第》这门课,是很有深意的。在佛法各个修学体系中,唯识教理逻辑缜密且思辨性强,所以,对唯识的学习容易流于哲学化和知识化。即使下功夫把相关论典读下来,也往往停留于书本,很难得心应手地用起来。这样的学习,即使研究得再深入,终归是隔了一层,不是自家宝藏。

  民国年间,著名的唯识学者有欧阳竟无、熊十力、梁漱溟、梁启超等,都是一流的头脑,但他们的研究也是偏向哲学式的。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唯识仅仅是一门学问吗?这就涉及到一个方法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学唯识?

  依唯识正见建立的修学体系,包含境行果三部分。在本宗重要论著《唯识三十论》中,前二十五颂是说明境,第二十六到二十九颂是阐述行,最后一颂是关于果。而在《辨中边论》、《摄大乘论》、《解深密经》等经论中,同样是依境行果建构修学体系。但我们在学习唯识时,往往偏重于见的部分,而忽略了行和果。再或者,把行和果也当做知识来学,以为掌握法相概念即可。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对修学缺乏整体认识。

  对佛法修学来说,有一些是绕不开的共同基础。比如《道次第》所说的道前基础,就是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修学模式,教导我们如何亲近善知识,如何认识暇满人身的重要意义等。再如三士道的不同重点,对三宝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等,这些内容在《瑜伽师地论》中也有详细说明。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学习唯识经论?原因在于,唯识经论的表述方式较为复杂。如果不具备相当佛学素养,学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而宗大师在《道次第》中建构的修学套路,其特色就在于简明、清晰、易懂。掌握这个套路,就能对修学次第和个中要领成竹在胸。尤为可贵的是,在《道次第》的套路中,每个环节都将教和观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学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从《道次第》的建构来说,很多思想都来自唯识经论。如果你们认真听了我讲的“《菩提道次第略论》系列讲座”,再学唯识就会容易很多。所以说,通过对本论的学习,可以为我们今后学习唯识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虽然你们在这里已经听过我的很多课,但这样的听是不是很主动呢?是不是有进一步的思考和熏习呢?如果学得不深入,于法就难以真正相应。

  我们目前在各地开办的“道次第学习班”,修学效果很好。多数人都能通过短时间的学习,对佛法生起极大信心,从观念到心态也有显著改变。之所以能达到这些效果,关键就在于学得专一,学得深入。

  关于《道次第》的学习,我给他们提出了十二个字。在态度上,是真诚、认真、老实;在方法上,是理解、接受、应用。把这几点做到位,必然能从修学中得到受用。

  【真诚、认真、老实】

  首先,要端正态度,做到真诚、认真、老实。

  所谓真诚,就是真诚面对生命存在的过患,意识到自己是充满迷惑烦恼的凡夫,是轮回的重病患者。唯有看清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本着治病的心态来修学,否则,学佛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种点缀,一种姿态,甚至是一种伪装。我们不仅要真诚面对自己,还要真诚地面对法,面对法师。就像急切期盼康复的患者那样,把法当做疗病的良药,把法师当做救命的良医。

  所谓认真,就是扎实、深入地学习《道次第》。学院式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把佛法当做知识来学,多方涉猎,浅尝辄止。加上平时缺乏讨论,即使学得不到位,也不容易发现问题。但这样学到的佛法,只是概念式的,就像药物的包装,虽然印着药的名称、成分和疗效,但本身并没有实际内容,自然也是无法用来对治烦恼、转变心态的。最后,佛法是佛法,我还是我。结果就会越学越没有信心。对于《道次第》的学习,希望你们在一百多讲的音像上好好下功夫。这不仅反映了我对佛法的思考和理解,同时也围绕大众修学中常见的各种问题来阐述。如果真正听进去,就能在学习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弘法能力。不过,仅仅听一遍是没有多少作用的。那些学得比较好的学员,通常会听三到五遍,比较用功的甚至会听十遍,这才叫认真。

  所谓老实,就是不要四处涉猎。作为研究生的学习,除了听《道次第》的音像资料以外,可以适当看些相关书籍。比如关于皈依的《皈依修学手册》,关于七支供的《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关于菩提心的《认识菩提心》和《菩提心的修行》,同时也可参考一些藏传大德的相关开示。在学习过程中,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落实,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进。你们现在的任务就是专心修学,所以,每学一本经论,不仅要学透,要能够写论文,关键还要能够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完成我们的修学任务。

  这些态度,决定了我们能否学好这部论典。

  【理解、接受、运用】

  其次,是要掌握方法,从理解到接受,从接受到应用。

  所谓理解,包含着八个层次。

  第一,读懂《道次第》的每句话和每个概念。

  第二,理解每个段落和章节所蕴含的深意。

  第三,带着问题学习。任何论典都是由若干问题组成,比如怎样闻法,关系到我们能否将法落实到心相续中,以此改造生命。而暇满、义大、难得是告诉我们人身的重要性,帮助我们建立与法相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于念死无常,则是通过对死亡一定、死期不定等问题的忆念,帮助我们如实看待死亡,进而对三宝生起至诚皈依之心。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部分内容究竟要说明什么问题,宗大师又是以什么方式进行说明。学《道次第》,其实就是学习本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将这些认识落实到心行,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第四,了解《道次第》所说的这些问题和人生有什么关系。学习佛法,一定要将法和人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佛法从空中落地,落到我们的心地,进而产生作用。否则,即使知道《道次第》怎么讲,《金刚经》怎么讲,《行愿品》怎么讲,但只是佛菩萨的境界,是经典中的说法,和自己是不相干的。就像很多学者,总是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在学习,即使学上几十年,佛法还是佛法,自己还是自己。这样的学习,决不是一个学佛者应有的态度。

  第五,学会用佛法的观念看待实际问题。比如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对于这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能否理解,能否接受?再如佛教所说的无常无我,究竟是不是世间真相?我们需要去思惟,去检验,去消化。唯有这样,佛法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认识。

  第六,依佛法正见摆脱不良串习。无明造就了我们现有的凡夫品质,而正见所造就的,则是圣贤的品质,是解脱的人格。这是非此即彼的两个选项。如果没有正见,我们必然活在无明衍生的错误观念中,由此带来烦恼,造就轮回。通过对《道次第》每一部分的学习,我们都要把其中阐述的佛法正见运用起来,以此替代原有的错误认识,这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步。

  第七,不断重复正确心行,以此强化正念。

  第八,完成生命品质的改变和提升。

  各地《道次第》班的修学,都是围绕这样一个思路进行。对一部论典反复闻思之后,再以禅修进行深化。这是佛教传统的修学方式,事实证明,也是最有效的修学方式。道宣律师学律时,听智首律师讲《四分律》达二十遍。以他老人家的智慧,尚且要反复听闻,何况身处末法的我们呢?可事实上,现代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四处追逐,浅尝辄止。虽然掌握的知识点很多,但哪一点都不深入,哪一点都用不起来。最后,总是在这些点上来回穿梭,忙来忙去,还是原地踏步。

  我希望,你们能通过对《道次第》的学习,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按照这套方法老实做下来,必然能为未来修学奠定一个良好基础。如果只是泛泛地学一学,是学不到心里的,也是没有真实力用的。

  你们现在是专业学佛,这种条件是社会上的居士无法比拟的。他们要承担工作,要照顾家庭,事务很多,障缘很多,需要排除各种困难来学习。如果你们的学习效果还比不上他们,就太说不过去了。

  【对学习进行规划】

  目前,大众修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缺乏良好的氛围,二是缺乏有效的引导。根据这一实际需要,我们现在形成了一套三级修学模式。

  初级修学,是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

  中级修学,是以《道次第》为基础,以菩提心为中心。

  高级修学,是以正见为基础,以止观禅修为中心。

  我们的初级班叫同喜班,中级班叫同修班,高级班叫同德班。所谓同喜,是大家因为学佛改变观念,从迷惑束缚中解脱出来,共同分享法喜。所谓同修,是共同修学菩提道。所谓同德,是共同证得佛菩萨的功德。

  对于修学来说,关键是抓住重点。我们需要对此进行规划,按照课程时间,把《道次第》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围绕这些问题制定进度表。比如道前基础中,有关于闻法的问题,关于《道次第》传承的问题,关于暇满义大的问题,关于依止法的问题。下士道中,有关于念死无常的问题,关于念三恶道苦的问题,关于皈依三宝的问题,关于深信业果的问题。中士道和上士道,同样是由各个问题组成。

  厦门同修班的方案,是围绕每周两讲的内容形成讨论辅导材料:学习这部分之前,要围绕哪些重点去思考,又要通过学习获得什么认识。然后还要检验,应该掌握的问题掌握了没有?应该具备的认知具备了没有?这样学下来,每个环节都能一一落到实处。

  我们这里的学习,重点在于讨论。通过讨论,既可以交流对本论的理解,又可以分享学修的心得。如果存在疑问,也可以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在学习、分享的同时,我们还要对自己进行省思,发现需要纠正的偏差或不足。

  讨论不是聊天,这就需要制定相应规范,需要有人主持。每次可以由一两位作主题发言,对所学内容进行介绍。如果介绍得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进行补充。然后,大家依次阐述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在集体讨论时,很容易偏离主题,所以我们要抓住重点,一方面是以自己的人生为参照点,一方面是以所学的教理为参照点,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这就需要对照自身心行来检验,看看学佛之后有什么改变。现在各地《道次第》班之所以学习效果较好,分享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在分享过程中,大家都会感到彼此的进步,因而法喜充满,相互增上。

  我们几个助教也要多用心,这对你们来说也是一个促进,是一个增上缘,所谓教学相长。“西园论坛”上有很多学员的分享,你们也要经常去看看,感受一下这种气氛。其中不少人学佛时间并不长,但对佛法很有信心,改变非常明显。相比之下,很多佛学院的学生反而木木的,似乎听什么都没多少感觉,没多少触动。

  问题在哪里?关键是就在于学习方法的差异。所以我们要对此引起重视,方法掌握了,学起来才能事半功倍,身心受益。

  【将佛法落实心行】

  我们所用的学习材料中,有一本《道次第之道》,前面八九篇都是我对各地“道次第班”所做的相关开示,从不同角度对《道次第》作了纲要性的总结。从这里入手,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握本论的核心思想和修学理路。重点掌握了,学习每一部分时就能知道它在整个修学体系中的位置,以及承前启后的关系,做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比如《道次第修学意义》,虽然讲的是《道次第》,其实代表我对整个佛法修学理路的思考。当然,你们现在学习时间尚短,有些深度领悟不到,但只要认真闻思,总会有不同程度的体会。《道次第修学漫谈》,主要阐述学习的方法;《道次第修学地图》,是对全论进行梳理,起到地图那样的标示作用;《道次第修学要领》,主要说明目标、建构等纲领性要素;《道次第实修理路》,则说明在每一部分修行中,都包含加行、正行、结行、未修中间的套路。修依止法,忆念善知识功德就是正行;修念死无常,忆念死王必来和死期不定就是正行。

  《道次第》非常重视观察修,即通过如理思维来调整观念,将佛法从书本落实到心行。这一理路,也是唯识所说的从四寻思到四种如实智。当我们能以佛法智慧对世界进行重新审视,就能改变认识,消除建立无明之上的妄想、执著和烦恼。通过思维获得佛法正见之后,还要依正见作观照般若,通达实相般若。在学习《道次第》的过程中,对每个问题的思考,都在帮助我们解除修学路上的障碍,直到接近智慧大门时,再做空性观修,就有的放矢了。

  在学习中,重点还是要听光盘,要反复闻思,并结合自身心行去思考。我希望,大家通过对《道次第》的学习,能在认识和方法上打下一个良好基础,这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而不是把写论文放在首位。当然,作为研究生的学习来说,文章必须写,但不要本末倒置。因为学佛的根本目的是改造生命,我们自己尝到法味了,再把这些体会和别人分享,才能真正地自利利他。

  三藏十二部典籍,说的就是我们的心行,只是阐述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当你看不透自己时,或许会眼花缭乱;当你看清自己时,一切都了如指掌。比如我们了解这张桌子,不管人家怎么解释,你都很容易明白。如果根本没有见过这张桌子,仅仅听了很多关于桌子的不同描述,就自以为是地进行研究,不过是根据妄想在分别。分别来分别去,结果还是妄想,而且会在妄想中越陷越深。

  所以,学佛一定要落实到心行上。真正的见性、解脱,其实也不是那么困难。佛陀在世时,很多弟子在佛陀开示下,很快就得法眼净,证解脱果。我们现在学了很多论典,却越学妄想越多,分别心越重,就是因为学得不得要领。从自利利他的角度来说,多学一点也可以,但关键要有正确方法。

  对于我们研究所来说,研究生团队的建设是关键,也是研究所未来发展的骨干力量,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