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舞蹈艺术及其种类
热贡舞蹈艺术及其种类
自古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很早就有了自己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寨出土的15人分三组集体舞蹈的舞蹈纹彩陶盆和1995年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24人分两组集体舞蹈的舞蹈纹彩陶盆,经测定都已距今有5000年之久,充分说明了藏族先民古老的舞蹈艺术。藏族人民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美誉。作为藏族与土族聚集区的热贡地区,舞蹈艺术绽放异彩,形成了有强烈地域特色的舞蹈艺术。从舞蹈的内容,可以把热贡地区的舞蹈分为寺院羌姆舞、神舞、龙舞、军舞以及於菟舞五种。其中,神舞、龙舞、军舞都在六月歌会上演出,属民间舞蹈。
一、寺院羌姆舞
“羌姆”(跳神)又称“法舞”,是藏传佛教寺院法事活动中一种宗教舞蹈名称,即“宗教舞蹈羌姆”。专指以表达宗教奥义为目的的寺院仪式表演,这种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因此,“羌姆”一词(也写作“欠姆”),本意即为“蹦跳”,是寺院中特定类型的舞蹈,亦称寺院傩。傩,意为驱鬼逐疫。在藏文中没有“傩”这个概念,但藏区特殊地理条件和长期藏族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的历史积淀,决定了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藏族特有的原始祭祀仪式(傩仪),祭祀舞蹈(傩舞)和祭祀戏剧(傩戏)。在藏区,原始的巫教以及在巫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教,和由外传来并经西藏化的佛教,这三者祭祀仪式及其艺术形态,或彼此有所吸收交融而发展,或多少并存着各自的特点和因素,今天主要保留在寺院“羌姆”的跳神活动中,呈现出许多不同的样式。
规模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在每年规定的宗教节日或活动中都有羌姆舞表演。青海格鲁派寺院的“羌姆”多从西藏传入,影响最大的是塔尔寺和夏琼寺的“羌姆”,它们已有上百年的表演历史,且有各自体系完整的“羌姆”仪规。隆务寺是热贡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寺院羌姆的历史已有370多年。主要跳“六臂金刚舞”和“法王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十六日在隆务寺大经堂前广场上表演。其“羌姆”节奏快,动作幅度较大。乐器有法号、唢呐、海螺等。表演上吸收了青海热贡地区寺院和甘肃拉卜椤寺“羌姆”的艺术特点,具有较浓厚的戏剧因素。
使用面具,是“羌姆”最显著的外部特征。热贡地区寺院羌姆演出中全部戴面具,着戏剧服装,手持如意法宝。因热贡地区雕塑绘画艺人辈出,手艺高超,使得制作的面具生动逼真,活灵活现,成为寺院羌姆的主要化装手段。热贡羌姆中的面具一般是由骨或石制成,有一些则多是以泥为坯,采用纸浆、漆布制作而成。羌姆中的服饰有帽子、骷髅冠、长袍、披肩、围腰、靴子等。
热贡地区的寺院羌姆舞与其他藏区一样,有着独特的风格,但其核心紧紧围绕密教体态象征语言的要义。
二、神舞
是热贡地区“六月傩祭”(俗称“六月会”)上跳的一种民间舞蹈。神舞,藏语叫“拉什则”,又俗称龙鼓舞,“拉什”即“神”,“则”即“舞”或“玩”的意思。由于舞者均手持“拉锷”(即神鼓),又称“神鼓舞”。据调查研究,拉什则曾广泛流传在青海安多藏族居住的农业区,尤其是在青海贵德、化隆和黄南地区更为盛行,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其他地区逐渐消失,只有热贡地区的神舞不仅完整保存下来,且不断丰富发展。
传统的拉什则只限十三名男青壮年表演,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十三位战神。但热贡地区的一部分村寨,在十三名男子表演完后,至今仍然挑选十三位妩媚的姑娘来扮演王母娘娘和十二位地母神,她们双手托着贡品盘,轻歌曼舞,身影摇曳,舞罢将供品敬献给扮演十三位战神的男子。20世纪50年代拉什则被禁演,到80年代重新恢复的拉什则逐渐改变了只有十三名男子表演的传统程式,凡是青壮年男子均可参加。每逢六月会期间,当地群众身穿节日盛装,踊跃参与。拉什则已成为热贡地区藏族、土族群众祈祷人寿年丰、降福避祸、吉祥平安和娱神、娱己、娱人的一种重要的民间舞蹈形式。
拉什则在各村寨的表演一般持续三至五天,村与村之间还要串村互访表演。其舞蹈的动作和队形变化十分丰富。比较完整的拉什则共由“拉什则”、“东尕也切”、“诺日仁布切”、“夏什则”、“打乃核高呼吉”、“唐尕西哈德”、“达尕口当”、 “查旦吉毛”、“克什则”、“尕玛羊切”、“霍尔当”、“勒桑”等十三个节目组成。表演时,舞者左手持单面羊皮鼓,鼓面上多绘龙、牡丹、莲花等图案。右手持鼓槌。双方在头顶、身前、胸前和腰后击出多种鼓点,身体合着鼓点不停地颤动,脚下持续地走“进跳步”、“横跳步”,在领舞者的率领下,众舞者整齐有序地变化出“如意旋宝”、“右旋白海螺”、“聚宝财富”等队形图案。轻快流畅的步法、豪放舒展的舞姿,变换多端的图形,以及铿锵有力的鼓声,给拉什则添增了无穷的魅力和活力。
在整个拉什则的表演活动中,拉哇(法师)既是“神”的化身,又是舞蹈的指挥者,他的基本舞步同众舞者,手持树条自由穿梭于众舞者中间,动作较为随意即兴。若在当中发现不守规矩,对神不敬者,拉哇可任意惩罚,谁都不敢抗拒。
热贡地区各村寨中以扎毛乡玛什当村表演的拉什则最为精彩和典型。
三、龙舞
龙舞,藏语叫“勒什则”,意为螭舞(螭,龙的一种,藏族作为水神加以崇拜)。是热贡地区传统六月会上演出的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龙舞的舞队由百余名青壮年男子组成,舞队前八人为领舞者,每人左手拿一木雕面具,分别代表龙、蛇、蛤蟆与人,右手持一把系着绸带的小神斧。其余舞者只是右手持小神斧,一说用来祈龙降水,一说用来海底捞宝。龙舞的舞队按顺时针方向走出蜿蜒连绵的队形,模拟巨龙翻滚的壮观气势和威武姿态。舞蹈以连续吸腿跳进,屈腿弯腰和身体的左右抖动,旋转表现出藏族群众对龙的祈盼和崇拜,以及欢乐的激动心情。
与拉什则一样,拉哇在勒什则中也是神的化身、舞的核心,倍受尊崇,再现了藏族本教时代的“咒师”以舞蹈为活动载体的功能及其崇高的社会地位。
热贡地区的勒什则表演最有代表性的是浪加村。
四、军舞
军舞,藏语叫“莫合则”,意为军队跳的舞蹈。是热贡地区每逢六月会时各村寨普遍表演的舞蹈节目。
军舞的表演与古代军事征战和热贡地区敬奉的二郎神有关。
表演莫合则的人数不限,舞者都是十六至四十岁的男子。一般是村中每户出一人,因此每次表演大多有百余人参加,场面十分壮观。舞队由“衡台”领头,他左手拿一块画有敌方将军“巴热西合”头像的木板(据说这是打胜仗时割来的敌首领首级),右手持小斧头。衡台之后四名锣手,随后是舞队,舞者右手持军棍,并有数名手持彩旗的旗手,均匀地分布在舞队中。莫合则主要是模仿古代军事活动,通过调动舞队,走出“核项妥交”(十三圈)、“ 沙恰果交”(分地)、“妥守交”(行军)、“葛得交”(拜神)等队形来表现古代军事征战 变幻莫测。舞蹈动作集中在最后一段“拳吉合”(打拳)中,行进时一脚前迈另一脚前吸,步伐整齐,原地表演时脚步左传右旋,手舞军棍上绕下掖。
拉哇不参加莫合则舞队的表演,他一会儿进二郎神庙祈祷,一会儿又领出四名手持神鼓的青年绕着舞队击鼓跳跃,以示对军队出征和凯旋的迎送礼仪。
现在,热贡地区以郭麻日、尕沙日两个土族村庄表演的莫合则最好,最有代表性。
拉什则,勒什则,莫合则三种民间舞蹈,已经成为热贡地区各村庄六月会必演的节目,也成为热贡舞蹈艺术之所以享誉省内外的重要原因。它们特色鲜明,舞姿优美健壮,文化内涵丰富,也是热贡地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对研究热贡地区民族历史、社会文化有着重要价值,也必将成为藏族、土族民间舞蹈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五、於菟舞
於菟舞是舞蹈者扮成老虎模样进行的一种舞蹈,虽只在热贡地区年都乎一个村庄表演,但由于其来源不清,表演独到,其他地区罕见,从而倍受文化学者和民族学者们的关注。
“於菟”是老虎的别称,於菟舞是热贡地区年都乎村民间祭神驱邪,祈求平安的一个祭祀舞蹈。其表演与祭祀的主要特点是:选定七名青年男子扮演“於菟”,于农历十一月二十日,“於菟”们站在二郎神庙的院子里,将裤腿挽至大腿根部,上身赤裸,用煨桑台香灰涂抹全身(意在洁身和请神袛附身),用锅底黑灰(或黑墨)在脸上、胸背和腿部画上虎纹图案,头发上系上白纸条,上写避邪经文,双手各执一根约1.6米的木棍,木棍顶端也系上有经文的白纸条。表演在午后二时左右开始,白海螺鸣起,一法师击羊皮鼓及铜锣,“於菟”们肃穆地蹲在殿门前,面对二郎神像,静听法师诵经。然后,法师向“於菟”们一一敬酒,敬毕,“於菟”们以“前端腿跳”动作跳出庙院门,在山门前围着煨桑台舞蹈,待村民们鸣起枪炮,“於菟”闻声惊恐地狂奔下山,进入村庄。“於菟”的舞蹈原始而古朴,动作以“前端腿跳”为主。表演时变化较大,在二郎神庙举行仪式时,神态凝重而庄严;从山狂奔入庄时,狂放而粗野;翻墙入户,寻物叼食又顽劣可笑;在村巷中列队起舞则粗犷、豪放。於菟原为八人表演,后来一次活动中因鸣枪不慎打死一名“於菟”,从此变为七人表演。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