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济公故居穿越800年的时空对话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米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济公故居穿越800年的时空对话

  米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从这幢由后人修建的济公故居,我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李家的富有。毕竟是官宦世家,隐居乡间的李家财力雄厚,靠天台赭溪西岸至今仍称“李家垟”的那一大片土地,原就属于济公家族所有。谁又能想到,身为独子的济公居然能舍得下这百万家财,走上般若人生。

  之前只知道天台有“千年古刹”国清寺,有绚若彩霞的云锦杜鹃。却不知天台还是“济公故里”。关于济公,我实在是知之甚少。记得儿时曾看过游本昌演绎的电视剧《济公》,至今脑海里也只留下济公衣衫褴褛和“好打抱不平”的模糊印象。所以济公对于我来而言,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走进故居在熟悉与陌生之间

  济公家宴、济公家酒、济公药材……在天台,街头巷尾处处可见济公品牌。是夜,客届在距济公故居不过500米的酒店里,酒店一楼的餐厅即取名“济公美食广场”。子夜半梦半醒之间,济公跨过800年的时空距离来到床边,言行依然疯颤,但神情中却有一种看破世事、不被理解的孤寂。

  第二天一早,我便向济公故居走去。

  济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又名李修缘),南宋高僧,台山永宁村人,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

  天台赤城路499号,济公故居所在地。

  这是一幢典型的仿南宋风格的建筑物,重檐飞耸、雕梁画栋。造型宏伟而又华丽。其实真正的济公祖屋,早已在岁月的冲涮中湮没沦圮。我眼前所见的这处建筑,于2004年建成峻工,占地16亩,由观霞阁、李府大院、陇西园组成,集楼台亭阁水榭园林于一体。我想这应该是天台县城里最具规模、气势最为恢宏的一处古建筑园林了。

  从这幢由后人修建的济公故居,我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李家的富有。毕竟是官宦世家,隐居乡间的李家财力雄厚,靠天台赭溪西岸至今仍称“李家垟”的那一大片土地,原就属于济公家族所有。谁又能想到,身为独子的济公居然能舍得下这百万家财,走上般若人生。

  虽然故居是新建的,但据历史考证,济公的确出生在永宁村。如今在济公故居的西侧。永宁村的两座牌楼依然高耸。牌楼为木石结构。四柱三间式,雕刻精美、彩绘华丽。对面就是赤城山。那里曾经是少年济公读书悟禅之地。

  牌楼之下,街巷古旧婉延,一眼望不到纵深,小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恍惚间,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个骨格清奇、聪慧快乐的少年济公从街巷深处走来……

  感受济公 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李府大院是济公故居的核心部分,它记录了济公一家日常起届、济公的出生与成长。院子内部采用的是南宋天台的“三透九明堂”的建筑形式,形制规正。在建筑上采取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左右对称,沿国轴线形成多进院落。这样的建筑形式,自宋以来,在浙东地区的大户人家中比较常见。

  我从大院的正门步入,从前厅至中堂,再至后堂,一个个院落逐一观看。时值清晨,又逢刮风下雨天,故居里寥无一人,只能静听自己的脚步声在庭院的青石板上回响。从管家房到奶娘房,一直到济公出生、读书的房间……

  时光仿佛又回到了1130年的那个腊月雪天,济公的第一声啼哭,给年过四旬、尚无子嗣的李茂春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不仅是香火的延续,也饱含着光耀门庭的期待。

  中堂是整座院子的核心所在,也是最为庄严神圣的地方,这里陈列着济公祖辈们的牌位。济公祖上曾经被招为附马。官拜宰相辅。官宦不绝历七世,一直到济公的父亲李茂春失意官场、归隐乡间,李家经历了由盛而衰的一个过程。本来重振家业的希望落在了济公身上,没想到济公虽“幼生宦室”却“长入空门”。

  按照世俗的推断,李家到了济公这一代,算是彻底地没落了。可是世事就无常在这里,今日天台李家之所以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膜拜瞻仰,完全是因为济公。因为济公,李家的旧居得以重建,因为济公,人们记住了这满满一家族的荣耀。

  从李府大院往东走,便是陇西园——李家的私家花园。之所以称之为陇西园,是因为李氏先祖最早是居住在陇西郡,加之该园又地处佛陇山之西。陇西园里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济佛殿,它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为歇山式重檐翘角式殿宇。殿内供奉着一尊济公纯白玉立像。

  殿前,善男信女们手持香烛,口中念念有词,对着济公像鞠躬叩头。看这烟雾缭绕的火热场面,再回望李府大院里寂静无人的景象。我想如今恐怕已经没有太多的人会去细细了解济公的成长故事,去感受他真实的内心世界,人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得到济公的庇佑。

  传奇人生 在天台与杭州之间

  从济公故居里展示的各种文图资料,我们可以为济公梳理出一条这样的人生脉络:国清寺出家。灵隐寺受戒,净慈寺长住,最后在虎跑寺圆寂。

  为何济公当初没有留在国清寺呢?这其中有好几种说法,一种是说国清寺离他的家太近,无法达到真正的六根清净;另一种则说济公在国清寺备受住持的器重,故而受到了其他僧人的排挤与嫉妒。

  在济公故居。我听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据说就在济公剃度前夕,国清寺的一位大和尚认为济公逃婚出家,六根不净,只有在一条矮凳下来回爬六次才能脱胎换骨,皈依佛门。济公不肯钻,双方相持不下,最后还是住持出面,制止了这出恶作副,给他取了“道济”的法名。

  不管是出于何种缘故,济公知道不能在国清寺长呆。约在1170年前后,济公翻越了天台山的崇山峻岭,只身一人来到了杭州灵隐寺,投奔瞎堂慧远大师。

  瞎堂慧远大师曾经是国清寺的高僧,与济公的父母交情颇深。悟道之后的济公,时常以疯颤形像示人。备受僧众的诟逐,在瞎堂慧远的保护下才勉强得以留在寺庙。瞎堂慧远圆寂后,济公便也离开了灵隐寺,迁往南屏净慈寺。

  纵使是在讲究慈悲、包容的佛教寺院,也容不下一个“颠僧”。更何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人间的冷暖与酸楚,济公恐怕也只有深埋心中了。

  济公在净慈寺度过了一段宁静的岁月。

  当年,净慈寺以佛家的慈悲与仁爱,包容了济公的疯颤行为;今日,济公也给净慈寺带来了无上的荣耀和绵延的香火。在净慈寺的济祖殿里。供奉着济公的鎏金塑像,这也是寺中最受游客追捧的地方之一。寺内的一口古井,也因见证了济公运木重建被烧毁后的净慈寺的奇举,而被誉为“运木古井”。

  从佛济世 在疯颤与清醒之间

  周恩来说:“人民很喜欢济公,他关心人,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济公的美丽传说。”

  这段迄今为止关于济公最官方的评价,如今被篆刻在济公故居入口的东侧照壁上。它同时也点出了济公受到人们爱戴的原因。济公虽疯颤不羁,但却惩恶扬善、好打不平,是不折不扣的“侠僧”。“道济天下”是济公一生所遵循的宗旨,关于济公扶危济贫、惩恶扬善的民间传说故事,实在是举不胜举。

  那么济公是否真的是一个疯颤的和尚?在此,我想起了风流才子唐伯虎的一首诗:“别人笑我太疯颤,我笑他人看不穿”。这句话在济公身上同样适用。他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来实施他仁爱、扶危济贫的行为。因为他深知只有以这样的方式示人。才能保全自己,解众生之苦。他的内心或许比谁都更清醒,更洞察世事。

  这些从济公留世的一些诗文中便可以看出。他的诗看似放荡不羁,但却句句饱含禅意,寓意深刻。在我所住酒店的墙壁上,挂有济公这样的一段诗文:

  伏以世人所息,最是饥寒,性命所关,无非衣食。有一丝挂体,尚可经年;无数粒充肠,难按半日。若无施主慈悲,五脏庙便东坍西倒;倘乏檀那慷慨,方寸地必忍饿吞饥。持斋淡薄,但求些咸味尝尝;念佛饥肠,只望些酸韭嗒嗒。欲休难忍,要买无钱。用是敬持短疏,遍叩高门。不求施舍衣粮,但只化些盐菜。若肯随缘,虽黄折亦是菩提;倘能喜舍,纵苦水莫非甘露。奠道有限篱蔬,不成善果;要知无边海水,尽是福田。若念和尚苦恼子,早发宰官欢喜心。总算来,一日三十贯财,供人常住。远酷。终须有无量福,遍满十方。非是妄言,须当着力。谨疏。

  这首济公写的《化盐菜蔬》语言通俗,将当时僧人的艰苦生活刻画得入木三分。在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济公的酒肉更多的也只是口头上念念罢了。

  1209年5月14日,身居虎跑寺的济公向寺僧要来了纸笔,写下了几行文字: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

  于今收拾归去,依然水连天碧。

  这是济公的辞世偈言。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最后总结。他将自己的一生归结为“狼藉”,既是一种自嘲,也是自谦。济公圆寂火化之后,“舍利如雨”,被存放于杭州的虎跑塔中。或许连济公自己都没有预想到,在世时被称为“济颤”的他,会被后世的人们尊称为“活佛”而加以供奉。

  出自: 《风景名胜 》 2010年5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