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试论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韵扬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论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及其地位和作用

  李韵扬

  摘 要:我国佛教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宗教音乐的一种,与我国民族音乐相互交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从我国佛教音乐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来探讨其在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并试图通过对其地位的分析来揭示其作用,进而为我们全面认识佛教音乐、挖掘佛教音乐提供线索。

  关键词:佛教音乐 特点 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240-02

  佛教音乐源于古印度,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佛教音乐已成为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佛教音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我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佛教音乐的内涵和特点

  (一)佛教音乐的内涵

  1、佛教音乐的起源

  我国的佛教音乐是伴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而传入的,与佛教本身一样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译传阶段:在两汉之际、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翻译了大量的佛经。第二阶段是创造阶段隋唐两代,我国僧人以印度经典佛教为基础,开宗立派。第三阶段是融合阶段:宋元明清四朝是中国佛教的融合阶段。

  传入初期,佛教音乐称为“梵呗”。“梵”和“呗”均为梵文的音译,“梵”意为静,“呗”意为“赞叹”,意思为以乐曲咏经,以歌来诵经。这种音乐被称为正统的佛教音乐。如《弥陀赞》、《药师赞》、《观音赞》等都属此类音乐。后来自中国佛教音乐创始人梵呗始祖——曹植“鱼山梵呗”,我国僧人借鉴民间乐曲创造了许多佛教音乐,如: 《上经台》、《秘摩岩》、《如意歌》等。宋元明清直到近代是佛教音乐世俗化时期。这一时期有许多脍炙人口、雅俗共赏和流传广远的佛教乐曲,比如弘一法师的《送别》、《三宝歌》等世俗化音乐。

  2、佛教音乐的内涵

  佛教音乐从功用上看大致有:一是赞叹、教化类音乐如《药师赞》、《三宝歌》等。二是供养、修行类音乐:如《垂丝钓》、《阿弥陀佛圣号》和《观音圣号》等。三是佛事与其他类音乐:在一些如水陆法会、众姓道场、增福延寿道场、焰口施食、忏法等佛事中的音乐如《曼答辣》等。

  佛教音乐从器乐演唱上看:一是器乐上有北方的编制主要有鼓吹三大件笙、管、笛,以及云锣、鼓、铅子、木鱼、档、饶、拔,南方编制在北方的基础上加箫、琵琶、弦子、胡琴,因此,北方称“吹打”或“鼓吹”,南方称“丝竹”。二是从声乐方面可分为梵叹、渴、礼忏歌曲、诵经音乐和应赴音乐等。

  由此可见,佛教音乐是用于赞叹、教化、修行、佛事等活动的一种宗教音乐,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器乐音乐和说唱音乐等形式。

  (二)佛教音乐的特点

  佛教是我国当前各民族信仰的五大宗教之一。佛教音乐的特点可以从佛教的特点中加以引申、归纳。总体说来,佛教音乐有区别于其他宗教音乐的形式特点和内容特点。

  1、佛教音乐的内容特点

  佛教音乐内容特点主要体现在歌词内容上。这是佛教音乐的本质特点。佛教音乐作为一种载体,必然要传承佛教并在内容上体现佛教的教义,突出净化心灵、感悟众生、修行积德、弃恶扬善。有研究表明,在对78首佛教唱诵歌词统计中,有60%以上的歌词是教人珍惜生灵、关爱人生、从善积德的。这些歌词词义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科学发展观是一致的。

  2、佛教音乐的形式特点

  佛教音乐从唱法上来看是一种说唱音乐。它以说唱的形式出现在佛事活动中,这种音乐叫寺庙音乐。另外,佛教徒日常课颂也以说唱的形式出现,这种音乐被称为法事音乐。无论是佛事音乐还是法事音乐都是以宣扬佛法、劝善化恶,从而使得佛教思想在庶民百姓中普及教化。

  从演奏方式上看,佛教音乐也是器乐音乐的一种。佛教音乐会借助于一定形式乐器来进行演奏。通常是在一些大寺院和盛大的佛事活动中举行,所演奏的曲子往往是套曲,由多个曲牌组成。所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同时又用木鱼、锣、鼓、铛等伴奏,有些地方还增加了箫、琵琶、胡琴等。另外,在藏传佛教的寺院里,演奏乐器还有各种号,用以烘托出庄严的气氛。

  3、佛教音乐多元化特点

  佛教音乐多元化特点其实质是内容多元化和形式多元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本土化。佛教是一种包容性宗教,受佛乐深入民间的影响,隋唐以后,佛教音乐日趋通俗化,尤其是唐代,形成了颇具地方特色的佛教音乐,如《散花乐》、《千声佛》等。到了现代,许多佛曲都用民间曲调甚至现代流行歌曲演唱,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如《送别》、《三宝歌》等佛典。

  二、佛教音乐的地位

  我国的民族音乐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其中,佛教音乐作为一种宗教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承载了佛教的精华并保留了不少古代音乐和地方音乐的元素。为此,佛教音乐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宗教地位和艺术地位。

  (一)佛教音乐的政治地位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释迦牟尼认为自己如果不能提升本国的政治地位,那么就要在学术上争得话语权。也就是说要通过创立佛教来间接提升政治地位。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就用音乐传教,感--动了许多人皈依佛教,使这些人弃恶从善和惩恶扬善,达到反抗民族压迫的目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佛教音乐在佛教创立之初就有较高的政治地位。

  (二)佛教音乐的宗教地位

  佛教作为一种传统教派,在民间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显著的。“小乘佛教偏重个人解脱,大乘佛教则致力于一切众生的解脱,故以“普渡众生”为教义。在我国汉族地区,主要流传的是大乘佛教。”而佛教音乐主要从这两方面来实现其宗教功能一是在歌词内容上,要求信徒修德、做善事,体现“普渡众生”教理教义;二是采取说唱、演奏的形式来宣扬佛教。

  (三)佛教音乐的艺术地位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礼仪要与一定的艺术形式结合。从表现的手段和方式上看,佛教音乐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是佛教众多艺术形式中最为活跃、最常用的。在佛事活动中,情感体验的深入、灵魂的升华、想象力的展开等心理活动都需要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达。这是由于音乐有声有形较其他艺术形式(如建筑、雕塑、绘画、建筑等)更易受到宗教家们的青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佛教音乐的作用

  佛教认为,音乐有“赞颂”、“供养”、“修行”、“唱导”、“仪轨”等作用。具体说来,佛教音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供养颂佛与修行

  佛教音乐的供养颂佛作用主要表现在:朝暮课诵,即佛教徒的早晚课诵。如:早课诵《大悲咒》、《心经》等,晚课诵《阿弥陀经》;祝圣佛事,主要是佛、菩萨圣诞的庆祝活动,包括佛、菩萨的诞生日、出家日、成道日等普济佛事活动,主要是指忏法、水陆法会等佛事。此外,佛教音乐也具有修行作用,其实是一种修行的法门。一方面通过佛教音乐传教达到修行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佛教音乐的感化来教化人们。

  (二)文化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梵呗,源于印度,但已融入民族本土音乐。二千多年来,佛教音乐形成了诸多流派。它与我国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及其它宗教音乐互相影响、相互融合。我国的佛教音乐成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早在2004年2月,海峡两岸佛教音乐展演团就在台湾、香港、温哥华等地成功演出,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这表明,佛教音乐在增进文化交流、提高佛教文化修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民族音乐多元化

  佛教音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成熟与发展,都离不开对相关艺术的借鉴与吸收。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出于宣扬教义的需要,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也大量吸收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优秀成分,并因时因地进行本土化。佛教音乐的本土化又为民族音乐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四)为和谐社会服务

  凡是正统佛教音乐都是引导人们弃恶从善,强调惩恶扬普,劝人修德、行善,做有利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事;它所颂扬的教义、教规也与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一致。绝大多数的佛教音乐都是利用佛教的教义、教规和佛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引导人们爱国爱教,为我国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雷粲:我国佛教音乐初探[J],东南传播,2006(2)

  [2]凌海成:什么是佛教音乐——佛教音乐的界说与现状[J],佛教文化,2006(7)

  [3]王兴国:毛泽东对佛教及其地位的评价[J],益阳师专学报,1994(2)

  出自: 《青年文学家 》 2010年15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